第一章 绪论 1
1.1 定义 1
1.2 历史背景 2
1.3 瞬时流速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 5
序言 5
1.4 单管中压力波的传播和反射 8
1.5 水力过渡过程的分类 12
1.6 过渡过程的起因 12
1.7 系统设计和运行 13
参考文献 15
习题 15
第二章 流经封闭管道的瞬变流方程 21
2.1 假设 21
2.2 运动方程 21
2.3 连续方程 23
2.4 关于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的一般讨论 25
2.5 求解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的方法 26
2.6 水击波速 27
2.7 实例研究 30
习题 31
参考文献 32
第三章 特征线法 36
3.1 引言 36
3.2 特征方程 36
3.3 边界条件 41
上游端为恒定水头水库 41
下游端为恒定水头水库 42
下游端为盲端 43
下游端为阀门 44
串联营 45
下游端为孔口 45
分岔营 46
上游端为离心泵 47
下游端为混流式水轮机 48
3.4 稳定和收敛条件 48
3.5 复杂系统的时间增量选择 49
3.6 混合隐式特征线法 50
3.7 管道系统分析 51
3.8 实例研究 54
习题 58
参考文献 59
第四章 离心泵引起的过渡过程 63
4.1 引言 63
4.2 各种水泵运行方式引起的过渡过程 63
4.3 水泵的数学模型 64
4.4 水泵故障的边界条件 66
水泵所加的条件方程 66
转动质量微分方程 68
解调节方程 69
连续方程 69
出水管特征方程 69
4.5 特殊情况的边界条件 71
并联水泵 71
串联水泵 74
4.6 算例 78
4.7 水泵起动 79
4.8 管道设计准则 80
正常情况 80
试验和测试设备 81
抽水站资料 81
破坏情况 81
紧急情况 81
4.9 数学模型的检验 81
数学模型 82
计算和测量结果的比较 82
4.10 实例研究 82
供水系统 82
分析 83
结果 85
习题 86
讨论 86
参考文献 88
第五章 水电站的水力过渡过程 91
5.1 引言 91
5.2 水电站简图 91
5.3 上游和下游输水道 92
5.4 水轮机模拟 92
5.5 水轮机调速器 98
调节器 101
调速器 101
永态转差 102
配压阀 102
导叶接力器 102
5.6 计算程序 103
5.7 过渡过程的起因 103
5.8 数学模型的检验 105
原型试验 105
原型数据 106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 107
5.9 压力水管设计准则 110
正常情况 110
事故情况 110
破坏情况 110
5.10 发电机惯量 110
5.11 调节稳定性 112
概述 112
调节系统的微分方程 114
稳定性判据 115
例5.1 116
过渡过程转速曲线 117
调节器参数的最佳值 122
例5.2 122
5.12 实例研究 123
习题 128
参考文献 130
6.2 术语 133
反应堆的类型 133
概述 133
6.1 引言 133
第六章 核电站中的水力过渡过程 133
堆芯事故冷却系统 134
6.3 过渡过程产生的原因 135
6.4 分析方法 136
概述 136
建立数学模型 136
数值解法 137
6.5 边界条件 138
冷凝器 138
截流空气 140
管道破裂和安全盘破坏 141
6.6 冷却剂流失事故 141
6.7 分析两相瞬变流的隐式有限差分法 141
概述 141
基本方程 141
基本方程转换为特征方程 143
建立代数方程 145
检验 147
计算步骤 147
6.8 实例研究 149
给水管道的结构 149
事故的描述 149
振动的可能起因 150
习题 154
参考文献 154
第七章 长输油管道中的过渡过程 159
7.1 引言 159
7.2 定义 160
7.3 过渡过程的起因 161
7.4 分析方法 162
7.5 设计考虑 164
概述 164
控制设备及压力波保护装置 164
习题 165
参考文献 166
第八章 压力管道系统中的共振 168
8.1 引言 168
8.2 产生共振的条件 168
8.3 强迫振荡和自激振荡 171
干扰力作用 172
自激振荡 172
8.4 分析方法 174
时域--特征线法的分析 174
频域分析 174
8.5 专门名词 175
稳定振荡流 175
瞬时和平均流量及瞬时和平均压力水头 175
状态向量和传递矩阵 176
共振频率 176
理论周期 176
8.6 框图 179
8.7 传递矩阵的推导 179
场矩阵 180
例8.1 183
点阵 191
8.8 频率响应 197
波动压力水头 198
波动流量,吸水管道 200
振荡阀 202
确定频率响应的步骤 203
例8.2 204
8.9 压力波节和波腹的位置 207
8.10 压力和流量沿管道的变化 208
串联系统 210
8.11 共振频率的确定方法 210
习题 215
例8.3,8.4 215
8.12 传递矩阵法的检验 216
特征线法 216
实验结果 216
阻抗法 221
能量原理 222
8.13 关于具有变化特性的管路 223
习题 226
参考文献 228
第九章 瞬时空穴和液柱分离 232
9.1 引言 232
9.2 概述 232
9.3 压力减少到气化压力的原因 233
9.5 气液混合液的波速 235
9.4 气穴流的能量损失 235
9.6 气穴流和液柱分离的分析 238
9.7 方程推导 239
假设 239
连续方程 239
动量方程 240
气穴流、液柱分离 241
9.8 数值解法 242
波动方程 242
液柱分离 244
结果 245
气体释放 245
9.9 设计考虑 246
9.10 实例研究 246
工程介绍 246
现场试验,数学模型 248
计算与测量结果的比较 249
习题 250
参考文献 251
分岔渠道与并联渠道系统 254
10.2 控制过渡过程的实用装置与方法 256
10.1 引言 256
第十章 控制过渡过程的方法 256
10.3 调压室 257
概述 257
边界条件 257
10.4 气垫式调压室 259
概述 259
边界条件 260
10.5 阀门 264
概述 264
边界条件 267
10.6 过渡过程水流的最佳控制 273
设计 274
10.7 实例研究 274
数学模型 275
结果 276
习题 277
参考文献 278
第十一章 调压室 282
11.1 引言 282
11.2 调压室型式 283
11.3 基本方程式的推导 283
运动方程 284
连续方程 285
11.4 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的现有解法 285
11.5 无阻尼系统的波动周期和振幅 286
11.6 稳定性 287
11.7 方程标准化 289
11.8 相位平面法 290
11.9 不同需水情况的分析 291
等流量 291
等开度 293
等出力 296
等出力结合等开度 300
结论 302
概述 304
11.10 阻抗式调压室 304
运动方程推导 305
11.11 差动式调压室 306
概述 306
方程推导 306
11.12 并联调压室 307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308
位置 308
尺寸 308
11.13 设计考虑 308
11.14 实例研究 310
工程介绍 310
初步探讨 310
分析方法的选择 311
研究程序 312
各变量范围选择 312
方程推导 313
结果 313
相似模拟 313
调压室尺寸选择 315
参考文献 318
第十二章 明?中的过渡水流 321
12.1 引言 321
12.2 定义 321
12.3 过渡过程的起因 322
12.4 涌波高度和波速 323
矩形渠道 325
12.5 方程推导 327
连续方程 327
运动方程 329
12.6 求解方法 331
12.7 特征线法 332
12.9 扩散方法 334
建立代数方程式 334
12.8 显式有限差分法 334
边界条件 335
稳定条件 340
计算步骤 341
12.10 初始条件 342
原型观测 344
数学模型 344
12.11 显式有限差分法--扩散法的检验 344
量测结果与计算值的比较 346
12.12 隐式有限差分法 349
概述 349
实用的隐式差分格式 349
斯特柯夫隐式法 350
稳定条件 355
12.14 特殊课题 356
溃坝 356
12.13 显式差分法与隐式差分法的比较 356
潮汐波 357
次生波或法锐波 357
明、满交替水流 358
滑坡产生的波浪 362
12.15 实例研究 363
工程介绍 363
数学模型 365
运行规则 370
结果 370
习题 371
参考文献 373
附录 380
附录A 初步分析用的公式和图表 380
附录B 分析开启或关闭阀门所引起的过渡过程的计算程序 397
附录C 分析离心泵因断电引起的过渡过程计算程序 404
附录D 确定串联管道频率响应的计算程序 415
附录E 水泵特性曲线数据 419
附录F 国际单位、英制单位及其换算系数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