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中医各家学说的性质和特点 1
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目的和要求 2
何办“三世医学” 4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5
医学流派产生的时代 7
医经学派 10
何谓“医经七家” 10
全元起《素问训解》的学术特点是什么 10
王冰次注《素问》的学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1
吴崑的《素问吴注》有何特点 13
马莳与《注证发微》 13
张志聪《内经集注》的学术特点 14
校订《内经》的有哪些学者与著作 15
分类研究《内经》的方法及其代表医家和著作分类研究《内经》有何重大意义 17
杨上善训释《内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8
张介宾注释《内经》的学术特点及贡献 19
专题发挥《内经》的有哪些代表医家和著作 20
《难经》对脉诊有哪些发挥 21
《素问·热论》与张仲景《伤寒论》 22
皇甫谧对针灸学有哪些贡献 24
为什么说《中藏经》是发挥脏腑辩证的专书 25
论述《内经》杂病治疗的代表医家和著作 26
经方学派 27
经方的含义宋前后有何不同 27
古代方书的亡佚及其部分内容的存留 28
“今方”的盛行及其与《局方》之争 30
如何认识经方与时方的关系及其分歧 31
河间学派 33
河间学派的师承关系及其学术演变概况 33
刘完素对《素问》火热病机有哪些发挥 35
何谓刘完素的“六气皆能化火”说 36
刘完素对热性病的治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7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立论根据和临床应用 39
张从正的出血疗法 41
张从正的精神疗法 43
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45
朱震亨的“相火论” 47
朱震亨怎样辨治痰、郁二证 49
《医经溯洄集》是怎样一部书 52
戴元礼对郁证有何发挥 53
戴元礼、汪机、虞搏对气血病机的探讨有何异同 54
王纶的“四子大全论” 55
易水学派 56
易水学派的师承关系及其学术演变概况 56
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学说 58
张元素对药性理论有哪些发挥 59
张元素在方剂学上的学术成就 62
李杲论脾胃的两大生理特点 64
李杲对脾胃的内伤病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65
李杲论内伤与外感的鉴别 68
李杲在制方遣药方面有哪些特点 69
王好古对阴证有何发挥 71
薛已“务求本原”的治疗特点 73
孙一奎与赵献可对命门认识有何异同 73
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 74
伤寒学派 76
王叔和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76
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特点及其影响 78
宠安时对伤寒病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79
宠安时对天行温病的论述 80
成无已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 81
许叔微治伤寒学重在八纲辩证 83
朱肱治伤寒学的学术特点 86
郭雍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 88
明以后治《伤寒论》者有哪些流派 89
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论 91
喻昌的三纲鼎立说 92
张志聪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 92
陈念祖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 94
《伤寒来苏集》一书的学术成就 96
《伤寒贯珠集》一书的学术成就 99
温热学派 100
河间绪论是温热学派的先导 100
吴有性的“戾气学说” 101
吴有性论温疫与伤寒的鉴别 102
戴天章论“五辨”、“五治”与“五兼十挟” 103
余霖论疫诊的治疗 104
吴又可与余师愚同论温疫有何异同 104
《温热论》一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05
叶桂对“脾胃论”有何发挥 107
薛雪论湿热病的病因与病机 109
吴瑭的“寒温水火阴阳辨” 110
吴瑭的“三焦病机说” 111
吴瑭对清热养阴法的确立 112
王士雄对六气属性的论辨 114
王士雄对霍乱病的认识 115
临床及其他各家学说 116
孙思邈的治学思想和医德教育 116
《千金方》的医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18
钱乙在儿科方面的学术成就 120
陈自明在妇产科方面的学术成就 122
杨继洲对针灸学的贡献 124
陈实功对外科学的重要贡献 125
绮石论虚劳病 127
喻昌的“大气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30
喻晶的“秋燥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31
王维德论阴疽的辩证与治疗 132
徐大椿的治学思想及其学术贡献 133
王清任论补气活血法 137
王泰林论肝病的治疗 139
沈金鳌的医学思想 141
唐宗海论血证的治疗大法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