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论: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体制 1
1.1 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1
1.2 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管理体系 6
1.3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11
1.4 改革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2
1.5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目标的探讨 31
2 现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 48
2.1 企业的性质和任务 48
2.2 专业化协作 52
2.3 企业规模和企业组织结构 55
2.4 企业建厂地点的选择 61
2.5 企业活力和企业行为 65
2.6 旧经济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和弊端 68
2.7 改革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所有者 72
2.8 以城市为中心组织经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82
2.9 政府经济管理行政组织 88
3 市场与价格 90
3.1 市场和市场体系 90
3.2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市场机制 93
3.3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市场机制 104
3.4 垄断性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市场机制 106
3.5 市场机制任用的利弊 108
3.6 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和管理 111
3.7 我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育 115
3.8 我国的物价管理体制改革 120
4 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基本关系 129
4.1 经济总量 129
4.2 社会物质产品总供求和社会总供求 135
4.3 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 138
4.4 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作用 148
4.5 货币供给、物价总水平和国民收入 154
4.6 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基本途径 158
5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67
5.1 正确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67
5.2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69
5.3 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177
5.4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83
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
6.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201
6.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 204
6.3 经济增长速度 209
6.4 积累和消费 216
6.5 综合平衡 220
6.6 投入产出表在计划工作中的应用 231
6.7 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240
7. 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政策 242
7.1 产业分类 242
7.2 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248
7.3 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 253
7.4 不平衡增长和主导产业 268
7.5 我国的产业结构 271
7.6 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 277
8 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 287
8.1 聚集规模经济 287
8.2 增长中心理论和发展梯度理论 291
8.3 我国经济地区分布的变化 298
8.4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304
8.5 经济区划和国土规划 311
8.6 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 319
9.1 个别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生产要素的价格 321
9 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政策 321
9.2 劳动市场和劳动就业 325
9.3 工资 330
9.4 我国的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338
9.5 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政策 354
10 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 362
10.1 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362
10.2 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 366
10.3 我国改革中的财政体制 375
10.4 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探讨 386
11.1 货币和金融组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99
11 金融和货币政策 399
11.2 金融市场 404
11.3 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 411
11.4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控制货币供给的机制 419
11.5 我国的货币政策及金融体制改革 424
12 对外经济政策和体制 444
12.1 对外贸易政策和体制改革 444
12.2 利用外资政策 458
12.3 汇率政策 466
12.4 国际收支管理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