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 6
五、中西医学之比较 7
上篇 基础理论 11
第一章 精气和阴阳五行学说 1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1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11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第四节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24
第二章 藏象 26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26
第二节 脏腑 26
一、五脏 26
二、六腑 34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37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39
一、精 39
二、气 40
三、血 42
四、津液 42
五、神 43
一、经络的概念 4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4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 45
第三章 经络 45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4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8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48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规律 49
第三节 奇经八脉 50
第四章 病因病机 52
第一节 病因 52
一、外感六淫 52
二、内伤七情 56
三、其他病因 57
第二节 病机 58
一、邪正盛衰 58
二、阴阳失调 59
三、升降失常 60
第五章 诊法 62
第一节 望诊 62
一、全身望诊 62
二、局部望诊 64
三、望舌 64
四、望排出物 66
五、望小儿指纹 66
二、嗅气味 67
一、闻声音 67
第二节 闻诊 67
第三节 问诊 68
一、问一般情况 68
二、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68
三、问起病 68
四、问现在症状 68
第四节 切诊 71
一、脉诊 71
二、按诊 74
第一节 八纲辨证 75
一、表里 75
第六章 辨证 75
二、寒热 76
三、虚实 77
四、阴阳 77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78
第二节 脏腑辨证 7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78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80
三、脾与胃病辨证 83
四、肝与肝病辨证 8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88
六、脏腑兼病辨证 90
第三节 气、血、痰、瘀辨证 92
二、血病辨证 93
一、气病辨证 93
三、气血同病辨证 94
四、痰、饮辨证 94
五、瘀证辨证 95
第四节 六经辨证 95
一、太阳病证 95
二、阳明病证 96
三、少阳病证 96
四、太阴病证 96
五、少阴病证 96
六、厥阴病证 96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97
一、卫分证 97
二、气分证 97
三、营分证 97
第六节 三焦辨证 98
四、血分证 98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100
第一节 治则 100
一、治病求本 100
二、扶正祛邪 101
三、调整阴阳 102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02
第二节 治法 103
第八章 中药 105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05
一、中药的采集 105
二、中药的炮制 105
三、中药的性能 105
四、中药的用法 106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08
一、解表药 108
二、清热药 112
三、泻下药 118
四、祛风湿药 119
五、芳香化湿药 121
六、利水渗湿药 122
七、温里药 124
八、理气药 125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126
十、止血药 130
十一、活血化瘀药 132
十二、平肝息风药 134
十三、安神药 136
十四、收涩药 138
十五、补益药 140
十六、开窍药 145
十七、消食药 147
十八、驱虫药 148
十九、催吐药 149
二十、外用药 150
第九章 方剂 151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51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51
二、方剂的剂型 152
三、方剂与治法 153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53
一、解表剂 153
二、治风剂 155
三、祛湿剂 157
四、清热剂 159
五、和解剂 162
六、泻下剂 163
七、消导剂 164
九、化痰止咳剂 165
八、涌吐剂 165
十、温里剂 166
十一、理气剂 167
十二、理血剂 168
十三、补益剂 170
十四、安神剂 173
十五、开窍剂 174
十六、固涩剂 176
十七、驱虫剂 177
十八、痈疡剂 178
第十章 针灸学 182
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 182
一、针法 182
二、灸法 189
三、取穴法 191
第二节 腧穴 192
一、十四经穴 192
二、经外奇穴 221
第三节 其它针法 228
一、三棱针 228
二、皮肤针 228
三、皮内针 229
四、耳针 229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 231
一、治则 231
二、特定穴位的应用 232
三、常用针灸处方 236
下篇 临床部分 239
第十一章 内科病证 239
一、感冒 239
二、发热 240
三、头痛 242
四、胸胁痛 244
五、脘腹痛 246
六、腰痛 248
七、痹证 249
八、咳嗽 250
九、哮喘 252
十、肺痨 254
十一、心悸 255
十二、水肿 258
十三、呕吐 260
十四、泄泻 262
十五、便秘 264
十六、黄疸 265
十七、积聚 267
十八、癃闭 269
十九、血证 271
二十、遗精 275
二十一、阳萎 277
二十二、昏迷 278
二十三、眩晕 281
二十四、失眠 283
二十五、郁证 284
二十六、虚劳 286
二十七、汗证 289
二十八、中风 290
二十九、消渴 292
三十、淋证 294
一、病因病机 299
二、病证 299
第十二章 外科病证 299
第一节 总论 299
三、治疗 302
第二节 各论 305
一、痈 305
二、疖 306
四、有头疽 307
三、疔 307
五、无头疽 308
六、乳痈 309
七、脱疽 311
第十三章 妇科病证 313
第一节 月经病 313
一、月经先期 313
二、月经后期 314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315
四、月经过多 316
五、月经过少 316
六、痛经 317
七、闭经 318
八、崩漏 320
第二节 带下病 322
一、妊娠恶阻 323
第三节 妊娠病 323
二、妊娠腹痛 324
三、胎漏、胎动不安 324
四、堕胎、小产、滑胎 325
五、妊娠肿胀 326
六、妊娠小便不通 327
七、难产 328
第四节 产后病 328
一、产后血晕 329
二、产后腹痛 329
三、产后恶露不绝 330
四、产后痉证 331
五、产后发热 331
六、产后大便难 333
七、产后排尿异常 333
九、产后身痛 334
八、产后自汗、盗汗 334
十、缺乳 335
第五节 妇科杂病 336
一、癥瘕 336
二、不孕症 336
第十四章 儿科病证 340
一、肺炎喘嗽 340
二、厌食 342
三、惊风 343
四、水痘 346
五、痄腮 347
六、紫癜 349
七、遗尿 350
八、夜啼、夜惊 352
〔附一〕常用中药现代药理举要 354
〔附二〕常用中成药一览 357
〔附三〕方剂索引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