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智能网的基本原理 1
1.1 智能网概念模型 1
1.2 智能网业务 7
CS2智能网 7
2.1 INCM模型的扩展 15
2.2 IN CS2电信业务 28
移动智能网 28
3.1 移动网与智能网的互联 33
3.1.1 互联的基本原理 34
3.1.2 CAMEL 35
3.1.3 爱立信公司的移动智能网 45
3.1.4 美国的WIN(无线智能网)建议 47
3.1.5 摩托罗拉的WINA(无线智能网结构) 48
3.1.6 移动智能网的过载控制 49
3.2 业务及业务属性 50
3.2.1 业务属性 50
3.2.2 CAMEL业务举例 55
3.3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移动网与智能网的综合 60
3.3.1 UMTS 61
3.3.2 IMT2000的功能结构模型 63
3.3.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业务实现 66
3.3.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70
智能网与因特网互联 70
4.1 PINT方案 73
4.2 ITU-T方案 76
4.2.1 业务管理层互联 77
4.2.2 业务控制层互联 78
4.2.3 传输层互联 84
4.3 研究论坛 85
宽带智能网 85
5.1 智能网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综合 86
5.1.1 IN CS3提供的业务 88
5.1.2 IN CS4提供的业务 90
5.2 宽带智能网的业务模型 92
5.2.1 视频点播业务的实现方案 92
5.2.2 会议电视业务的实现方案 95
5.3.1 体系结构模型 101
5.3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与呼叫模型 101
5.3.2 呼叫状态模型 108
TINA与智能网 108
6.1 TINA及其发展历程 113
6.2 TINA使用的几个RM-ODP概念 114
6.3 TINA总体概念 117
6.3.1 TINA的电信系统分层结构 117
6.3.2 TINA体系结构及相互关系 119
6.4.1 TINA营业模型及参考点 121
6.4 TINA基本原理 121
6.4.2 TINA的计算体系结构 123
6.4.3 TINA的业务体系结构 127
6.4.4 TINA的网络体系结构 134
6.4.5 TINA的管理体系结构 137
6.5 TINA与智能网 138
6.5.1 智能网与TINA的关系 138
6.5.2 智能网向TINA演变的方式 139
6.5.3 用TINA实现简化800号免费电话业务 141
主动网络 142
6.5.4 用TINA实现的简化Free Phone业务 142
7.1 主动网络的基本思想 146
7.1.1 主动网络的分类 147
7.1.2 公共编程模型 149
7.2 主动网络的体系结构 152
7.2.1 主动节点的结构 152
7.2.2 包处理方法 153
7.2.3 主动网封装协议 155
7.2.4 执行环境 156
7.2.5 节点操作系统 157
7.2.6 接口 159
7.2.7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思想 159
7.3 主动网络的应用 161
7.3.1 多目传输 161
7.3.2 网络缓冲 162
7.3.3 网络管理 162
7.4 主动智能网 162
7.4.1 移动代理(Mobile Agent)技术 163
7.4.2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主动智能网环境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