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论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7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
社会主义本质论 9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1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 12
“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1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6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17
“两手抓”的基本方针 1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19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3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 25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点 25
彻底的唯物主义 26
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27
大道理管小道理 28
实事求是 28
一切从实际出发 29
理论联系实际 30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1
真理标准大讨论 32
解放思想 33
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三者统一 34
认识主体论 35
认识角度论 36
特色和特色理论 38
模式论 39
开放的唯物史观 40
发展生产力中心论 42
发展是硬道理 43
生产力标准 43
生产力发展途径的“三位一体”说 43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5
邓小平哲学思想 45
思想路线 4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0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51
邓小平的认识论思想 53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56
价值思想 58
邓小平的领导哲学 60
矛盾观 62
辩证的否定观 65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6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68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70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71
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72
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及其特点 74
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创新性 74
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务实性 74
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开放性 75
邓小平思想方法的辩证性 76
邓小平思想方法的超前性 77
“摸着石头过河” 77
邓小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78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81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3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 85
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 86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 87
邓小平的经济哲学思想 88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 8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 93
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 93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94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保证 95
社会主义本质 95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97
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 99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100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01
维护领袖的权威和反对个人崇拜 103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104
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 105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0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7
科技意识 107
民主思想 109
法律思想 110
道德思想 111
文化思想 113
理想 115
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116
抽象的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的唯心论 116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应当发扬 117
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 118
邓小平战略思想 118
三、邓小平战略思想 118
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 119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 120
邓小平的政治战略思想 120
邓小平的文化战略思想 121
邓小平的总体战略思想 121
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 121
两步奔小康的发展战略 122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122
发展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124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24
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 125
金融发展战略 126
温饱、小康、中等发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27
怎样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127
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战略 128
关于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构想 128
“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思想 129
“两手抓”的战略思想 130
邓小平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 131
“两个飞跃”的农业发展战略 132
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132
要善于把握机遇发展自己 133
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133
不搞争论 13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34
邓小平关于依靠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 134
发展与改革 136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思想 137
特区建设与沿边开放 138
在内地还要再造几个“香港” 138
邓小平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39
四、邓小平经济思想 141
中国的国情 1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1
社会主义主体经济思想 142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 143
“三步走”发展战略 14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45
社会主义的本质 146
生产力标准思想 147
“猫论” 148
经济建设中心论 149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49
主体生产力论 150
第一生产力论 150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动力 1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152
农业是根本 15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5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6
加速经济发展 157
对外开放 158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160
先富与共富 161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162
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 163
“四个现代化”任务的提出 163
工业现代化 164
农业现代化 164
国防现代化 165
四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66
科学技术现代化 166
要“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167
必须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167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 168
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深刻的革命 168
搞四个现代化,必须艰苦创业 169
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主要特点 169
坚持公有制基础上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170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会冲击社会主义 171
公有制经济本身也应采取多种形式 171
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72
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72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 1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73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173
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提出的基本依据 174
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客观要求 174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 175
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特点 176
现代化战略的主旨是人民生活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176
邓小平第一次肯定“国民生产总值”概念 177
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177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本质要求 177
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条件 178
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的特色 178
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178
基本原则是搞责任制 179
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 179
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 180
培养一批优秀的经济管理家 181
加强乡镇企业管理 182
加强经济特区企业管理 182
把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 182
加强农业管理的重要性 183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管理道路 183
加强农业管理的重点 184
加强农业管理的主要措施 184
邓小平的科学管理观念 184
邓小平的管理原理 185
具有特色的管理方法 186
科学的管理人才观 187
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87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88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 188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基本内容 189
扩大国际贸易 189
开放伤害不了我们 189
积极利用外资 190
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 190
开办经济特区 191
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191
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1
邓小平开放理论的重大意义 192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192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193
让勤奋劳动的人先富起来 193
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94
靠劳动致富不会产生两极分化 194
不断完善政策和法规,逐步解决分配不公 195
脱贫与致富统一起来 195
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196
收入分配应照顾国家和左邻右舍 196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197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铲除平均主义的必然结果 19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 198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198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99
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199
多种分配方式的作用和意义 199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200
改革的对象和要克服的弊端 200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20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理论武器 202
坚持先富手段与共富目的的统一 203
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204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205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法 207
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10
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 212
要真正给企业权力 213
处理社会利益矛盾遵循的原则 214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15
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 216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的思想 218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219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21
必须坚持以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21
必须坚持对外实行开放的基本国策 222
必须运用计划和市场的手段搞活经济 222
必须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223
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3
发展经济是当代各国的共同要求,也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224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25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228
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理论 231
经济建设波浪式发展的思想 233
邓小平军事思想 236
五、邓小平军事思想 236
创建新型的人民军队 237
创立和全面建设根据地 238
保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239
政治工作要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39
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 240
发扬政治工作的传统,提高军队战斗力 240
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 241
健全和发展部队的民主生活,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 242
改进政治机关工作,提高政治干部素质 243
军事法制建设 244
增强军队内部团结,克服军队中的派性 245
重视军队基层干部的培养、明确军队高级干部责任 245
调整军队领导班子,加强军队党委集体领导 246
建立军队顾问制和干部退休制 247
提高军队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 247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248
军队不改革没有出路 249
军队改革的基本原则 250
军队改革的重点是编制体制改革 251
搞好军队机构改革,裁军一百万 252
军队教育训练应提高到战略地位 253
军队教育训练的中心环节是干部的教育训练 254
要搞好教育训练的改革 256
开办军事院校是解决军队当前所面临问题的最好办法 257
坚持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257
敌进我进 258
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 258
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与捕捉战机、决战歼敌 259
积极防御,巩固国防 259
在现代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 260
掌握应付现代化战争的知识能力,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 261
加强海、空军建设,做好军队后勤工作 262
在现有国力下加速改进军队装备 262
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军情的军事科技发展道路 26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 265
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 266
六、邓小平外交思想 268
外交思想 268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68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269
西欧、东欧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整体力量 269
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70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271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71
独立自主是我们的立足点 27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7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73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真正的不结盟 274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 275
正确处理兄弟党关系的原则 276
我们主张用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77
“共同开发” 278
积极发展同欧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78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278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80
七、邓小平法制思想 282
邓小平法制思想 282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 282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83
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是辩证的统一 285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是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 28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前提 286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87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287
共产党员要带头遵纪守法 288
加强法学研究 288
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289
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290
加强经济法制是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291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族的法制观念 292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保证社会主义法律的正确实施 293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强化司法职能 293
加强法制监督,维护法制尊严 295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法制思想 296
我党宣传工作的实质 301
宣传学 301
宣传 301
八、邓小平宣传思想 301
当前宣传工作的重点 302
宣传工作的基本特点 302
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303
宣传工作的党性 304
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 304
新时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305
党的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305
宣传部门的工作内容 306
关于部队宣传工作 306
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 308
坚持用四项基本原则宣传、教育人民 308
全面、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科学理论 310
宣传工作要坚持两点认 311
批叛错误思潮、但不搞大批判 312
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313
报刊宣传工作要实现领导的任务 314
九、邓小平教育思想 316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16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318
教育改革 320
教育发展战略 322
教育的培养目标 3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7
教育与经济建设 328
教育与科技 330
学校教育 332
成人教育 334
干部教育 335
军事、国防教育 338
思想政治教育 340
科技思想 344
十、邓小平科技思想 34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45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46
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才 347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349
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 350
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351
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的结合问题 352
党要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 353
科学技术要注意开放引进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354
特区是个窗口 355
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 356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357
国防现代化需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 358
科教兴国 359
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360
十一、邓小平文化思想 362
社会主义文艺的作用 362
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362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 363
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 363
邓小平文艺思想 364
新时期文艺的地位和作用 364
新时期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365
建立一支宏大的文艺队伍 366
社会主义文艺与政治 367
文艺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368
邓小平的文化思想 368
文艺工作者必须接受人民的教育 370
“双百方针”与安定团结的关系 370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 372
十二、邓小平文艺思想 372
文艺与社会改革相结合 37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73
自由创作与科学性相结合 374
新时期文艺的方向 374
新时期文艺的任务 37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 376
新时期坚持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378
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方针 379
新时期文艺建设的途径 381
新时期文艺效益的准则 382
新时期的文艺批评 384
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 387
新时期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89
十三、邓小平人口思想 390
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 390
我国人口政策是战略性大政策 391
提倡节育 392
人口目标 392
人口意识 393
人均观念 393
重视人口素质 394
农村人口 395
女性人口问题 395
人口与经济 396
人口与粮食 396
人口与就业 397
人口与市场 398
人口与政治 398
计划生育与人权 399
实行市场经济,坚持计划生育 400
两种生产一起抓的指导思想 401
全面提高人口质量 403
计划生育 404
计划生育工作 405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06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国情教育 407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人口国情教育 408
我国基本国策的内容 409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410
控制我国农村人口增长的对策 411
我国农村人口是主体 412
我国农村人口的特点 412
掌握人口规律,促使我国人口过程现代化 413
十四、邓小平人才思想 414
领导者的人才观 414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414
中国人才学 414
中国人才学产生的基础 4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才学 416
中国人才学的研究方法 416
中国人才学的社会性 416
中国人才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416
中国人才学的交叉性 417
中国人才学的广泛性 417
中国人才学的综合性 417
中国人才学的实践性 417
中国人才学的历史性 417
中国人才学的基本问题 418
中国人才学与人才管理 418
中国人才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418
中国人才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418
人才协作 419
人才决策 419
中国人才学与思想政治工作 419
中国人才学和党的组织人事工作 419
人才引进 420
人才资源 420
人才培训 421
人才职称 421
人才保护 421
人才选拔 421
人才问题 422
人才政策 422
人才投资 422
人才类型 422
开发人才的五个环节 423
中国人才观念现代化 423
中国人才竞赛成才律 424
中国人才的扬长成才律 424
中国人才发展的设计 424
中国人才信息渠道法 425
中国人才的张榜招贤法 425
中国的礼贤下士法 425
中国人才的考试竞赛法 425
人才资源中的“富矿” 425
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内容 425
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则 426
人才管理 426
人才管理现代化 427
中国人才管理的基本原则 427
中国人才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 428
中国人才考核的基本原则 428
中国人才考核的基本标准 428
中国人才流动的方法 429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基础 429
中国人才流动的措施 429
中国人才流动的原则 429
军地两用人才 432
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 43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33
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 433
邓小平论人才 434
干部的“四化”标准 435
选贤任能是一场革命 435
邓小平人才管理思想 435
“四有”新人 436
新时期人才管理干部的观念 437
新时期人才管理干部的素质 437
新时期人才管理干部的知识结构 437
管理人才的时间运筹 438
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438
管理人才的群体结构 438
管理人才的心理素质 438
管理人才的智力结构 438
管理人才的自控能力 439
管理人才的组织能力 439
管理人才的规划能力 439
管理人才的经营能力 439
管理人才的应变能力 439
管理人才的决策能力 440
管理人才成长的四个阶段 440
管理人才的群体年龄结构 441
人才管理干部的新观念 441
邓小平发展科技的人才战略思想 442
人才 443
邓小平选贤任能思想 444
人才是“红与专”的统一 446
邓小平对接班人理论的贡献 446
人才是个战略问题 447
三个面向 448
竞争促进人才的涌现和成长 448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49
干部要年轻化 450
破格选拔优秀人才 451
干部的“四化”标准 452
早出、快出、多出人才 453
杰出的人才来自人民 454
人才交流才能避免思想僵化 454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 455
关于尊重教师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56
人才管理要制度化 457
实践出人才 458
邓小平军事人才思想 459
邓小平人才管理思想 460
邓小平人才环境理论 461
邓小平人才开发理论 462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63
要善于发现人才 464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 465
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466
下大力气解决人才待遇 466
充分利用国内外智力资源 467
人才教育要三个面向 467
十五、邓小平人权思想 469
邓小平的人权思想 469
社会主义人权最首要的是人民的生存权 470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用资产阶级人权搞动乱 470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关系 471
社会主义人权是得到充分保障的具体的、真实的人权 471
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 472
要争取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 472
维持人权,解决国际人权问题,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与国之间不要干涉内政 473
坚持主权高于人权,反对“人权无国界论” 474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474
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475
人权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475
决不能“踢开党委闹民主”,要人权 475
社会主义人权是绝大多数人的人权 476
社会主义也讲人权 476
西方世界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是两回事,观点不同 477
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 477
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没有资格讲人权 478
怎样实现人权所追求的全人类的解放 478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从根本上维护人权 479
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实质 479
政治上发展民主 480
社会主义人权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发展权 481
两种人权观 481
人权与国权 482
维护人权,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483
不能抽象地讲人道主义 484
十六、邓小平领导思想 485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体系 485
邓小平领导思想是对毛泽东领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86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86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特色 488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特点 488
邓小平领导思想形成的基本条件 489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灵魂 489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源泉 490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基本特征 491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人民性 492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科学性 492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求实性 493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创造性 494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时代特征 495
邓小平领导思想中提出的战略任务 495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战略问题 496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核心内容 496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人才观 497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发展观 498
邓小平关于加强领导制度建设的思想 498
邓小平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思想 499
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500
邓小平关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搞争论的领导艺术 501
邓小平关于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 502
邓小平关于保持国内政局稳定的思想 502
邓小平关于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 503
邓小平关于我国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503
邓小平的治国思想 504
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504
邓小平决策中的胆略 505
深邃高远的治国眼光 506
稳健务实的治国措施 507
开拓创新的治国胆略 509
治国思想的人民性 511
治国实践的群体性 512
治国方略的完整性 513
治国思维的开放性 513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 513
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 514
领导就是服务 515
领导科学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产物 515
领导科学与党的建设学说 515
领导就是率领和引导群众前进 516
领导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权威 516
领导是群众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 516
领导体制的历史经验 517
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517
领导班子组织建设 517
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517
领导班子结构科学化 518
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原则 518
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原则 518
领导班子的知识化原则 518
领导班子的专业化原则 518
在思维原则上,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注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19
在思维重心上,邓小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利益,价值和社会功用 520
在思维品格上,邓小平不囿于传统,反对保守,注重变革,创新和开拓 521
在思维方法上,邓小平反对单维性和片面性,注重多维性和辩证性 521
十七、邓小平管理思想 523
管理思想 523
在管理方法上要注意克服官僚主义 523
在管理制度上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524
加强干部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525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 525
要让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527
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 528
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528
要把部队管理好,就要提高管理能力 529
加强意识形态的管理 530
中国管理领导者的基本职责 531
中国现代管理的十大观念 533
中国管理智力的文化知识亚结构 534
中国的管理智力的动态年龄亚结构 534
中国的管理智力的智能亚结构 535
中国的管理智力的专业亚结构 535
中国的管理智力的心理素质亚结构 535
中国现代管理的人民参与管理原则 536
中国现代管理的完整精干原则 536
中国现代管理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536
中国现代管理的法制原则 537
中国现代管理的整合原则 537
中国现代管理的能级对应原则 538
理性管理与人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哲学 538
民主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形式 539
法治管理与德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540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统一的管理战略 541
邓小平刚柔相济的思维品质 541
邓小平别具一格的思维特点 544
邓小平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 546
十八、邓小平干部思想 550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550
干部队伍“四化”方针 551
德才兼备原则 552
任人唯贤 554
知人善任 556
领导干部应交流回避 557
凭政绩用干部 558
选人用人应注意社会公论 560
健全科学严谨的用人制度 561
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 562
从有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干部 563
干部要能上能下 564
大胆选拔年轻干部 565
关键是选好接班人 566
不拘一格选人才 567
加强干部监督 569
领导干部要勤于学习 570
领导干部要学会拿笔杆子 571
遏制用人上的家长制作风 572
领导干部要有务实作风 573
领导就是服务 573
领导干部要勇于开拓创新 574
领导干部要公开廉明勤 575
领导干部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76
领导干部要有全局观念 577
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形象 578
领导班子要有一个核心 579
领导班子要团结协作 580
党的思路路线 582
党的组织路线 582
党的政治路线 582
十九、邓小平整党建党思想 582
党的群众路线 583
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 583
党的建设 583
党的思想建设 584
党的政治建设 584
党的组织建设 584
党的作风建设 585
党的制度建设 585
党的建设的三项基本要求 586
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586
党的三大作风 586
党的三大法宝 586
党的思想领导 587
党的政治领导 587
党的领导 587
党的组织领导 588
党的一元化领导 588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588
党的领导制度改革 589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589
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 589
党的领导途径 590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590
马克思主义理论 59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591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591
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 591
人的价值观教育 592
三个面向教育 592
安定团结教育 59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593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593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和发展的教育 594
党必须经受改革开放的考验 594
党政分开的必要性 595
党政分开的目的 596
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596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搞好党建的基础 597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597
民主集中制思想 598
干部队伍建设的途径 600
加强党风建设的必要性 602
党风建设的途径 602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03
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603
端正党风的有效措施 604
党内危险因素和腐败因素 605
不能采用“运动式”的办法抓党风 606
共产党员要经得起权力的考验 607
制度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607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化 608
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609
健全党的监督制度 609
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610
常规党法是国法的保障 610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611
衡量党内斗争的是非标准 612
解放思想,反对僵化 612
党内斗争的主要形式 612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要性 61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614
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615
正确处理各国党的关系的重要原则 616
要很好地团结 617
要有一个好的核心 617
要有一个好的形象 617
要有权威 618
要敢字当头 618
要多做实事 619
要紧张快干 619
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的特点 620
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622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623
二十、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625
邓小平的改革观 625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26
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626
对外开放的目的 627
改革开放要“两手抓” 628
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629
改革开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30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 630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 632
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632
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和方针 633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634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本特色 635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636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637
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 638
改革开放的根本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39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640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核心内容 641
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642
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 642
邓小平全面改革的思想 643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644
改革开放必须反对腐败 645
对外开放的总格局--全方位开放 646
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647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 649
超越苏联模式 650
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的结合 651
开放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652
开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652
革命胆略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53
开放不仅仅是请进来,还要走出去 654
二十一、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 656
“一国两制” 656
“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657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658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 659
“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660
“一国两制”是个新事物 661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663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提出的 663
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665
一国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666
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 667
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 668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 669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670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672
收复香港的过渡时期 673
港人治港 674
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675
对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变 676
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676
中英联合声明 678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679
台湾特别行政区 680
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680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681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682
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 683
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是可取的 684
积极推进“一国两制”的实现 685
“一国两制”构想与当今时代主题 687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687
“一国两制”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689
“一国两制”构想在理论上的贡献 690
惩腐倡廉是有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692
惩腐倡廉思想 692
二十二、邓小平惩腐倡廉思想 692
党内和国家机关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 693
我们有信心和能力逐步克服和清除腐败现象 694
惩腐倡廉要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695
惩治腐败要坚决,不能手软,要从具体事件抓起 696
防治腐败要依靠制度建设 696
惩腐倡廉,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697
端正党风、惩腐倡廉必须加强监督 698
惩腐倡廉必须从严治党 699
惩腐倡廉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700
三十三、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 701
“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 701
反对“以党治国”的观念 702
打入工作与革命的两面政策 702
把群众斗争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之内 703
减轻人民负担,保护人民利益 704
对毛主席“十六字”策略原则的运用 705
不可笼统提出集中力量打击中央系的方针 706
做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这就叫正确的阶级立场 706
统一战线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 707
统战工作必须加强 708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09
1957年反右派斗争 710
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711
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 711
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712
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713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71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15
做统战工作的要有经济观点,做经济工作的要有统战观点 716
新时期统战工作应树立的新观念 716
工商联 717
落实统战政策的意义 717
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 719
人物安排 719
人民政协的性质 72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721
二十四、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723
精神文明 723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72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24
文化建设 725
思想建设 725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 72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726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2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72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72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728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走弯路 729
否定“两个估计” 730
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730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731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 731
批判“两个凡是” 731
五讲四美三热爱 732
爱国主义教育 732
四有新人 73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34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735
在改革、开放中,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735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建设者 736
把握实现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区分矛盾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736
思想教育和宣传舆论配合的方法 737
制定政策与把握政策出台时机的方法 737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73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指针 739
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 740
邓小平价值观的特点 741
邓小平价值观的启示 742
二十五、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743
资产阶级自由化 743
和平演变 744
精神污染 745
国际大气候 745
国内小气候 746
搞自由化就是制造动乱 747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748
资产阶级自由化产生的根源 749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 750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特征 752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 753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定性 755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长期性 755
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755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和原则 756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57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党的领导 758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社会主义 759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59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60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760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761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62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解放思想 763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763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思想教育 764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法律手段 765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安定团结 765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双百”方针 766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言论自由 766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新闻自由 767
反对和平演变 767
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 768
培育“四有”新人 769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769
军队是党领导的军队 770
三权分立 770
多党制 771
普选制 772
议会制 773
异化论 773
人权 774
利己主义 775
自由主义 776
虚无主义 776
无政府主义 777
个人主义民主 778
资产阶级民主 778
极端民主化 779
政治多元化 780
全盘西化 781
共产主义道德 782
爱国主义 782
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 783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783
四个保证 783
人类灵魂工程师 784
共产主义信念 784
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 785
“西单墙” 786
对《苦恋》的批评 786
二十六、邓小平著作介绍、研究及著作目录索引 787
一、邓小平著作1--3卷综合介绍、研究 787
二、邓小平著作1--3卷分章介绍、研究 787
三、邓小平著作单行本介绍、研究 846
四、邓小平著作1--3卷目录索引 852
二十七、邓小平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59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文献摘录 859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72
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74
邓小平惩腐倡廉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77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79
邓小平经济战略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81
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85
邓小平按劳分配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89
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91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98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98
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899
邓小平生平思想研究文献摘录 902
二十八、邓小平思想研究文献目录索引(1993--1995) 90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论 906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 940
三、邓小平战略思想 950
四、邓小平经济思想 952
五、邓小平军事思想 959
六、邓小平外交思想 963
七、邓小平法制思想 964
九、邓小平教育思想 965
八、邓小平宣传思想 965
十、邓小平科技思想 971
十一、邓小平文化思想 972
十二、邓小平文艺思想 972
十三、邓小平人口思想 973
十四、邓小平人才思想 974
十五、邓小平人权思想 977
十六、邓小平领导思想 977
十七、邓小平管理思想 979
十八、邓小平干部思想 980
十九、邓小平整党建党思想 981
二十、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985
二十一、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 990
二十二、邓小平惩腐倡廉思想 991
二十三、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 994
二十四、邓小平精神文明思想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