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明安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6606931
  • 页数:61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商与西周时期的高等教育 1

第一节殷商的高等教育 4

一、中国大学的起源 4

二、商朝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7

第二节 西周的高等教育 8

一、金文中关于西周大学教育的记载 9

二、古代典籍中关于西周大学教育的记述 10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17

第一节 贵族官立大学的衰落 19

一、“官学”的衰落 19

二、贵族“保傅”教育的发展 21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22

第二节 各派学者创设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私学 22

二、私学的发展概况 24

三、“士”阶层的产生与“百家争鸣”的形成 30

第三节 稷下学宫 32

一、稷下学宫的形成、发展与衰亡 32

二、稷下学宫的管理与教学 35

三、稷下学宫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造成的影响 36

第四节 《礼记》关于先秦时期大学教育的论述 38

一、《大学》对大学的教育目的和程序的论述 38

二、《中庸》对大学的学习过程的论述 40

三、《学记》对大学的教学原理、原则的论述 42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47

一、孔子 48

二、墨子 55

三、孟子 61

四、荀子 70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 77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官立高等教育 81

一、两汉时期的太学 81

二、文学艺术学院——鸿都门学 87

三、四姓小侯学 89

第二节 两汉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 91

一、西汉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 92

二、东汉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 94

第三节 两汉时期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99

一、两汉太学的教师 99

二、两汉太学学生的来源 103

三、两汉时期太学里的师生关系 106

四、两汉时期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106

五、东汉末年统治者对太学生政治运动的残酷镇压 109

第四节 两汉高等学校的教学 112

一、教学内容 112

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116

三、太学的考试与视学 120

第五节 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123

一、董仲舒 123

二、王充 129

三、马融 135

四、郑玄 137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141

第一节 三国两晋时期的高等教育 146

一、三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146

二、两晋的高等教育 150

三、东晋时期北方各国的高等教育 154

第二节 南北朝的高等教育 156

一、南朝的高等教育 156

二、北朝的高等教育 162

三、南北朝高等教育的特点 166

一、严植之 168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168

二、徐遵明 170

三、李铉 171

四、熊安生 173

五、乐逊 174

六、沈重 176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 178

第一节 隋朝的高等教育 183

一、隋朝设立的高等学校 183

二、隋朝开创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185

第二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类别 186

一、中央的六学二馆 186

二、玄学 188

三、医学 189

四、中央业务部门直属的专科学校 190

五、隋唐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 191

第三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制度概述 192

一、行政领导系统 192

二、教学管理 193

三、经费来源 197

第四节 唐朝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与教学 199

一、教师 199

二、学生 199

三、唐朝高等学校的教学 202

第五节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的高等教育 203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203

二、科举考试的手续和方法 204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 206

四、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高等教育的影响 209

第六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对域外各国的影响 210

一、唐朝高等教育的特点 210

二、唐朝高等教育对域外各国的影响 211

一、徐文远 213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213

二、陆德明 215

三、孔颖达 216

四、颜师古 219

五、褚无量 221

六、韩愈 222

第六章 宋朝的高等教育 226

第一节 宋朝的学风与学派 229

一、宋朝的学风 229

二、宋朝的学派 231

三、宋朝学风与学派对教育的影响 235

第二节 宋朝的中央官立高等学校 235

一、国子学 238

二、太学 239

四、算学 240

三、律学 240

五、书学 241

六、画学 241

七、医学 242

八、武学 242

九、广文馆 243

十、四门学 243

十一、辟雍 243

第三节 宋朝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与书院 244

一、宋朝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概述 244

二、宋朝的书院 245

第四节 宋朝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与教学 249

一、中央官立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 249

二、宋朝官立高等学校的考试与升舍法 251

三、宋朝高等学校的教学概况 254

动 257

一、宋朝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57

第五节 宋朝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太学生的政治运 257

二、宋朝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258

第六节 宋朝的高等教育家 259

一、胡瑗 260

二、周敦颐 264

三、张载 266

四、程颢 271

五、程颐 273

六、朱熹 277

七、吕祖谦 282

八、陆九渊 285

第七章 辽、金和元朝的高等教育 289

第一节 辽的高等教育 289

一、国子监 290

第二节 金的高等教育 291

二、太学 291

一、国子学 293

二、女真国子学 293

三、太学 293

第三节 元朝的高等教育 294

一、元朝的中央国立高等学校 297

二、元朝的地方高等教育机构——书院 301

三、元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303

第四节 辽、金、元的高等教育家 304

一、许衡 305

二、金履祥 309

三、许谦 311

四、吴澄 312

第八章 明朝的高等教育 316

第一节 明朝中央官立高等学校 322

一、国子监 322

四、医学与阴阳学 328

二、武学 328

三、宗学 328

第二节 明朝的书院 329

第三节 明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333

一、国子监的管理与教学 333

二、武学、宗学、医学、阴阳学的管理与教学 336

三、书院的管理与教学 337

第四节 明朝高等学校师生的政治运动 340

第五节 明朝的高等教育家 341

一、宋讷 342

二、湛若水 344

三、王守仁 346

四、吕柟 350

五、李贽 352

六、高攀龙 355

第九章 清朝的高等教育 358

一、国子监 362

第一节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官立高等学校 362

二、算学馆 367

三、书院 368

第二节 鸦片战争至清末的高等教育 372

一、洋务派创设的专科学校 372

二、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高等学校 379

三、清末新学制确立后的高等教育 388

四、清末的留学教育 396

第三节 教会大学 399

一、清末的教会大学 401

二、教会学校师生的反抗斗争 403

第四节 清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404

一、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官立高等学校的管理与教学 404

二、清末西方式“新型”大学的管理与教学 406

三、清末创设的各级教育行政机关 407

第五节 清朝的高等教育家 408

一、黄宗羲 409

二、陆世仪 412

三、颜元 415

四、张百熙 419

五、严复 423

第十章 中华民国的高等教育 429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 431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教育法令中关于高等教育的若干规定 431

二、民国10年的学制改革 440

三、“新学制”系统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 443

四、北京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444

五、《国立大学条例》的制订与颁行 447

六、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448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 449

一、广州革命政府的高等教育——黄埔军校 450

二、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的教育宗旨与高等教育政策 453

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 457

四、抗战胜利后腐败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 463

五、国民党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466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466

一、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对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 466

二、国民党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与教学改革 474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91

一、北洋军阀控制民国政府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91

二、国民党政府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93

三、教会大学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96

四、日本侵略者占领区的高等学校中国师生的反日爱国活动 498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499

一、蔡元培 500

二、范源濂 505

三、张伯苓 506

四、蒋梦麟 514

五、梅贻琦 524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办的高 538

等教育 53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542

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542

一、湖南自修大学 542

二、平民女校高等班 546

三、上海大学 546

四、农民运动讲习所 548

五、劳动学院 551

六、中法大学 551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高等 552

教育 552

一、工农红军大学 553

二、苏维埃大学 554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555

四、高级师范学校 556

第三节 陕北抗日根据地的高等教育 557

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557

二、中共中央党校 562

三、陕北公学 563

四、中国女子大学 565

五、延安大学 566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高等教育 569

一、东北军政大学 571

二、华北大学 572

三、华中大学 573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574

一、徐特立 575

二、吴玉章 582

三、李大钊 588

四、恽代英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