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010012407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了社会学是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随近代工业逐渐现代化而产生的一门社会应用科学。全书分4编,即欧洲编(法、英、德、苏)、美国编、日本编、中国编,分别论述了社会学在各国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理论研究状况。

编辑例言 1

绪论 1

第一编 欧洲社会学史 23

第一章 法国社会学史 23

第一节 法国社会学创立前的历史背景 23

第二节 法国社会学从创立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26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社会学 39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社会学的发展 41

第二章 英国社会学史 44

第一节 英国的社会调查研究传统 44

第二节 英国社会学的出现和斯宾塞 47

第三节 英国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51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学的崛起 59

第三章 德国社会学史 66

第一节 从德国的社会调查传统到社会学的创立 66

第二节 德国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68

第三节 从191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德国社会学 74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学的重建时期 77

第四章 苏联社会学史 82

第一节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社会学 82

第二节 苏联的早期社会学 87

第三节 苏联社会学被否定的历史 95

第四节 恢复后的苏联社会学 99

第二编 美国社会学史 110

第一章 美国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110

第一节 美国社会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早期发展 110

第二节 美国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人物 115

第二章 芝加哥学派的统治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120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121

第二节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22

第三节 学科的发展 133

第三章 结构功能主义的黄金时代(20世纪40--50年代) 140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40

第二节 结构功能主义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 142

第三节 方法论的创新 147

第四节 学科的蓬勃发展 150

第五节 新分支的建立 153

第四章 走向多元化的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 162

第一节 动荡的60年代 162

第二节 激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65

第三节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73

第四节 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79

第五节 本土方法论的出现 183

第六节 学科的发展 185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西欧社会学的传人 209

第一章 日本社会学的形成 209

第三编 日本社会学史 209

第二节 学术用语“社会学”的形成 210

第三节 西周与日本社会学 210

第四节 外山正一、有贺长雄与日本社会学 212

第二章 日本社会学的体系化 214

第一节 建部遁吾的社会学 214

第二节 远藤隆吉、米田庄太郎与心理社会学 215

第三节 高田保马的社会学 217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社会学 219

第一节 文化社会学 219

第二节 社会学批判 221

第三节 实证社会学的发展 223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学 226

第一节 战后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学 226

第二节 日本的民主化与社会学 229

第三节 战后日本社会学的特点 231

第四节 日本社会学的流派 235

第五节 日本社会学的动向 244

第四编 中国社会学史 251

第一章 社会学的传人(20世纪初--20年代) 251

第一节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51

第二节 严复是传入社会学的先驱 257

第三节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 263

第四节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268

第二章 社会学在中国的成长时期(1927--1937年) 275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机构 275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状况 280

第三节 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291

第三章 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1937--1949年) 302

第一节 西南社会学基地 302

第二节 社区研究 305

第三节 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315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的取消(1952--1979年) 326

第四章 中国大陆社会学的恢复重建(1979--1982年) 326

第二节 恢复中国大陆社会学的“社会学座谈会”(1979年3月) 327

第三节 社会学“要赶快补课”(1979--1982年) 330

附录一 333

台湾社会学的建设与发展 333

香港社会学的发展 353

附录二 363

印度社会学简况 363

澳大利亚社会学简况 376

附录三 383

部分英、德、法、美社会学者译名对照 383

编后记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