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
■科教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7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4
■1.近代科学的传播 29
■2.洋务运动 39
■3.西学东进 43
■4.西医的传入 48
■5.维新变法 50
■6.科技教育的发展 56
■7.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60
■8.新文化运动 68
■9.中央研究院的建立 76
■10.北平研究院的建立 81
■11.其他研究机构 84
■12.中国科学社的建立 87
■13.其他科技社团的创建 92
■14.抗战时期的科学技术格局 95
■15.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 104
■16.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建立 110
■17.近代科学发现 116
■18.近代技术成就 127
■19.成立中国科学院 136
■20.科学团体大联合:“科联”与“科普“的成立 139
■21.海外学子归国潮 143
■22.“要学习苏联” 148
■23.院系调整 152
■24.一份奠基性的文件 154
■25.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 159
■26.热门话题—原子能 163
■27.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165
■28.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 170
■29.铁路、交通工程建设 173
■30.农业科技的进步 175
■31.水利建设 177
■3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78
■33.基础研究的成就 181
■34.向科学进军(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87
■35.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4
■36.四大紧急措施 200
■37.“百家争鸣”—发展科学事业的方针 203
■38.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确立 208
■39.蓬勃发展的五大方面军 211
■40.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 213
■41.科学宪法14条 214
■42.广州会议的欢笑 219
■43.“两弹”攻关 223
■44.资源考察 230
■45.大庆石油 236
■46.迅速发展的科普事业 241
■47.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243
■48.断手再植手术成功 248
■49.沙眼衣原体的发现 250
■50.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 252
■51.农业基础方针的确立 255
■52.人工合成材料的发展 259
■53.高温合金材料攻关取得重要成果 260
■54.机械加工制造技术的进步 263
■55.科技事业面临“斗批散” 269
■56.纠左治乱的艰难起步 272
■57.《汇报提纲》始末 276
■58.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79
■59.杂交水稻的育成推广 282
■60.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287
■61.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90
■62.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293
■63.恢复高考 299
■64.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303
■65.科技体制改革 306
■66.“面向”、“依靠”方针的确立 309
■67.“星火”、“丰收”计划的实施 314
■68.建立自然科学基金 320
■69.科技社团的恢复和发展 324
■70.三大高能物理装置的建设 327
■71.“863”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331
■72.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 336
■73.“银河”、“曙光”交相辉映 338
■7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42
■75.智能机器人 344
■76.激光技术 347
■77.“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349
■78.人造地球卫星 350
■79.核能的和平利用 353
■80.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356
■81.基因工程 359
■82.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362
■83.古生物化石研究 366
■84.超导研究 372
■86.中外科技交流 374
■85.知识分子的楷模蒋筑英、蒋新松 379
■87.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385
■88.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89
■89.夏商周断代工程 394
■90.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召开 398
■91.“两弹一星”功臣受到表彰 403
■92.“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 406
■93.科技创新 410
■94.展望明天中华科技 415
■主要参考书目 419
■后记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