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主体方面看是哲学认识的本质 1
一 古代哲学中主体的确立 1
二 近代哲学的主体化转向 5
三 现代哲学的重心转移 11
四 哲学认识的本质与哲学的使命 20
五 哲学认识的本质与哲学的研究方式 23
第二章 主体尺度的规定 28
一 主体尺度研究的历史考察 28
二 研究主体尺度的基本原则 33
三 主体尺度的本质 38
四 主体尺度的构成 40
五 主体需要的形成和发展 46
六 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52
七 主体尺度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57
第三章 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 64
一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规定 64
二 客体尺度 69
三 客体尺度的先在性与现实性 72
四 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相互作用 78
五 客体尺度的主体解释 82
六 主客体尺度的限制与超越 88
第四章 主体尺度的价值因素与认知因素 94
一 主体尺度的价值因素 94
二 主体尺度的认知因素 100
三 价值因素与认知因素的关系 106
四 正确性与合理性 111
五 价值设定和认知设定 119
六 设定在价值活动中的作用 122
七 设定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124
第五章 主体尺度的理性特征与非理性特征 129
一 主体尺度的理性特征 129
二 主体尺度的非理性特征 134
三 理性的优越与局限 138
四 告别传统理性主义与确立主体尺度 143
五 理性的重释 146
六 非理性主义辨析 152
七 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 157
八 理性与非理性互补的基本方式 162
第六章 主体认识尺度 168
一 选择、捕捉对象 169
二 创造认识内容 176
三 认识的检验 184
四 评价与认识 188
五 评价的客体性与主体性 193
六 意义与理解 199
七 认识本质的再思考 206
第七章 主体实践尺度 210
一 实践活动主体自觉性的根据 210
二 动机和目的形成中的主体尺度 216
三 观念创造与活动设计中的主体尺度 223
四 实践行为过程中的主体尺度 230
五 实践效应问题 234
第八章 主体交往尺度 241
一 交往的本质 241
二 交往本质的主体解释 246
三 交往规则 254
四 确立交往规则的主体性原则 260
五 交往矛盾分析 266
一 历史规律的理解与反驳 272
第九章 主体尺度与历史规律 272
二 历史规律的主体阐释 281
三 历史规律与人的选择和创造 288
四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问题 293
五 历史发展趋势问题 297
第十章 主体尺度与生存态度 302
一 主体性增强的双重效应 302
二 重建价值和生存意义 307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