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 1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3
(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4
(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
(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 6
(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8
(七)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10
(八)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11
(九)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12
(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5
(十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16
(十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 18
(十三)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20
(十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 21
(十五)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22
(十六)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23
(十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5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27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27
(二)列宁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8
(三)斯大林与马克思主义 30
(四)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0
(五)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30
(六)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31
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3
(一)实事求是、恰如其份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 33
(二)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 34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36
(四)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39
(一)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42
(二)无产阶级革命 42
四、科学社会主义 42
(三)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43
(四)无产阶级革命战略与策略 44
(五)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45
(六)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45
(七)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主要矛盾 46
(八)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47
(九)无产阶级政党 48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50
五、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50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 51
(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51
(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2
(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53
(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 54
(七)美国政治经济 56
(九)日本政治经济 57
(八)英国政治经济 57
(十)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 58
(十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 60
(十二)苏联政治经济 61
(十三)联合国 62
六、哲学 63
(一)哲学总论 6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64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65
(四)唯物辩证法诸规律和范畴 66
(五)形而上学的一般特征及其批判 68
(六)认识和实践 70
(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2
(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3
(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74
(十)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75
(十一)阶级、革命 76
(十二)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78
(十三)民主、民主集中制 78
(十四)道德、价值、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等问题 81
(十五)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81
七、经济 85
(一)是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5
(二)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5
(三)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86
(四)坚持生产力标准 87
(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88
(六)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同富裕 89
(七)坚持按劳分配 90
(八)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91
(九)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92
(十)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 93
(十一)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95
(十二)经济体制改革 97
(十三)金融和银行 100
(十四)财政和税收 101
(十五)工业经济 101
(十六)对外开放 103
(十七)发展对外贸易 105
(十八)引进和利用外国资金 106
(十九)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107
(二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108
(二十一)人口问题 108
(二十二)关于少数民族经济 109
(二十三)根据地经济 110
(二十四)世界经济 111
(二十五)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112
(二十六)加强经济法制建设,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113
(二十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114
(二十九)经济史 115
(二十八)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 115
八、政治 125
(一)阶级 125
(二)国家 128
(三)政府 134
(四)政党 140
(五)革命 143
(六)民族 145
(七)工青妇工作 148
(八)国际社会 149
九、法律 153
(一)社会主义法制 153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156
(三)社会主义法律部门 157
(四)社会主义法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159
(六)法律工作 160
(五)法律宣传 160
(七)名词术语 161
十、军事 162
(一)人民军队 162
(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 163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军队 164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军队 165
(五)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 166
(六)要改革军队体制 167
(七)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 167
(八)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68
(九)著名战争和战役 168
十一、外交 171
(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171
(二)世界政治格局 172
(三)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172
(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73
(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74
(六)坚持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关系的重要准则 174
(七)中国对外关系 175
(八)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178
十二、文化 179
(一)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179
(二)文化与政治 179
(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180
(四)加强党的领导、改革文化体制 181
(五)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182
(六)精神文明建设 182
十三、科学和教育 184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4
(二)发展科技,振兴中华 184
(三)科技体制的改革 186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87
(五)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 190
(六)教育理论 190
(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社会主义新人 191
(八)思想政治教育 192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97
(十)教育体制改革 197
(十一)普及初等教育 198
(十二)抓好中等教育 199
(十三)搞好高等教育 199
(十匹)办好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 200
(十五)批判林彪“四人帮”破坏教育的谬论 201
十四、无产阶级政党 202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 202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 202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建设 203
(五)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作用、任务、性质 206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 206
十五、统一战线 208
(一)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 208
(二)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 208
(三)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 209
(四)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209
(五)发展民主生活,扩大党内外的监督 210
(六)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10
(七)正确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和工商业者 211
(八)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齐、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211
(九)立足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12
(十)坚持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祖国 212
(十一)要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党的领导,在政治原则下,密切共产党员与非共产党员的合作共事 213
(十二)“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 213
十六、政策和策略 215
(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215
(二)制定政策的原则 216
(三)策略原则 217
(四)经济政策 219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政策 223
(六)改革开放政策 225
(七)民主政治建设政策 228
(八)党的建设的政策 230
(九)科技政策 235
(十)思想文化工作政策 238
(十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策 240
(十二)统一战线政策 241
(十三)祖国统一政策 242
(十四)干部政策 243
(十五)军队政策 245
(十六)教育政策 247
(十七)外交政策 249
(一)行政管理的职能 251
十七、行政管理 251
(二)行政管理体制 260
(三)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262
(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264
(五)行政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264
(六)行政管理机关建设 267
(七)行政监督 269
十八、经济管理 270
(一)宏观经济管理 270
(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经验 275
(三)金融财政管理 276
(四)经济特区经济管理 277
(五)工业经济管理 277
(六)农业经济管理 279
(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 281
(七)城市经济管理 281
(九)解放区经济管理 282
十九、领导科学 283
(一)领导者的素质 283
(二)领导原则 284
(三)领导者的作风 284
(四)领导方法 285
(五)领导艺术 285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286
二十、中共党史 28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 287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88
(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88
(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289
(五)抗日战争 290
(六)解放战争 292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94
(八)曲折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 296
(九)“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299
(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02
二十一、中国历史 319
(一)古代历史 319
(二)明清历史 319
(三)近现代历史 320
(一)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前进 322
(二)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322
二十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322
(三)共产国际 323
(四)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 323
(五)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 323
(六)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 323
(七)中苏论战 324
(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324
(九)中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324
(十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 325
(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325
(十一)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325
二十三、世界历史 327
(一)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 327
(二)资本主义历史 327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328
(四)抗击美国侵略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28
(五)世界历史(名词术语) 329
附录 330
一、党派、团体和军队 330
二、人物 334
三、名词术语、典故 342
四、报刊文献 352
五、会议 359
六、事件 364
后记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