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论 1
1.1 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1
1.1.1 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1
1.1.1.1 医学微生物的种类 1
1.1.1.2 侵袭力和毒力 5
1.1.2 机体的抗感染防御机制 13
1.1.2.1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 13
1.1.2.2 细胞因子 20
1.1.2.3 清除病原体的免疫机制 26
1.1.3 感染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 28
1.1.3.1 应激反应 28
1.1.3.2 急性炎症反应和急性期蛋白质变化 30
1.1.3.3 发热 36
1.1.3.4 变态反应性损害 38
1.1.3.5 超抗原免疫反应 40
1.1.4 感染的结果 43
1.1.4.1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43
1.1.4.2 感染后继发性损害 45
1.1.5 感染性疾病的特点 45
1.1.5.1 流行学特点 46
1.1.5.2 临床特点 47
1.2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流行学 51
1.2.1 临床流行学 51
1.2.1.1 描述性临床流行学 51
1.2.1.2 分析性临床流行学 53
1.2.1.3 实验性临床流行学 55
1.2.2 医院内感染 57
1.2.2.1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原理 57
1.2.2.2 医院内感染性疾病 61
1.2.2.3 医院内感染的控制 66
1.2.3 几种特殊条件下的感染传播 70
1.2.3.1 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 70
1.2.3.2 国际化传入性感染 73
1.2.3.3 输血感染 74
2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9
2.1 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 79
2.1.1 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 79
2.1.1.1 临床表现 79
2.1.1.2 流行病学资料 80
2.1.2 实验室检查 81
2.1.2.1 病原微生物的检查 81
2.1.2.2 血清学检查 86
2.1.2.3 免疫功能检查 87
2.1.3 分子生物学技术 89
2.1.3.1 核酸杂交技术 89
2.1.3.2 其他核酸分析技术 92
2.1.3.3 聚合酶链反应 93
2.1.3.4 免疫印迹法 94
2.1.3.5 基因工程技术 94
2.2 病原学治疗 96
2.2.1 抗菌治疗 97
2.2.1.1 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原理、药代动力学 97
2.2.1.2 各种抗菌药物 101
2.2.1.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24
2.2.2 抗病毒化学治疗 139
2.2.2.1 抗病毒化学药物 140
2.2.2.2 基因治疗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143
2.2.3.1 抗真菌药物种类和全身应用 145
2.2.3 深部真菌感染治疗 145
2.2.3.2 抗真菌药物的局部给药 149
2.2.4 寄生虫病化学治疗 150
2.2.4.1 原虫病治疗 151
2.2.4.2 吸虫病治疗 154
2.2.4.3 线虫病治疗 156
2.2.4.4 绦虫病治疗 157
2.3 补液疗法 159
2.3.1 体液的生理平衡 159
2.3.1.1 水、电解质平衡 159
2.3.1.2 酸碱平衡 160
2.3.2 补液途径 161
2.3.2.1 口服补液 161
2.3.3.2 静脉补液 162
2.3.3.1 复方氨基酸营养输液 163
2.3.3 营养输液 163
2.3.3.2 中心静脉营养疗法 164
2.3.4 重症感染的补液治疗 165
2.4 生物反应调整疗法 168
2.4.1 免疫调节剂 169
2.4.1.1 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169
2.4.1.2 真菌多糖 170
2.4.2 免疫球蛋白制剂 170
2.4.2.1 作用机制和制剂种类 170
2.4.2.2 临床应用 172
2.4.3 细胞因子 174
2.4.3.1 干扰素 174
2.4.3.2 粒细胞克隆刺激因子 177
2.4.3.3 白细胞介素-2 178
2.4.4.1 药理作用 179
2.4.4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79
2.4.4.2 临床应用 181
2.4.4.3 注意事项 183
2.5 中医中药 186
2.5.1 解表法 186
2.5.2 和解法 187
2.5.3 清热法 187
2.5.4 通下法 189
2.5.5 祛湿法 189
2.5.6 滋阴法 190
2.5.7 固脱法 190
3 微生物感染 193
3.1 病毒感染 193
3.1.1 概述 193
3.1.1.1 病毒分类、复制、变异 193
3.1.1.2 持续性病毒感染 201
3.1.2 呼吸系病毒感染 204
3.1.2.1 普通感冒 205
3.1.2.2 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感染 206
3.1.2.3 病毒性肺炎 207
3.1.2.4 流行性腮腺炎 213
3.1.2.5 麻疹 214
3.1.2.6 风疹 217
3.1.2.7 腺病毒感染 218
3.1.2.8 人类微小病毒感染 220
3.1.3 疱疹病毒和痘病毒感染 222
3.1.3.1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223
3.1.3.2 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225
3.1.3.3 巨细胞病毒感染 227
3.1.3.4 EB病毒感染 230
3.1.3.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32
3.1.3.6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 234
3.1.3.7 幼儿急疹 235
3.1.3.8 痘病毒感染 235
3.1.4 肠道病毒和呼肠病毒感染 237
3.1.4.1 病毒性胃肠炎 238
3.1.4.2 柯萨奇病毒感染 241
3.1.4.3 埃可病毒感染 243
3.1.4.4 新型肠道病毒感染 244
3.1.5 病毒性肝炎 245
3.1.5.1 甲型病毒性肝炎 247
3.1.5.2 乙型病毒性肝炎 250
3.1.5.3 丙型病毒性肝炎 261
3.1.5.4 丁型病毒性肝炎 263
3.1.5.5 戊型病毒性肝炎 265
3.1.6 病毒性出血热 267
3.1.6.1 肾综合征出血热 268
3.1.6.2 新疆出血热 273
3.1.6.3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273
3.1.6.4 基孔肯雅热 276
3.1.6.5 黄热病 276
3.1.6.6 拉沙热 277
3.1.6.7 埃波拉出血热 278
3.1.7 神经系病毒感染 279
3.1.7.1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 279
3.1.7.2 虫媒病毒性脑炎 282
3.1.7.3 流行性乙型脑炎 284
3.1.7.4 森林脑炎 285
3.1.7.5 甲型脑炎 286
3.1.7.6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286
3.1.7.7 脊髓灰质炎 287
3.1.7.8 狂犬病 288
3.1.7.9 病毒性神经炎 291
3.1.7.10 感染后脑脊髓膜炎 293
3.1.8 慢病毒感染 295
3.1.8.1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295
3.1.8.2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297
3.1.8.3 Creutzfeldt-Jakob病和库鲁病 298
3.1.8.4 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299
3.1.9 逆转录病毒感染 299
3.1.9.1 艾滋病 300
3.1.9.2 人类嗜T细胞病毒感染 305
3.2 衣原体感染 308
3.2.1 概述 308
3.2.2 肺炎衣原体感染 309
3.2.3 沙眼衣原体感染 310
3.2.4 鹦鹉热 311
3.3 立克次体感染 313
3.3.1 概述 313
3.3.2 斑疹伤寒群感染 316
3.3.2.1 流行性斑疹伤寒 316
3.3.2.2 Brill-Zinsser病 317
3.3.2.3 地方性斑疹伤寒 318
3.3.3 斑点热群感染 319
3.3.3.1 洛基山斑点热 319
3.3.3.2 北亚蜱传斑点热 320
3.3.3.3 立克次体痘 321
3.3.3.4 其他立克次体斑点热 321
3.3.4 恙虫病 323
3.3.5 战壕热 324
3.3.6 埃里希体病 325
3.3.7 Q热 326
3.4 支原体感染 329
3.4.1 概述 329
3.4.2 支原体肺炎 330
3.4.3 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 331
3.5 细菌性感染 333
3.5.1 概述 333
3.5.2 葡萄球菌感染 334
3.5.3 链球菌感染 337
3.5.3.1 A组溶链菌感染 338
3.5.3.2 B组溶链菌感染 341
3.5.3.3 C、F、G、R组链球菌感染 341
3.5.3.5 肺炎链球菌感染 342
3.5.3.4 草绿色链球菌感染 342
3.5.4 肠球菌感染 343
3.5.5 卡他布拉汉菌感染 345
3.5.6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346
3.5.6.1 大肠埃希菌感染 347
3.5.6.2 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及沙雷菌属感染 348
3.5.6.3 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及普罗菲登菌属感染 350
3.5.6.4 其他菌属感染 350
3.5.7 葡萄糖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351
3.5.7.1 假单胞菌属感染 352
3.5.7.2 其他不发酵菌感染 355
3.5.8 沙门菌感染 356
3.5.8.1 伤寒和副伤寒 357
3.5.8.2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359
3.5.9 厌氧菌感染 361
3.5.10.1 流感杆菌感染 365
3.5.10 嗜血杆菌感染 365
3.5.10.2 巴西紫癜热 367
3.5.11 耶尔森菌感染 370
3.5.11.1 小肠结肠炎型和假结核型耶尔森菌病 370
3.5.11.2 鼠疫 372
3.5.12 布鲁菌感染 374
3.5.13 军团菌感染 376
3.5.14 李斯德菌感染 379
3.5.15 炭疽 382
3.5.16 分枝杆菌感染 384
3.5.16.1 结核病 384
3.5.16.2 不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388
3.5.16.3 麻风 391
3.5.17 败血症 396
3.5.18 奴卡菌和放线菌感染 402
3.5.18.1 奴卡菌病 403
3.5.18.2 放线菌病 404
3.6 非性病性螺旋体感染 406
3.6.1 概述 406
3.6.1 钩端螺旋体病 406
3.6.3 莱姆病 411
3.6.4 回归热 413
3.6.5 雅司 415
3.7 深部真菌感染 417
3.7.1 概述 417
3.7.1.1 病原学和发病机理 417
3.7.1.2 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 418
3.7.1.3 实验室检查 420
3.7.2 念珠菌病 421
3.7.3 隐球菌病 424
3.7.4 曲菌病 427
3.7.5 毛霉菌病 429
3.7.6 其他深部真菌病 430
3.7.6.1 组织胞浆菌病 430
3.7.6.2 孢子丝菌病 431
3.7.6.3 球孢子菌病 432
3.7.6.4 着色真菌病 432
3.7.6.5 芽生菌病 433
3.7.6.6 霉样真菌病 433
3.8 其他感染性疾病 434
3.8.1 猫抓病 434
3.8.2 口蹄疫 435
3.8.3 Reye综合征 436
3.8.4 慢性疲劳综合征 439
3.8.5.2 链杆菌鼠咬热 440
3.8.5.1 小螺菌鼠咬热 440
3.8.5 鼠咬热 440
3.8.6 川崎病 441
4 寄生虫病 445
4.1 原虫病 445
4.1.1 概述 445
4.1.2 疟疾 446
4.1.3 阿米巴病 452
4.1.3.1 肠阿米巴病 452
4.1.3.2 肝阿米巴病 456
4.1.3.3 阿米巴脑膜脑炎 457
4.1.4 肺孢子虫病 458
4.1.5 隐孢子虫病 460
4.1.6 贾第虫病 463
4.1.7 弓形虫病 465
4.1.8.1 黑热病 468
4.1.8 利什曼病 468
4.1.8.2 皮肤利什曼病 470
4.1.9 巴贝虫病 471
4.1.10 锥虫病 472
4.1.10.1 非洲锥虫病 472
4.1.10.2 美洲锥虫病 473
4.1.11 滴虫病 475
4.1.11.1 肠滴虫病 475
4.1.11.2 口腔滴虫病 475
4.1.11.3 阴道滴虫病 476
4.1.12 其他原虫病 476
4.1.12.1 等孢子球虫病 476
4.1.12.2 肉孢子虫病 477
4.1.12.3 小袋纤毛虫病 477
4.2.1 概述 479
4.2 蠕虫病 479
4.2.2 吸虫病 481
4.2.2.1 日本血吸虫病 481
4.2.2.2 并殖吸虫病 486
4.2.2.3 华支睾吸虫病 488
4.2.2.4 肝片形吸虫病 491
4.2.2.5 姜片虫病 492
4.2.3 肠道线虫病 494
4.2.3.1 蛔虫病 494
4.2.3.2 蛲虫病 496
4.2.3.3 鞭虫病 497
4.2.3.4 钩虫病 498
4.2.3.5 类圆线虫病 500
4.2.3.7 简线虫病 501
4.2.3.6 毛圆线虫病 501
4.2.4 组织线虫病 502
4.2.4.1 旋毛虫病 502
4.2.4.2 丝虫病 504
4.2.4.3 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 507
4.2.5 肠道绦虫病 508
4.2.5.1 牛肉绦虫病 508
4.2.5.2 猪肉绦虫病 509
4.2.5.3 短膜壳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和犬复孔绦虫病 510
4.2.6 组织绦虫幼虫病 511
4.2.6.1 囊虫病 511
4.2.6.2 包虫病 515
4.2.6.3 曼氏裂头蚴病 519
4.2.7.1 皮肤蠕虫蚴移行症 521
4.2.7 蠕虫蚴移行症 521
4.2.7.2 内脏蠕虫蚴移行症 522
5 各器官系统微生物感染 525
5.1 皮肤、软组织和骨关节细菌感染 525
5.1.1 概述 525
5.1.2 皮肤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526
5.1.3 外伤后感染 529
5.1.3.1 外伤继发感染 529
5.1.3.2 气性坏疽 529
5.1.3.3 破伤风 530
5.1.3.4 烧伤后感染 531
5.1.4 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533
5.1.4.1 急性淋巴结炎 533
5.1.4.2 急性淋巴管炎 533
5.1.5.1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534
5.1.5 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 534
5.1.5.2 慢性骨髓炎 536
5.1.5.3 化脓性关节炎 536
5.2 呼吸系统感染 539
5.2.1 概述 539
5.2.2 急性支气管炎 540
5.2.3 慢性支气管炎 541
5.2.4 细菌性肺炎 544
5.2.4.1 肺炎球菌性肺炎 545
5.2.4.2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 546
5.2.4.3 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546
5.2.4.4 厌氧菌肺炎 547
5.2.5 肺结核 548
5.2.6 胸膜炎和脓胸 551
5.2.7 白喉 552
5.2.8 百日咳 555
5.3 循环系统感染 557
5.3.1 概述 557
5.3.2 感染性心内膜炎 558
5.3.3 人造瓣心内膜炎 565
5.3.4 血管内装置感染 567
5.3.4.1 血管移植物感染 567
5.3.4.2 静脉内导管感染 568
5.3.4.3 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径路感染 568
5.3.5 心肌炎 569
5.3.6 心包炎 571
5.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576
5.4.1 概述 576
5.4.2 细菌性脑膜炎 580
5.4.3 结核性脑膜炎 587
5.4.4.1 硬脑膜下脓肿 590
5.4.4 颅内脓肿 590
5.4.4.2 硬膜外脓肿 591
5.4.4.3 脑脓肿 592
5.4.5 脊髓局限性感染 594
5.4.6 颅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595
5.4.7 颅内细菌性动脉瘤 597
5.5 胃肠道感染 598
5.5.1 概述 598
5.5.2 细菌性痢疾 601
5.5.3 细菌性食物中毒 604
5.5.4 霍乱 606
5.5.5 其他致病性弧菌感染 610
5.5.5.1 非O1霍乱弧菌肠炎 610
5.5.6 气单胞菌和毗邻单胞菌感染 611
5.5.5.2 其他嗜盐非霍乱弧菌感染 611
5.5.7 弯曲菌肠炎 614
5.5.8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 616
5.5.9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 618
5.5.9.1 伪膜性肠炎 619
5.5.9.2 急性出血性结肠炎 620
5.5.9.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感染 620
5.5.9.4 真菌性肠炎 621
5.6 肝胆系统感染 622
5.6.1 概述 622
5.6.2 细菌性肝脓肿 624
5.6.3 肝脏肉芽肿病 627
5.6.4 肝结核 629
5.6.5 细菌性胆道感染 630
5.7.2 细菌性腹膜炎 637
5.7.1 概述 637
5.7 腹腔、脾、胰腺感染 637
5.7.2.1 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638
5.7.2.2 继发性腹膜炎 639
5.7.2.3 结核性腹膜炎 640
5.7.3 腹腔脓肿 641
5.7.3.1 膈下脓肿 641
5.7.3.2 肠间隙脓肿 642
5.7.3.3 盆腔脓肿 643
5.7.4 脾脓肿 643
5.7.5 胰腺感染 644
5.7.5.1 感染性胰腺炎和胰腺脓肿 644
5.7.5.2 胰腺结核 645
5.8.1 概述 647
5.8.2 尿路感染 647
5.8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647
5.8.3 肾盂肾炎 651
6 免疫虚损宿主的感染 653
5.8.4 肾周围脓肿和肾脓肿 654
5.8.4.1 肾周围脓肿 654
5.8.4.2 肾脓肿 655
5.8.5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 655
5.8.6 盆腔炎 658
5.8.7 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火 661
5.8.7.1 前列腺炎 661
5.8.7.2 精囊炎 663
5.8.7.3 附睾炎 663
5.8.7.4 睾丸炎 663
5.8.8 泌尿生殖系结核 664
5.8.8.1 肾结核 664
5.8.8.3 女性生殖器结核 666
5.8.8.2 男性生殖系结核 666
5.9 性传播疾病 668
5.9.1 概述 668
5.9.2 生殖器疱疹 669
5.9.3 软下疳 671
5.9.4 尖锐湿疣 672
5.9.5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674
5.9.6 淋病 675
5.9.7 非淋菌性尿道炎 680
5.9.8 梅毒 682
5.10 眼部感染 688
5.10.1 发病机理 688
5.10.1.1 眼部感染的病原体 688
5.10.2.1 结膜、角膜炎症 689
5.10.2 临床疾病 689
5.10.1.2 眼部的抗感染防御机制 689
5.10.2.2 眼内炎 691
5.10.2.3 眼周感染 692
5.10.3 病原治疗 693
5.11 耳鼻咽喉部感染 696
5.11.1 发病机理 696
5.11.2 临床疾病 697
5.11.2.1 咽炎 697
5.11.2.2 扁桃体炎 697
5.11.2.3 会厌炎和喉炎 698
5.11.2.4 中耳炎 698
5.11.2.5 外耳炎 699
5.11.2.6 乳突炎 699
5.11.2.7 副鼻窦炎 699
5.11.3 病原治疗 699
5.12 各器官系统功能衰竭 702
5.12.1 感染性休克 702
5.12.2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709
5.12.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711
5.12.4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717
5.12.5 急性肾功能衰竭 724
5.12.6 高颅压综合征 728
5.12.7 肝细胞功能衰竭 732
5.12.8 溶血尿毒综合征 743
5.12.9 多脏器功能衰竭 746
6.1 新生儿、未成熟儿、乳幼儿感染 753
6.2 老年人感染 761
6.3 免疫虚损宿主的机会感染 766
6.3.1 免疫虚损宿主 766
6.3.1.1 免疫虚损宿主的形成 766
6.3.2 机会感染 768
6.3.1.2 免疫虚损宿主的判定 768
6.3.2.1 机会感染病原体 769
6.3.2.2 机会感染发展模式 769
6.3.2.3 临床特征 770
6.3.2.4 防治要点 770
6.4 免疫虚损基础疾患继发感染 772
6.4.1 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继发感染 772
6.4.2 慢性肾衰竭和肾透析继发感染 774
6.4.3 结缔组织疾病继发感染 777
6.4.4 糖尿病继发感染 779
6.4.5 恶性肿瘤继发感染 783
6.4.6 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继发感染 786
6.4.7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感染 790
6.4.8 艾滋病继发感染 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