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丛书总序 2
自序 2
第一章 佛教的起源 2
第一节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 3
婆罗门教 6
“沙门”思潮和六师学说 11
第二节 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创教传说 18
释迦牟尼的家世和出家前的生活 19
出家成道和最初说法 21
原始佛教教团 24
原始佛教教团的分裂和恢复 28
最后的遗言“以法为师” 30
第一节 佛经的最早结集和《阿含经》 34
第一次结集 34
第二章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34
九分教和十二分教 36
《阿含经》及其翻译 37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41
四谛、八正道 41
不偏颇苦、乐的所谓“中道” 47
十二因缘——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 48
五蕴论——原始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 52
关于善恶因果报应和轮回 56
修行方法的总概括——所谓三十七道品 59
对深奥哲学问题的回避——所谓“无记” 62
“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 63
第三章 佛教的早期发展——部派佛教 67
第一节 部派佛教的产生 67
部派佛教的历史背景 67
佛教分裂为部派的原因 68
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 71
(一)佛陀是历史上的教主,还是威力无边的神 73
第二节 主要部派的基本主张 73
(二)对世界的分析和论证 74
(三)关于灵魂和轮回的理论 82
(四)关于解脱和修行理论 86
(1)大众部系统的“心性本净”说 87
(2)说一切有部的“四谛观” 88
第四章 小乘和大乘 97
附录一:参考资料摘编 97
一·佛教创立时期婆罗门和诸外道情况 97
(一)婆罗门的宗教活动 97
(二)婆罗门的特权和特姓观 98
(三)各种外道的哲学、宗教观点 99
(1)二十二见 99
(2)六十二见 101
(四)六师外道 102
(五)各种外道的苦行 103
(一)四谛、八正道 104
二·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104
(二)五蕴论 107
(三)十二因缘(缘生) 109
(四)善恶报应和轮回 110
(五)三法印和四法印 111
三·部派佛教 111
(一)部派佛教的产生 111
(1)十事和部派的产生(南传) 111
(2)大王五事和部派的产生(北传) 113
(二)主要部派的主张 115
(1)佛陀观 115
(2)论世界万有 115
(3)大众部系统的“心性本净”说 117
(4)关于补特伽罗 117
(5)说一切有部的修行解脱论 118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120
附录三:部派佛教示意图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