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工人运动 2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一 什么是哲学 2
二 哲学基本问题 3
三 哲学派别的产生、发展及其根源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产物 13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15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7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灵魂 2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探索工运理论、指导工会实践的理论基础 26
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7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29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9
一 世界是物质的 29
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2
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35
四 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 38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40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0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3
三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45
四 意识的能动作用 48
第三节 工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与工会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51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51
二 “实事求是”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3
三 努力探索工会运动规律、积极主动地作好工会工作 54
第三章 对立统一规律 59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9
一 矛盾的同一性 59
二 矛盾的斗争性 60
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61
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3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65
一 矛盾的普遍性 66
二 矛盾的特殊性 67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76
四 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原理探索工会理论指导工会实践 80
第四章 质量互变规律 83
第一节 事物的质和量 83
一 事物质的规定性 83
二 事物量的规定性 87
三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89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91
一 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91
二 量变质变的相互依赖 92
三 量变质变的相互转化 96
四 量变质变的相互渗透 97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01
一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101
二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102
三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04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7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观 107
一 事物的肯定和否定 107
二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10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14
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14
二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115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18
第三节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0
一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20
二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21
三 批判循环论和直线论 124
四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6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0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130
一 现象和本质的基本涵义 130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32
三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34
一 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涵义 135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35
三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6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9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40
一 原因和结果的基本涵义 140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43
三 认真总结经验,争取最佳结果 145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46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基本涵义 146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46
三 通过偶然揭示必然 150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基本涵义 151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51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54
三 力争好的可能性,促使其向现实性转化 156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59
第一节 认识论的主要流派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特征 159
一 认识论的主要流派 160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特征 164
第二节 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166
一 主体和客体范畴的科学规定 166
二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171
第三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73
一 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173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6
三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78
第四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80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80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84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87
第八章 真理 190
第一节 什么是真理 190
一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概念 190
二 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概念 193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195
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96
二 真理和谬误 200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5
一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05
二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08
第九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13
第一节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13
一 劳动创造了人 213
二 劳动创造了社会 216
第二节 人类社会是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 218
一 地理环境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218
二 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 221
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26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31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231
二 社会规律的客观制约性与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234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 239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39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 239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48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51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54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54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59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62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263
一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 264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6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273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意义 273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 276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革命 282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82
一 阶级的起源、发展和实质 283
二 阶级斗争规律 287
三 阶级分析方法 293
四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95
五 阶级的消灭 298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00
第二节 国家 300
二 国家的构成和社会职能 304
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307
四 国家的消亡 310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12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类型 312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14
三 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317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320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20
一 社会意识及其内部结构 320
二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23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331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331
二 道德 333
三 艺术 336
四 宗教 339
五 科学和哲学 341
第三节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344
一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344
二 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基本任务及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348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52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52
一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353
二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354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5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60
一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60
二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63
三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 366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 368
一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368
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69
第四节 工会组织群众化与工会改革 371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工会任何工作的基本条件 371
二 把群众路线的理论具体化,坚持工会领域的改革 372
一 文明的本质 376
第十四章 社会文明、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376
第一节 社会文明 376
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78
第二节 社会进步 381
一 社会进步的科学含义 381
二 文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382
第三节 人类解放 389
一 人的本质 389
二 人的自由和解放 394
三 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97
四 争取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