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合成纤维的改性 1
第二节 国外合成纤维改性的进展 2
第三节 我国合成纤维改性的发展 6
第二章 合成纤维的化学改性 8
第一节 无规共聚 8
第二节 嵌段共聚 11
第三节 接枝共聚 13
第四节 交联 14
第五节 大分子链侧基官能团反应和表面改性 15
第三章 异形纤维 16
第一节 异形纤维的熔融法成形 16
一、影响纤维异形度的因素 16
二、异形度与可纺性的关系 21
第二节 异形纤维的湿法成形 21
一、影响异形度的因素 21
二、异形度与可纺性 22
第三节 异形纤维的性质 22
一、光泽 22
二、手感 23
三、耐弯曲性与耐磨牢度 24
四、膨松性与透气性 24
五、抗起球性 24
六、染色性 25
七、防污性 25
第四节 异形纤维的应用 25
一、在丝绸产品方面的应用 25
二、应用于针织品方面 26
三、应用于毛织品方面 26
第四章 复合纤维 28
第一节 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概述) 29
一、并列型复合纤维 29
一、皮-芯型复合纤维 30
第二节 自卷曲双组分纤维中组分的性质 31
一、组分不相同的聚合物 31
二、化学组成差别小的聚合物 32
三、化学组成相同但其它性能不同的聚合物 33
第三节 影响双组分纤维成形过程中界面形状的因素 33
一、熔体粘度对界面形状的影响 33
二、熔体弹性与界面形状 34
三、影响界面形状的纺丝条件 34
第四节 双组分纤维中组分间的粘附性及其改善方法 35
一、改变大分子结构 37
二、加入分散剂 38
三、聚合物共混 38
四、物理方法 38
第五节 双组分纤维的卷曲理论 38
第六节 双组分复合纤维的性能与应用 42
一、并列型 43
二、并列中空型 44
三、皮-芯型 44
第五章 共混纤维 46
第一节 高聚物的热力学相容性 46
第二节 考察相容性的实验方法 48
一、测定聚合物的混合热 49
二、测定聚合物混合物溶液的性质 49
三、光学方法 49
四、测定玻璃化温度 51
第三节 非均相共混高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质与可纺性 52
第四节 非均相共混高聚物及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及热性能 54
一、模量 54
二、强度、断裂延伸和抗冲击性 57
三、蠕变与热歧变温度 58
第五节 共混纤维的发展 59
第六章 多孔纤维 61
第一节 一般纤维的微孔结构 61
一、天然纤维 61
二、化学纤维 61
第二节 新型多孔合成纤维 63
一、内外贯穿孔多孔纤维 63
二、藕茎形纤维 64
三、相分离裂隙纤维 65
第三节 纤维孔结构的研究方法 65
第四节 多孔纤维的性能和应用 67
第七章 合成纤维的表面改性(一)--表面改性的方法 69
第一节 纤维材料表面改性的意义 69
第二节 高能射线改性 70
一、高能射线源 70
二、辐射对高分子材料的作用 71
三、辐射在合成纤维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73
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改性 74
第四节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 75
一、等离子体的产生和等离子体改性的特点 76
二、高分子材料表面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 77
三、纤维表面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 77
四、等离子体处理反应器 78
第五节 表面改性的其它方法 81
第八章 合成纤维表面改性(二)--表面结构的研究方法 83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法 83
一、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法 83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84
第二节 多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 85
一、ATR法的基本原理 85
二、ATR法在纤维表面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86
第三节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88
一、基本原理 89
二、ESCA法的应用 92
第九章 改进合成纤维的染色性 95
第一节 合成纤维的结构与染色性 95
一、化学组成 95
二、结晶度与取向度 96
三、玻璃化转变温度 98
四、孔隙、皮芯、表面结构 99
第二节 易染合成纤维 99
一、共聚合 99
二、嵌段共聚合 99
三、PBT纤维 101
四、共混 101
第三节 引入离子型染料可染基团 103
一、阳离子染料可染聚脂纤维 103
二、常压染色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纤维 109
三、酸性染料可染聚酯纤维 111
四、酸碱染料可染聚酯纤维 113
五、酸性染料可染聚丙烯腈纤维 113
第四节 提高聚酯纤维的发色性 114
一、聚酯纤维的发色特性 114
二、聚酯纤维的发色性改进 114
第十章 改善合成纤维的吸温性与舒适性 117
第一节 吸湿性与舒适性的关系 117
第二节 合成纤维的吸湿性与结构的关系 119
一、吸湿机理 119
二、纤维结构与吸湿性 121
第三节 提高合成纤维吸湿性的方法 124
一、共聚合 125
二、接枝共聚 125
三、多孔结构纤维 132
第十一章 合成纤维的静电与抗静电 136
第一节 电荷产生与耗散的理论 136
一、接触和磨擦起电 138
二、静电的耗散 138
第二节 纤维的静电性能 139
一、静电电性 139
二、影响纤维带电量的因素 140
第三节 合成纤维的抗静电改性 143
一、共聚合 144
二、共混 144
三、复合纺丝 145
四、接枝共聚 146
第十二章 合成纤维的燃烧与阻燃 148
第一节 纤维的燃烧性 148
一、纤维的燃烧性分类 148
二、纤维的燃烧过程 149
三、影响纤维燃烧性的因素 151
第二节 阻燃理论与阻燃剂 153
一、阻燃理论 153
二、阻燃剂 155
第三节 阻燃方法 157
一、用难燃性单体制造成纤聚合物 157
二、共聚合 158
三、混合纺丝 161
四、皮-芯型复合纺丝 166
五、接枝共聚 166
六、阻燃剂吸收法 169
七、表面氯化 169
八、表面涂布 169
第四节 聚酯--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改性 170
一、聚酯--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 170
二、聚酯--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方法 171
第五节 与阻燃有关的问题 172
一、影响阻燃的物质 172
二、阻燃性与其它功能的复合 172
三、阻燃性的耐久性 173
第六节 阻燃性能评价方法 173
一、垂直燃烧法 173
二、45°燃烧法 173
三、极限氧指数法 173
第十三章 合成纤维的起球与抗起球 175
第一节 起球过程 175
第二节 起球性表征方法 177
一、与标准样对照定级法 177
二、毛球计数或计重法 178
三、起球曲线法 178
第三节 影响织物起球的因素 178
第四节 抗起球的方法 179
一、降低纤维抗张强度 179
二、降低纤维的剪切强度 182
三、改变纤维的微细结构 184
四、采用异形截面 186
第十四章 仿天然纤维 186
第一节 仿丝型纤维的发展 187
第二节 天然丝与聚酯纤维的性能比较 190
第三节 聚酯纤维真丝化的物理方法 192
一、单丝异形 192
二、单丝细旦化 193
三、异纤度丝混纤 193
四、异收缩丝混纤 194
五、异染色丝混纤 194
第四节 聚酯纤维真丝化的化学方法(一)--碱减量加工 194
一、聚酯纤维的碱水解反应 195
二、碱减量加工产生真丝化效应的原理 196
三、碱减量加工工艺 198
四、碱减量加工方法及进展 202
五、碱减量加工聚酯织物的性能 203
第五节 聚酯纤维真丝化的化学方法(二)--仿真丝绸聚酯织物的丝呜加工 207
第六节 仿真丝技术的新进展 207
一、高异收缩混纤丝 207
二、新截面新结构丝 208
第七节 仿毛仿麻纤维 209
一、仿毛纤维 209
二、仿麻纤维 210
单位换算 211
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