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 夏晓虹 1
一 改良群治与有益人生 1
小引 陈平原 1
二 科学精神 8
三 文化视角 25
四 历史意识 44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王国维 刘烜 58
一 中西文化交流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境界 59
二 《红楼梦评论》的开创性 63
三 《人间词话》划时代的成就 70
四 中国戏曲史的拓荒者 76
一 专著与杂文 80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陈平原 80
二 清儒家法 83
三 文学感觉 92
四 世态人心 101
五 学界边缘 109
吴梅在曲学研究上的贡献 王卫民 115
一 指导实践的曲律研究 115
二 总揽全局的曲史研究 122
三 促进了人们戏曲观的转变 128
四 取得成就的原因 133
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 刘梦溪 139
一 工具·材料·观念·方法 140
二 打通文史 追求通解通识 145
三 中国文化本位思想 150
四 种族与文化的观点 162
五 独创的阐释学 176
六 中国文体论 192
七 真正“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现代学者 202
胡适的文学史研究 陈平原 214
一 从“大胆假设”到“小心求证” 216
二 双线文学观念 223
三 历史演进法 233
四 《红楼梦》自传说 241
五 整理国故思潮 252
郭沫若对现代学术思想的贡献 孙党伯 260
一 中国新诗的奠基者 263
二 经过改装的泛神论 266
三 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 276
四 中国古史研究的开拓者 290
五 古史研究的突出成就 297
六 结语 305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董乃斌 309
一 绝不旁骛的学术追求 309
二 先驱者的足迹 312
三 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 319
四 儒家正统文学观的剖析 322
五 以文学观念的演进为中心 330
六 “以问题为纲”的编写体例 336
七 “一时风气”之制约 341
八 将批评史推向更高境界 346
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 杨镰 349
一 建立在版本目录学基础上的小说戏曲研究 350
二 泛读群书与专题考辨 363
三 余论 371
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述略 李少雍 373
一 职业与娱乐 373
二 诗歌吏研究 375
三 批评史探讨 379
四 《诗言志辨》 381
五 小处下手与大处着眼 384
六 语义学与考据学的融通 388
郑振铎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杰出贡献 范宁 396
一 少年精神与文学研究 396
二 新资料、新方法与“新的观点” 398
三 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为毕生精力所在 413
四 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 422
楚辞研究的集大成者游国恩 沈玉成 高路明 424
一 一举成名的《楚辞概论》 424
二 古吏与楚辞的互证与互释 433
三 西南文献和汉魏六朝诗文 441
四 凝聚毕生心血的《楚辞注疏长编》 447
一 唐诗研究的新开拓 456
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的独创性 刘烜 456
二 以诗的眼光研究《诗经》 462
三 《楚辞》研究的重大贡献 468
四 探求中国神话的体系 472
五 研究方法的独创性 475
俞平伯学术成就简论 刘扬忠 481
一 新园花月一时新 481
二 《红楼梦辨》之诞生 482
三 “以文艺之眼光读《诗》 490
四 趣味说与鉴赏学 496
五 俞氏红学的功过是非 506
六 迹浅而意深的诗词研究 509
一 治学求索三阶段 521
夏承焘与中国当代词学 施议对 521
二 词学考订、词学论述与词的创作 531
三 一代词宗 540
吴世昌的治学道路及贡献 刘扬忠 542
一 为文学史研究建立牢固的基础 544
二 多方面的大胆探索 552
三 探本求源的《红楼梦》研究工作 566
四 唯真唯实的词学研究 575
王元化的文学观念与学术思想 劳承万 586
一 探索文论的新形态 586
二 艺术特征论 591
三 艺术认识论 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