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分析化学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2
1.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3
1.4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4
第二章 定量分析概论 6
2.1 定量分析概述 6
2.1.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6
2.1.2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6
2.1.3 试样的分解 9
2.1.4 定量分析中重要物理量及其单位 12
2.2.1 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18
2.2 滴定分析概述 18
2.2.2 滴定分析法分类和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19
2.2.3 滴定分析的化学计量基础 19
2.2.4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20
2.2.5 滴定方式和滴定结果的计算 23
思考题 28
习题 29
第三章 误整及数据处理 32
3.1 一些基本概念 32
3.1.1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32
3.1.2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 33
3.1.3 总体、样本和总体平均值 34
3.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35
3.1.5 精密度的度量 37
3.2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 42
3.2.1 正态分布 42
3.2.2 标准正态分布 44
8.2.3 正态分布概率积分表 46
3.3 误差的传递 48
3.3.1 系统误差的传递 48
3.3.2 随机误差的传递 51
3.4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56
3.4.1 平均值的精密度 56
3.4.2 分布 59
3.4.3 置信区间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61
3.4.4 显著性检验 65
3.4.5 可疑值的取舍 74
3.5 有效数字 77
3.5.1 有效数字及计位规则 77
3.5.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79
3.5.3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保留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 81
3.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82
3.6.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82
3.6.2 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82
3.6.3 减小随机误差 83
3.6.4 消除系统误差二 83
思考题 85
习题 86
4.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91
4.1.1 活度和活度系数 91
第四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法 91
4.1.2 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及混合常数 94
4.1.3 布朗斯台德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96
4.1.4 酸碱反应 97
4.1.5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99
4.1.6 共轭酸碱对的K_a和K_b关系 99
4.1.7 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和溶剂的拉平效应 102
4.2 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105
4.2.1 分析浓度、平衡浓度和酸度、碱度 105
4.2.2 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105
4.2.3 浓度对数图 111
4.3.1 物料平衡式 114
4.3 酸碱平衡体系中的三个等衡式 114
4.3.2 电荷平衡式 116
4.3.3 质子平衡式 117
4.4 酸碱溶液中pH值的计算 119
4.4.1 强酸强碱溶液 119
4.4.2 一元弱酸(碱)溶液 121
4.4.3 多元酸碱溶液 125
4.4.4 两性物质溶液 128
4.4.5 弱酸和强酸的混合溶液 133
4.4.6 两弱酸混合液 134
4.5 酸碱缓冲溶液 135
4.5.1 缓冲溶液类型 135
4.5.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136
4.5.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140
4.5.4 缓冲溶液的选择 144
4.6 酸碱指示剂 145
4.6.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45
4.6.2 指示剂的变色点,变色范围 147
4.6.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150
4.6.4 混合指示剂 152
4.7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55
4.7.1 强碱(酸)清定强酸(碱) 155
4.7.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160
4.7.3 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 169
4.7.4 多元碱的滴定 172
4.7.5 酸碱滴定中CO_2的影响 175
4.8 终点误差 177
4.8.1 强酸(或强碱)的滴定 177
4.8.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179
4.8.3 多元酸的滴定 181
4.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85
4.9.1 混合碱的分析 185
4.9.2 铵盐中氮的测定 191
4.9.3 磷的测定 192
4.9.4 硅的测定 192
思考题 193
习题 196
第五章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 201
5.1 概述 201
5.2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反应 201
5.2.1 溶剂的分类 201
5.2.2 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203
6.6.2 返滴定法 208
5.3.1 溶剂的选择 209
5.3.2 滴定剂的选择 211
5.3.3 滴定终点的检测 212
5.4 非水滴定的应用 212
5.4.1 酸的滴定 212
5.4.2 碱的滴定 213
5.4.3 混合酸和混合碱的滴定 214
习题 214
第六章 络合平衡及络合滴定 216
6.1 络合滴定中常用络合剂 217
6.1.1 重要氨羧络合剂介绍 217
6.1.2 EDTA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219
6.1.3 金属-EDTA络合物的分析特性 220
6.2 络合平衡 222
6.2.1 络合物形成常数和累积形成常数 222
6.2.2 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225
6.2.3 平均配位体数 227
6.2.4 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228
6.2.5 条件形成常数 238
6.3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241
6.3.1 滴定曲线 241
6.3.2 金属指示剂 247
6.3.3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判断 254
6.3.4 络合滴定酸度的控制和选择 265
6.4 混合离子的滴定 270
6.4.1 M和N共存时K'_MY与pH的关系 270
6.4.2 控制酸度分步滴定 273
6.4.3 选用适当的络合剂实现分步滴定 278
6.4.4 利用络合速度差异分步滴定 278
6.4.5 利用援蔽和解蔽剂进行滴定 279
6.5 络合澜定中的掩蔽和解蔽作用 279
6.5.1 掩蔽作用 279
6.5.2 解蔽作用 286
6.6 络合滴定方式 288
6.6.1 直接滴定法 288
6.6.3 置换滴定法 290
6.6.4 间接滴定法 292
6.6.5 EDTA滴定混合离子试液示例 292
6.7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93
思考题 294
习题 296
7.1 氧化还原平衡 299
7.1.1 能斯特方程 299
第七章 氧化还原平衡及氧化还原滴定 299
5.3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299
7.1.2 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301
7.1.3 氧化还原反应的完全程度 310
7.1.4 化学计量点电位的计算 313
7.2 控制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常见方法 317
7.2.1 增加反应物浓度 317
7.2.2 增加温度 318
7.2.3 利用催化或自催化作用 318
7.2.4 防止诱导反应 319
7.3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320
7.3.1 滴定曲线 320
7.3.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324
7.3.3 终点误差 327
7.4 氧化还原预处理 329
7.4.1 氧化还原预处理的重要性 329
7.4.2 预氧化还原反应的必备条件 330
7.4.3 常用的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 330
7.5.1 高锰酸钾法 332
7.5 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332
7.5.2 重铬酸钾法 336
7.5.3 碘量法 338
7.5.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345
7.6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示例 347
思考题 352
习题 353
8.1 沉淀溶解平衡 357
8.1.1 溶解度和溶度积 357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 357
8.1.2 条件溶度积 359
8.1.3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溶解度计算 360
8.1.4 沉淀平衡的图解法 372
8.2 沉淀滴定法 374
8.2.1 滴定曲线 374
8.2.2 莫尔法 375
8.2.3 佛尔哈德法 379
8.2.4 法扬司法 382
思考题 384
习题 385
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 388
9.1 概述 388
9.1.1 重量分析法分类及特点 388
9.1.2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390
9.1.3 沉淀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 391
9.2 沉淀的形成 392
9.2.1 沉淀的类型 392
9.2.2 沉淀形成的一般过程 392
9.2.3 影响沉淀颗粒大小的因素 394
9.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397
9.3.1 共沉淀 397
9.3.2 后沉淀 403
9.4 沉淀条件的选择 404
9.4.1 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404
9.4.2 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405
9.4.3 均匀沉淀法 406
9.5 沉淀的洗涤、烘干和灼烧 408
9.5.1 沉淀的洗涤 408
9.5.2 沉淀的烘干和灼烧 409
9.6.1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 411
9.6 有机沉淀剂 411
9.6.2 有机沉淀剂的“加重效应” 412
9.6.3 有机沉淀剂的分类及应用示例 412
思考题 415
习题 416
10.1.1 前言 418
10.1.2 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418
10.1 概述 418
第十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418
10.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419
10.2.1 光的二象性 419
10.2.2 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420
10.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423
10.3.1 朗伯-比耳定律 423
10.3.2 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 427
10.3.3 吸光度的加和性 428
10.3.4 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428
10.4.1 目视比色法 432
10.4 比色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432
10.4.2 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433
10.4.3 光度分析仪器的基本部件 433
10.4.4 典型仪器介绍 437
10.5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439
10.5.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439
10.5.2 显色反应灵敏度 440
10.5.3 显色反应类型 441
10.5.5 显色条件的选择 444
10.5.4 常见显色剂介绍 444
10.6 光度法测量误差及其消除 448
10.6.1 化学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448
10.6.2 仪器的测量误差 449
10.6.3 干扰物质影响的消除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452
10.7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454
10.7.1 多组分的测定 454
10.7.2 示差分光光度法 457
10.7.3 弱酸(或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460
10.7.4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462
10.7.5 光度滴定 465
10.8 分光光度法中的线性回归 468
10.8.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原理 468
10.8.2 回归分析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实例 470
10.8.3 相关系数与丁检验法 473
思考题 476
习题 477
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 481
11.1 概述 481
11.1.1 分离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481
11.1.2 回收因数和分离因数 482
11.1.3 分离方法的分类 483
11.2 沉淀分离法和共沉淀分离法 484
11.2.1 沉淀分离法 484
11.2.2 共沉淀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 490
11.3 液-液萃取分离法 492
11.3.1 液-液萃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 492
11.3.2 重要萃取类型 500
附表12 常用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501
11.4 离子交换分离法 507
11.4.1 离子交换树脂介绍 508
11.4.2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合力 512
11.4.3 离子交换分离过程及操作 514
11.4.4 离子交换法应用示例 518
11.5 经典液相色谱法 521
11.5.1 柱色谱法 522
11.5.2 纸(上)色谱法 523
11.5.3 薄层色谱法 524
11.6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525
思考题 526
习题 526
第十二章 分析化学前沿及其发展趋势 528
12.1 分析化学的现状 528
12.2 光谱分析 528
12.3 电化学分析 531
12.4 色谱分析 532
12.5 质谱与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534
12.6 化学计量学与过程分析 535
12.7 表面分析与微区分析 536
12.8 形态分析 536
12.9 其他分析方法 537
12.10 分析化学的未来与展望 538
主要参考资料 540
附录 542
附表1 定量化学分析中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542
附表2 离子的吕值(离子大小参数) 545
附表3 水溶液中的离子活度系数 546
附表4 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 547
附表5 络合物形成常数 556
附表6 络合剂的l_ga_(L(H)) 568
附表7 金属离子的l_ga_(M(OH))值 570
附表8 金属指示剂的I_ga_(In(H))值、金属指示剂变色点pM_t值 571
附表9 标准电极电位 575
附表10 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 583
附表11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586
附表13 相对原子质量表 596
附表14 指数加法表 600
跗表15 指数减法表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