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养生知识卷 1
第一章 1
中国养生学的特点 3
一 形神兼养,首重养神 4
二 掌握适度,重视调节 11
三 强调先天因素,重视后天调摄 14
四 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 15
五 顺应自然,保护生机 21
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22
第二章 25
中国养生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基础 25
一 阴阳的平衡与盛衰 26
(七)环境绿化 27
二 五行的生克与调控 32
三 气血的调和与失和 36
四 精、气、神的充盈与亏耗 40
五 脏腑功能的协调与紊乱 44
六 经络的疏通与不和 49
第三章 51
中国养生学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51
一 遗传说 53
二 内分泌说 55
三 免疫说 57
四 差错成灾说 58
五 交联说和自由基说 60
六 精神心理说 61
第四章 69
中国养生学的历沿革 69
一 先秦时期,是为发端 69
二 汉唐时期,发展充实 72
三 宋元时期,日臻完美 76
四 明清时期,普及民众 78
五 近代现代,曲折前行 79
附录 81
历代主要养生文献语录精选 81
一 《老子》 81
二 《庄子》 83
三 《论语》 85
四 《孟子》 86
五 《荀子》 87
六 《管子》 88
七 《子华子》 91
八 《韩非子》 92
九 《吕氏春秋》 94
一○ 《淮南子》 97
一一 《论衡》 99
一二 《中藏经》 101
一三 《黄帝内经》 102
一四 《春秋繁露》 106
一五 《养生论》 109
一六 《抱朴子》 111
一七 《养生要集》 113
一八 《养性延命录》 115
一九 《颜氏家训》 118
二○ 《千金要方》 120
二一 《千金翼方》 125
二二 《天隐子》 128
二三 张公《百忍歌》 131
二四 《保生要录》 133
二五 《太平圣惠方》 134
二六 《苏沈良方》 135
二七 《圣济总录》 136
二八 《寿亲养老新书》 137
二九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40
三○ 《素问·玄机原病式》 141
三一 《脾胃论》 143
三二 《格致余论》 144
三三 《丹溪心法》 146
三四 《摄生消息论》 147
三五 《泰定养生主论》 148
三六 《养生四要》 150
三七 《医先》 154
三八 《医学入门》 156
三九 《遵生八笺》 157
四○ 《摄生三要》 158
四一 《养生肤语》 159
四二 《食色绅言》 160
四三 《寿世保元》 161
四四 《类修要诀》 163
四五 《类经》 164
四六 《景岳全书》 165
四七 《呻吟语》 167
四八 《医学源流论》 168
四九 《老老恒言》 169
五○ 马王堆汉墓帛医书 171
情志调摄养生法 175
一 情志调摄养生的重要性 175
第一章 175
中卷 养生方法卷 175
(一)情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176
1.精神疾病 178
2.消化系统疾病 178
3.心血管疾病 179
4.肿瘤 179
(二)情志对妊娠及胎儿的影响 180
(三)情志与衰老的关系 181
二 心理、情志与健康 183
(一)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183
(二)情志与健康 185
1.情绪的分类与生理机制 185
2.情绪对各系统的影响 186
3.乐观情绪是健康的要素 188
三 常用情志调摄养生方法 188
(一)养生与修身养性相结合 188
(二)以静制躁,动中取静 189
(三)郁则发之,结则散之 190
(四)有所追求,有所作为 192
(五)顺应四时,天人相应 193
(四)妒忌心理的消极作用 195
(六)形神兼养,形具神生 195
(一)恬淡虚无与无所作为 196
四 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96
(二)知足常乐与积极进取 197
(三)抑郁伤感与哭泣流泪 198
(五)人际关系与健康长寿 199
(六)宗教、祝由与养生 202
(二)钓鱼 203
五 常见娱乐项目的选择 203
(一)放风筝 203
(三)弹琴 204
(四)听音乐 204
(五)观赏戏剧影视 205
(六)弈棋 206
(七)书画 207
(八)集邮 207
(九)养花 208
(一0)烹调 208
(一一)篆刻 208
(一二)摄影 209
第二章 210
饮食调理养生法 210
一 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211
二 饮食调养的现代研究 212
(一)食物的营养成份 212
(二)营养与脑的发育 215
(三)营养与免疫 216
(四)饮食与某些疾病发生的关系 217
1.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217
3.老年性痴呆与饮食调养 218
2.素食与防癌 218
三 饮食调理养生的原则和要点 219
(一)中国人的食物结构 219
(二)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调理养生 219
1.重视保养脾胃之气 219
2.饮食有节,利身益寿 220
3.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223
4.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225
5.关于忌口 227
(五)戴帽的学问 229
四 常用食物的营养与特点 230
(一)谷类 230
(二)油类 231
(三)豆类 232
(四)蔬菜类 232
(五)菌菇类 233
(六)根茎类 234
(七)蛋类 235
(八)水产类 235
(九)肉类 237
(一○)水果、干果类 238
(一一)饮料、调味料类 239
附表1 常用菜营养素含量 243
附表2 含铁较多的日常食物 254
附表3 食物的碘含量 254
附表4 常用食物的钾、钠、镁、氯含量 255
附表5 食物胆固醇含量 256
附表6 食物的氨基酸含量 258
附表7 维生素缺乏症状及最低需要量 261
附表8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262
附表9 日常食品的属性 263
第三章 264
生活起居养生法 264
一 居住环境 265
(一)住房高低 266
(三)居室内温度 267
(二)居室内湿度 267
(四)居室朝向 268
(五)居室采光 269
(六)居室通风 270
(九)环境污染 274
(八)声响 275
(一○)城市与农村 275
二 衣着服饰 276
(一)服装宽紧 276
(二)服装更换 277
(三)内衣的料和色 277
(四)鞋跟的高度 278
(六)服饰与颜色 279
三 睡眠 280
(一)两种作息方式 281
(二)睡眠的时间 281
(三)床铺和枕头 282
(四)睡眠的姿势 284
(五)睡眠方位 285
(六)卧室 287
(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87
四 理发沐浴 289
(一)理发 289
1.理发的作用 289
2.头发的护养 290
1.热水浴 291
(二)沐浴 291
2.冷水浴 292
3.淋浴胜于盆浴 292
五 二便与养生 293
(一)大便要通畅 293
1.调节饮食 294
2.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 295
3.按摩通便 295
3.便时勿努 296
2.及时排尿 296
(二)小便要清利洁净 296
1.调摄饮食 296
4.注意便势 297
六 戒烟少酒禁毒、克服不良习惯 297
(一)戒烟 297
(二)少酒 298
(三)禁毒 299
(四)克服不良习惯 300
七 外出保健 300
房事调谐养生法 305
第四章 305
一 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认识 306
(一)对性生理的有关认识 306
(二)对性心理的有关认识 309
3.舞蹈 310
二 节制房事的意义与方法 311
(一)节欲保精有利于长寿 311
(二)节欲保精有利于优生 312
(三)七损八益与早衰 312
(四)行房有度,合房有术 314
(五)房事调谐有宜忌 316
三 房事调谐保健功法和针灸推拿介绍 319
(一)保健功法与房中养生 319
(二)针灸推拿与房中养生 319
四 有关性功能障碍和性传染病的防治 321
(一)性功能障碍的防洽 321
1.遗精 322
2.阳萎 322
3.早泄 323
4.不射精症 324
5.性欲冷淡 324
6.交接困难 324
1.梅毒 325
(二)性传染病的防治 325
2.淋病 326
3.尖锐湿疣 326
4.艾滋病 326
第五章 328
劳动运动养生法 328
(一)劳动和运动的好处 329
(二)过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329
一 劳动和运动的重要性 329
(三)过逸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331
二 关于劳动和运动的现代研究 332
三 劳动运动养生法的应用原则 334
(一)谐调统一,形神兼炼 334
(二)适度不疲,循序渐进 335
(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335
(四)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335
四 劳动运动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应用 336
1.力量性劳动 336
2.技巧性劳动 336
(一)劳动健身 336
3.综合性劳动 337
(二)古代健身运动 337
1.五禽戏 337
2.易筋经 342
3.八段锦 347
4.十二段锦 352
6.太极拳 354
5.回春功 355
(三)现代健身运动 366
1.散步 366
2.旅游 369
4.却病延年二十势 406
5.练功十八法 412
1.秦汉以前及秦汉 431
(一)气功和养生的关系 434
气功调摄养生法 434
一 气功与养生 434
第六章 434
(二)气功和调心的关系 435
(三)气功的产生及其发展 437
2.晋唐时期 438
3.宋元时期 439
4.明清时期 440
1.吐纳派 441
(一)从气功“三调”看气功原理 441
5.建国以后时期 441
二 气功原理和现代医学研究 441
(二)从气功效应看气功原理 443
1.呼吸系统 443
2.循环系统 443
3.消化系统 444
4.血液、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445
5.神经系统 445
三 气功调摄养生的方法 446
(一)气功流派和流行功法简介 446
2.禅定派 448
3.导引派 449
(二)气功基本功法的具体操作 453
1.保健功 453
2.松静功 458
3.肢体动功 466
1.心血管疾病 476
2.消化系统疾病 476
四 气功调摄养生法的应用原则 476
(一)气功的适应范围 476
3.呼吸系统疾病 477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477
5.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478
6.运动系统疾病 478
7.妇女病 478
8.其他适应范围 478
(二)气功调养摄生的注意事项 479
五 有关气功的几个问题 480
(一)气功的偏差和纠治 480
(二)关于气功“外气”和用“外气”治病 482
(三)关于气功和特异功能 483
第七章 485
经络穴位养生法 485
(一)经络穴位简介 486
1.经络 486
一 中医学对经络穴位养生的认识 486
2.体穴 494
3.耳穴 500
(一)经络穴位养生的作用机制 501
1.疏通经络 502
2.调理虚实 502
3.和谐阴阳 503
二 现代医学对经络穴位养生作用的认识 503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整作用 504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 504
(三)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 505
(四)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作用 505
(五)对免疫系统的调整作用 506
三 经络穴位养生方法 507
(一)针刺养生 507
1.针刺的作用 507
2.针具的种类 507
3.针刺的宜忌 508
2.艾灸的种类 509
(二)艾灸养生 509
1.艾灸的作用 509
3.艾灸的宜忌 511
(三)按摩养生 511
1.按摩的作用 511
2.按摩的方法 512
3.按摩的注意事项 515
四 具体应用选介 516
(一)预防感冒 516
(二)改善睡眠 518
(三)消除疲劳 521
(四)保护视力 524
(五)减少皱纹 525
(六)针灸戒烟 526
(七)针灸减肥 527
(八)长寿灸法 528
第八章 530
药物调理养生法 530
(二)调补为主 531
一 药物调理的原则 531
(一)预防为先 531
(三)辨证用药 533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535
二 补养药物的效能 538
(一)补充物质 538
(二)调整功能 538
(三)防治疾病 540
(四)延缓衰老 541
三 补养药物的剂型与用法 542
(一)汤剂的煎服法 542
(二)丸、散、酒、露的特点 544
(三)怎样自制膏滋药 545
(四)药膳、药粥和药枕 548
四 常用补养药物和配方 551
(一)补气药 551
(二)补血药 562
(三)补阴药 569
(四)补阳药 578
五 药物调理的注意事项 590
(一)注意脾胃功能 590
(二)适时服药,适当忌 590
(三)补虚不忘祛邪 591
(四)不可滥用补药 591
(五)与其他养生法配合 592
下卷 养生应用卷 595
第一章 595
年龄性别的养生概要 595
一 小儿期 595
(一)定义 595
(二)生理和心理特点 596
(三)生理常数 598
(四)饮食、起居宜忌 600
(五)卫生习惯与健康 602
1.呼吸系统疾病 606
(六)易患疾病的养生指导 606
2.消化系统疾病 608
3.肠道寄生虫病 610
4.小儿遗尿 612
5.婴儿湿疹和尿布皮炎 613
6.“四二一”综合征 614
二 青春期 615
(一)定义 615
(二)生理和心理特点 615
(三)青春期养生指导 618
三 青壮年期 621
(一)定义 621
(二)生理和心理特点 621
四 更年期 624
(一)定义 624
(二)生理和心理特点 624
(三)青壮年期养生指导 625
(三)更年期养生指导 626
(一)定义 629
五 老年期 629
(二)生理和心理特点 630
(三)老年期养生指导 632
第二章 635
常见职业损害的养生指导 635
一 职业防护与养生概要 635
二 脑力劳动者与养生 637
三 噪声危害的防护 644
四 放射损害的防护 647
五 高温作业与中暑的防护 650
六 常见职业病的养生指导 653
(一)电光性眼炎 653
(二)铅中毒 655
(三)汞中毒 662
(四)苯中毒 669
(五)一氧化碳中毒 672
(六)甲醇中毒 674
(七)乙醇中毒 676
(八)有机磷农药中毒 678
(九)尘肺 681
(一○)“农民肺”与“棉花热” 683
第三章 687
常见传染病 寄生虫病的养生指导 687
一 伤寒 687
二 病毒性肝炎 690
三 细菌性脑膜炎 702
四 流行性乙型脑炎 708
五 肺结核 714
六 结核性胸膜炎 718
七 结核性腹膜炎 719
八 肠结核 721
九 血吸虫病 723
一○ 蛔虫病 724
一一 蛲虫病 726
一二 钩虫病 727
一 感冒 730
二 慢性支气管炎 735
三 支气管哮喘 742
四 肺气肿(含肺叶切除) 750
五 咯血 760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769
第五章 769
一 慢性胃炎 769
二 消化性溃疡 773
三 胃下垂 776
四 腹泻 779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780
第四章 780
五 便秘 781
六 上消化道出血 784
七 肝硬化 792
八 胆囊炎、胆石症 798
九 胰腺炎 801
一 心律失常 805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805
第六章 805
二 心肌炎及心肌炎后遗症 811
三 高血压 815
四 冠心病 821
五 中风 832
六 风湿病与风湿性心脏病 839
七 先天性心脏病 845
八 充血性心力衰竭 848
一 贫血 854
第七章 854
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854
二 白细胞减少症 867
三 紫癜 869
四 血友病 875
五 坏血病 881
第八章 883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883
一 水肿 883
二 慢性肾炎 889
三 尿路感染 898
四 尿路结石 902
五 前列腺肥大 905
第九章 908
内分泌及新陈代谢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908
一 糖尿病 908
二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915
三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919
四 地方性甲状腺肿 921
五 高脂血症 922
六 肥胖症 924
七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927
八 皮质醇增多症(柯兴综合征) 929
第十章 932
神经及精神系统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932
一 头痛 932
二 神经衰弱 936
三 精神病 939
四 癔病 946
五 老年性痴呆 948
六 癫痫 953
七 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955
第十一章 958
妇产科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958
一 经期保健概说 958
二 痛经 961
三 倒经 964
四 崩漏 965
五 带下病 969
六 孕期保健概说 973
七 流产和安胎 978
八 妊娠恶阻 981
九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983
一○ 分娩经过及养护指导 985
一一 产褥期保健概说 989
一二 产后病 996
一三 优生及计划生育概说 998
一四 人工流产术后养护 1001
一五 不孕症 1003
一 疖 1007
第十二章 1007
外科、皮肤科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1007
二 疔疮 1009
三 痈 1011
四 有头疽 1013
五 化脓性骨体炎 1015
六 颈淋巴结结核 1016
七 骨与关节结核 1018
八 急性乳腺炎 1020
九 乳腺增生病 1022
一○ 甲状腺肿块 1023
一一 痔(内痔、外痔、混合痔) 1026
一二 肛瘘 1029
一三 肛裂 1031
一四 脱肛 1032
一五 肛门瘙痒症 1033
一六 皮肤瘙痒病 1035
一七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036
一八 臁疮 1038
一九 痛风 1040
二一 脓疱疮 1043
二二 褥疮 1044
二三 疥疮 1046
二四 脂溢性脱发 1047
二五 足癣 1048
二六 冻疮 1050
二七 皲裂 1051
二八 毒蛇咬伤 1052
骨伤科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1055
一 骨伤科疾病概说 1055
第十三章 1055
二 骨折 1071
三 脱位 1082
四 伤筋 1085
五 内伤 1090
口腔科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1095
一 牙及换牙保健概说 1095
第十四章 1095
二 牙颌畸形 1098
三 牙周病 1101
四 龋病 1104
五 牙齿的衰落和拔牙 1106
六 镶牙和假牙的保护 1108
眼科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1111
一 幼儿斜视 1111
第十五章 1111
二 感染性眼病 1112
三 眼外伤 1114
四 青光眼 1116
五 眼底病 1118
六 老年性白内障 1120
七 近视眼 1122
八 老化眼 1125
九 盲眼 1126
第十六章 1129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养生指导 1129
一 中耳炎 1129
二 航空性中耳炎 1132
三 药源性耳聋 1134
四 老年性听力减退 1136
五 美尼尔症 1141
二○ 红斑狼疮 1141
六 外耳道病 1142
七 慢性鼻炎 1145
八 鼻息肉 1147
九 鼻出血 1149
一○ 慢性咽炎 1153
一一 急性扁桃体炎 1154
一二 嗓音沙哑 1156
一三 气管异物 1158
第十七章 1161
常见肿瘤疾病的养生指导 1161
一 肿瘤疾病概说 1161
二 鼻咽癌 1169
三 肺癌 1172
四 食管癌 1175
五 胃癌 1177
六 肝癌 1180
七 直肠癌 1185
八 乳腺癌 1188
九 子宫颈癌 1191
一○ 皮肤癌 1194
一一 白血病 1197
一二 常见肿瘤疾病养生指导原则 1201
一三 从社会到个人普及防癌知识 1216
附录 1235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1235
常见病症索引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