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社会思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库佐尔特(Cuzzort,R.P.),(美)金(King,E.W.)著;张向东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300011187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社会学为基础又不以之为限,论述了二次大战以来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并突出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及理论研究状况。

目录 1

第一章 导言 1

一、对待社会思想家的态度 2

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 4

三、实践与社会思潮 7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思潮 8

五、乐观主义的时代 10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科学的状况 11

七、关于这本书中的作者 15

问题与争论点 21

第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社会思潮 27

第二章 现代个性的表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观点 27

一、弗洛伊德信徒的遗产 29

二、人的三重性 30

三、“俄狄浦斯情结” 35

四、无意识 38

五、超我 40

六、文明及其缺憾 42

问题与争论点 46

第三章 利润、贪婪与苦难——社会理论和卡尔·马克思 48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出现的必然性 48

二、工业化和人类的苦难 51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学 52

四、经济难题 55

五、辩证法 59

六、工作日 61

七、马克思主义者的洞察力 65

问题与争论点 67

第四章 神圣与凡俗——介绍埃米尔·迪尔凯姆 69

一、无形的观察 70

二、社会影响:效果与解释 71

三、宗教——社会学的一种形式 73

四、道德秩序与社会结构 79

五、劳动分工与社会结构 86

六、自杀及其与社会力量的关系 87

七、迪尔凯姆展望 93

问题与争论点 95

第五章 权力、科层组织、金钱与宗教——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97

一、经济制度与宗教制度的关系 100

二、新教思想的行为含义 104

三、科层组织的性质 111

四、感召力 112

五、科层制的力量 114

问题与争论点 123

第六章 人性的基础——符号互动论和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著作 126

一、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26

二、米德对社会与个体问题的探讨 129

三、自我的特点 131

四、心灵、自我和社会 133

五、自我知觉的发展阶段 139

六、记号与符号 143

七、符号、现实与历史 145

问题与争论点 146

第七章 科学能拯救我们吗?——乔治·A.伦德贝格提出的问题 149

一、“科学的”社会科学家 154

二、教育的特点和等级 157

三、科学和艺术 160

四、目的与手段的配合 166

五、社会的—科学伦理的两种含义 167

问题与争论点 170

第八章 我们时代的危机——皮蒂里姆·A.索罗金的观点 172

一、索罗金对文化模式的看法 174

二、观念文化与感觉文化 176

三、观念论和感觉论影响下的伦理学 179

四、观念论和感觉论影响下的经济学 182

五、观念论和感觉论影响下的艺术形式 183

六、文化趋势 186

七、时尚、癖好和错误 189

八、利他主义的爱 193

问题与争论点 197

九、未来 197

第九章 文化科学——莱斯利·怀特的观点 199

一、文化,一种自我产生的力量 201

二、文化的过程 204

三、发明与革新 205

四、“伟大思想”的作用 213

五、文化发展的指数性质 215

六、时间的过程和时间—形式的过程 219

七、文化的进步与未来 221

问题与争论点 223

第十章 难以预料的人类活动的结局——罗伯特·金·默顿的观点 225

一、结构—功能的方法 228

二、显功能和潜功能 229

三、反功能的过程 233

四、功能分析的价值 235

五、越轨行为的性质 238

六、科学社会学 242

问题与争论点 246

第二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思潮 251

第十一章 富裕、闲暇与寂寞——戴卫·里斯曼介绍 251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53

二、社会特征的三种类型 254

三、不同社会的学校教育 257

四、不同社会的性行为 260

五、不同社会中的文学和娱乐 262

六、受调节的人、经济人、自治的人问题与争论点 271

第十二章 愤怒的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的观点 273

一、权力问题 275

二、权力精英 278

三、白领阶层 280

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284

五、疯人的现实主义 286

六、社会学的想象 290

七、智力技巧准则 295

问题与争论点 297

第十三章 文化梦和恶梦——米尔斯·亨利的观点 299

一、什么是文化 300

二、人类学家怎样看待文化 302

三、广告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304

四、放纵与准许 306

五、失败的恶梦 309

六、对敌人恶梦的恐惧 311

七、文化的传递 317

问题与争论点 321

第十四章 理论与实践——霍华德·S.贝克尔的观点 324

一、理论与实践 324

二、理论与新奇 326

三、“圈外人” 329

四、离轨的统计学与医学定义 332

五、越轨行为的社会性质 335

六、控制机构 338

七、作为一种“职业”的越轨行为 341

八、结语 346

问题与争论点 346

第十五章 社会学应用中的欺诈现象——彼得·L.伯杰的观点 348

一、传统的社会学思想 349

二、社会控制 351

三、社会身份 358

四、更换与缺少性格 360

五、人的机械概念 362

六、一场关于自由的讨论 363

七、作为竭力赋予人性的社会学 366

问题与争论点 370

第十六章 人性是个大骗子——欧文·戈夫曼关于人的观点 372

一、人类与象征符号 373

三、有征兆的行为 376

二、语言的两个方面:内容与风格 376

四、假冒行为 378

五、玩世不恭的行为与诚挚的行为 381

六、戏剧性的实现 384

七、角色期待 386

八、污名问题 389

九、戈夫曼是科学家和人道主义者 394

问题与争论点 395

一、对平凡事件的研究 397

第十七章 记述、著作和本土方法论——哈罗德·加芬克尔的观点 397

二、详细说明的经历 401

三、对平凡事件的解释 405

五、咨询研究的涵义 408

四、什么是本土方法论 408

六、理性、科学和“日常”行为 419

问题与争论点 423

一、因果概念的特点 425

第十八章 信息传播、艺术和受害者——休·戴尔齐尔·邓肯的观点 425

二、艺术与社会行为 428

三、象征符号的活力 430

四、理想化的过程 433

五、理想的扼杀者 435

六、受害者的戏剧性 437

七、信息传播行动 438

八、艺术与社会秩序 440

九、超越的原则 442

十、雄辩术的艺术用途 444

十一、金钱是信息传播的手段 447

十二、社会信息传播 449

十三、邓肯的自我观 451

十四、结论:色情描写与精神 452

问题与争论点 454

第十九章 展望:社会科学面临危机吗? 456

一、社会研究:一件充满矛盾的事实 458

二、社会学关于能源危机的某些观点 459

三、终结性评论 469

问题与争论点 471

附录:词汇简释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