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3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金城,刘忠德等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38111530
  • 页数:131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循环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

第一节 动脉血压测定 1

一、上肢动脉血压测定 1

二、下肢动脉血压测定 1

第一篇 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

附:电子血压计测量法 2

第二节 静脉压测定 2

第三节 循环时间测定 2

第四节 心包穿刺术 3

一、右心导管检查术 4

附:心电图机或心电示波监护下进行心包穿刺 4

第五节 心导管检查术 4

二、左心导管检查术 5

第六节 心血管造影术 6

一、选择性右心造影术 6

二、选择性左心造影术 7

三、冠状动脉造影术 7

第七节 导管法心内膜心肌活检术 9

二、高渗盐水试验 11

第八节 食道心房调搏术 11

第九节 心电图检查 13

第十节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16

一、马氏二阶梯运动试验 16

二、亚极量(极量)活动平板或登车运动测验 18

第十一节 动态心电图检查 20

第十二节 希氏束电图检查 22

第十三节 心室晚电位检查 23

第十四节 心电向量图检查 24

第十五节 心音图检查 25

第十六节 心尖搏动图检查 27

第十七节 颈动脉搏动图检查 29

第十八节 收缩时间间期测定 30

第十九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 32

一、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 32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34

三、超声多普勒检查 37

四、其他超声检查 38

第二十节 甲皱微循环检查术 39

第二十一节 血液动力学监测 41

第二十二节 心电多相信息鉴别诊断仪检查 45

第二十三节 冷压试验 47

第二十四节 药物试验 47

一、心得安试验 47

二、氯化钾试验 48

三、阿托品试验 48

四、异丙肾上腺素试验 48

五、潘生丁试验 49

第一节 胸膜活组织检查术 50

第二章 呼吸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50

六、麦角新碱试验 50

第二节 肺活组织检查术 51

第三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52

第四节 肺功能测定 54

一、肺容量测定 54

二、通气功能 55

(一)静息通气量 55

(二)最大自主通气量 55

(五)用力呼气高峰流速 56

(四)用力呼气中期流速 56

(三)用力肺活量 56

(七)死腔 57

(八)气体分布 57

(六)肺泡通气量 57

三、小气道功能测定 58

(一)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 58

(二)闭合气道 58

四、弥散功能测定 59

第五节 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平衡的测定 60

(一)静态顺应性 62

第六节 呼吸力学 62

一、肺顺应性 62

(二)动态顺应性 63

二、气道阻力 63

三、呼吸功 64

四、气道反应性测定 64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术 65

第三章 消化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65

第三节 腹腔穿刺术 66

第一节 胃分泌液检查术 66

第四节 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术 67

第五节 腹腔镜检查术 68

第六节 超声导向细针肝脏穿刺术 69

第七节 胃粘膜脱落细胞检查术 70

第八节 肝血流图检查术 70

第九节 肝静脉压测定术 72

第十节 门静脉循环时间测定术 73

第十一节 胃镜检查术 74

第十二节 食管镜检查术 76

第十三节 纤维结肠镜检查术 77

第十四节 超声胃镜检查术 78

第十五节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术 79

第十六节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术 79

第十七节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80

二、Lundh试餐试难 81

一、无管胰功能试验 81

第十八节 胰外分泌功能检查 81

三、P-S试验 82

第十九节 超声指引下胰腺穿刺细胞学检查术 82

第四章 泌尿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83

第一节 对氨马尿酸试验测肾血流量 83

第二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 84

一、菊粉清除率 84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 84

四、肾小球滤过分数 85

五、选择性蛋白尿 85

三、尿素清除率 85

六、尿白蛋白排泄率 86

第三节 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 86

一、 酚红排泌试验 86

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率 87

三、肾小管对氨马尿酸最大排泌量 87

四、氨基酸清除率 88

六、β2-微球蛋白排泄分数 89

五、尿β2-微球蛋白1小时排泄率 89

一、渗透溶质分子清除率 90

二、尿渗透压测定 90

(一)禁水8小时测尿渗透压 90

(二)饮水后测尿渗透压 90

三、尿血渗透比 90

第四节 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查 90

四、自由水清除率 91

五、浓缩稀释试验 91

六、稀释试验 91

七、浓缩试验 92

八、尿Tamm-Horsfall蛋白24小时排泄率 92

第五节 肾小管酸中毒试验 92

一、氯化铵负荷试验 92

二、滤过碳酸氢排泄百分率 93

五、碳酸氢钠负荷试验 94

第六节 经皮穿刺肾活检术 94

三、硫酸钠灌注试验 94

四、中性磷酸钠负荷试验 94

第五章 血液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96

第一节 贫血的检查 96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 96

二、红细胞比积的测定 96

第二节 溶血的检查 97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97

二、酸溶血试验 97

五、尿中含铁血黄素的检验 98

四、糖水试验 98

三、热溶血试验 98

六、抗人球蛋白试验 99

七、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99

八、红细胞寿命测定 100

第三节 出血的检查 100

一、毛细血管脆度试验(束臂试验) 100

二、毛细血管镜检查法 101

一、骨髓穿刺术 102

第五节 穿刺术 102

第四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试验 102

二、淋巴结穿刺术 104

三、脾脏穿刺术 105

第六节 淋巴管造影 105

第七节 骨髓活组织检查术 106

第六章 内分泌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07

第一节 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 107

第二节 葡萄糖抑制试验 108

第三节 精氨酸刺激试验 108

第四节 胰升高血糖素兴奋试验 108

第五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 108

第六节 灭吐灵兴奋试验 109

第七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催乳素分泌试验 109

第八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109

第九节 促性腺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110

第十节 氯菧酚胺试验 110

一、禁水加血管加压素试验 111

第十一节 垂体后叶功能检查 111

第十二节 甲状旁腺功能检查 112

一、肾小管磷再吸收率 112

二、磷清除率 112

三、Howard法钙负荷试验 112

第十三节 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 113

第十四节 过氯酸盐排泌试验 113

第十五节 甲状腺激素抑制甲状腺吸131碘试验 113

第十七节 甲状腺扫描 114

第十六节 甲状腺吸131碘率试验 114

第十八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 115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 115

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116

(一)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116

(二)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116

(三)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116

第十九节 甲吡酮试验 116

第二十一节 安体舒通试验 117

第二十节 血管肾素活性测定 117

第二十二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 118

一、阻滞试验 118

二、激发试验 118

第二十三节 糖代谢检查 119

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19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 119

第二十六节 甲磺丁脲试验 120

第二十五节 饥饿试验 120

第二十四节 血清C肽浓度测定 120

第二十七节 胰高血糖素试验 121

第二十八节 性染色质检查 121

第七章 外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21

第一节 普外科诊断技术 121

一、剖腹探查术 121

二、体表肿物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123

第二节 骨外科诊断技术 124

一、关节穿刺术 124

二、膝关节镜检查术 125

第三节 心胸外科诊断技术 127

一、纵隔镜检查 127

二、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定 127

第四节 泌尿外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28

一、尿道探子检查及尿道扩张术 128

二、膀胱镜检查术 129

三、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 130

第五节 脑外科脑穿刺术 131

四、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术 131

第八章 妇产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32

第一节 妇科 132

一、外阴部检查 132

二、阴道窥器检查 133

三、内诊检查 133

(一)双合诊检查 133

(二)三合诊检查 134

(三)肛腹诊检查 134

四、阴道分泌物检查 134

六、子宫颈刮片检查 135

五、子宫颈粘液检查 135

七、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136

八、外阴及阴道活组织检查 136

九、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137

十、子宫颈锥形切除活组织检查 137

十一、阴道镜检查 138

十二、子宫探针检查 139

十三、宫腔分泌物培养 139

(二)分段诊刮 140

十四、诊断性刮宫 140

(一)宫内膜诊刮 140

十五、宫腔镜检查 141

十六、输卵管通畅度检查 141

(一)输卵管通液术 141

(二)输卵管通气术 142

(三)B超监视下输卵管通液术 143

十七、性交后试验 143

十九、妇科腹腔镜 144

十八、宫颈粘液精液相合试验 144

二十、后穹窿穿刺术 146

第二节 产科 146

一、妊娠诊断与产前检查 146

(一)妊娠试验 146

(二)妊娠周数与子宫底高度 147

(三)孕期母体体重变化 147

(四)四步触诊法 147

(五)骨盆测量 148

(六)经腹壁羊膜腔穿刺术 149

(七)胎儿心电图 150

(八)胎儿镜检查 150

二、胎心率、胎心与宫缩电子监护 151

(一)无负荷试验(NST) 151

(二)宫缩负荷试验(CST) 151

(三)催产素激惹试验(OCT) 152

三、分娩期 152

(一)产程图 153

(三)羊膜镜检查 154

(二)新生儿Apgar评分法 154

(四)胎膜早破的检查 155

(五)胎儿头皮血液pH测定 156

第三节 妇产科染色体诊断技术 156

一、血液染色体的检查 156

二、羊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57

三、绒毛滋养层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 158

四、G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58

第一节 硬脑膜下穿刺术 159

第二节 后囟穿刺术 159

五、Q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59

第九章 儿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59

第三节 儿科经鼻气管插管术 160

第十章 神经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61

第一节 脑电图 161

第二节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172

第三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75

第五节 视觉诱发电位 178

第四节 耳蜗电图 178

第六节 视网膜电图 179

第七节 偶发负相变异 181

第八节 肌电图 182

一、常规肌电图 182

二、诱发肌电图 188

(一)M反应(波) 188

(二)F反应(波) 190

(三)H反射 190

(五)H--R的频率抑制曲线 191

(四)H反射恢复曲线 191

(六)眨眼反射 192

(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193

三、单纤维肌电图 195

四、巨大肌电图 197

五、扫描肌电图 197

第九节 脑循环功能检查 198

一、局部脑血流量和局部脑代谢率 198

二、颈内动脉循环功能检查 203

(三)颈内动脉声学血管造影法 206

(二)温度记录法 206

三、颈内动脉疾病筛选性检查 206

(一)眼动力计法 206

(四)眼球气体体积描记法 207

(五)压迫颈内动脉时眼球张力测量法 207

(六)不透明脉搏的传导速度测定法 208

第十节 植物神经系统检查 208

一、迷走神经--心脏反射 208

(一)眼-心反射 208

(二)颈部植物神经反射(颈动脉窦反射) 209

(三)植物神经体位反射 209

二、植物神经皮肤反射 210

(一)立毛肌反射 210

(二)出汗反射 210

三、皮肤血管反射 211

(一)机械性皮肤血管反射(皮肤划纹症) 211

四、寒冷性升压试验 212

五、Valsalva试验 212

(三)皮肤红斑试验 212

(二)白斑试验 212

六、植物神经药理学试验 213

(一)肾上腺素试验(A-T) 213

(二)乙酰胆碱试验(Ac-T) 213

第十一节 脑脊液采取法 214

一、腰椎穿刺术 214

二、小脑延髓池穿刺术 216

一、周围神经活检 217

第十二节 神经和肌肉活检 217

二、肌内活检 220

三、运动终板活检 221

第十三节 硬膜外颅内压监护技术 222

第十一章 心理学测验技术操作规程 224

第一节 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224

第二节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 225

第三节 临床记忆量表 226

第四节 艾森克个性问卷 227

三、棘层细胞松解现象检查 228

二、感觉检查 228

四、滤过紫外线检查 228

第一节 物理检查 228

一、皮肤划痕试验 228

第十二章 皮肤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228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 229

一、真菌检查 229

二、人型疥螨检查 230

三、毛囊虫检查 231

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取材法 232

(一)斑贴试验 233

五、皮肤试验 233

(二)划痕试验 234

(三)皮内试验 234

六、生理盐水皮内试验 235

七、刚果红皮内试验 235

八、毛果芸香碱出汗试验 235

九、组织胺试验 235

十、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测定 236

三、咽鼓管检查法 237

二、耳显微镜检查法 237

(一)咽鼓管吹张术 237

第十三章 耳鼻咽喉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237

一、鼓气耳镜检查法 237

第一节 耳科检查 237

(二)伏雅助且克(Вояпек)氏耳测压检查法 238

(三)气压舱检查法 239

(四)咽鼓管压力计检查法 239

(四)鼓室滴药法 239

(六)荧光素试验法 240

(七)咽鼓管造影法 240

(八)声阻抗测定法 240

(九)外耳压力平衡法 241

四、听力检查 241

(一)耳语检查法 241

(二)秒表检查法 241

(五)听力计检查法 242

(四)盖来(Gelle)氏试验 242

(三)音叉检查法 242

(六)自描听力计测听法 244

(七)语言听力计检查法 245

(八)声阻抗测听法 246

(九)耳蜗电图描记法 248

(十)脑干诱发电位测听法(见第十章第三节) 249

(十一)婴幼儿听力检查法 249

(十二)伪聋检查法 250

五、前庭功能检查法 251

(一)Barany旋转试验 251

(二)冷热试验 252

(三)瘘管试验 252

(四)耳石器机能检查法 253

(五)头位性眼震检查法 253

(六)眼震电检查法 254

第二节 鼻科检查 255

二、鼻呼吸功能检查 256

一、前鼻镜检查法 256

三、嗅觉功能检查 257

四、光导纤维鼻窦镜检查 258

第三节 咽科检查 258

一、病灶型扁桃体炎检查法 258

二、鼻咽部检查和活检术 259

第四节 喉及食道检查 260

一、间接喉镜检查 260

二、电(放大)喉镜检查 261

三、电子喉动态镜检查 262

四、光导纤维喉镜检查 262

五、直接喉镜检查 263

六、显微喉镜检查法 264

七、食管镜检查 264

第十四章 眼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266

第一节 视力检查 266

一、远视力检查 266

二、周边视野计检查法 267

一、对比检查法 267

第二节 视野检查 267

二、近视力检查 267

三、平面视野屏检查法 268

四、方格视野表检查法 268

五、Goldmann视野计检查法 268

第三节 色觉检查法 269

一、色盲本检查示 269

二、绒线检查法 269

第四节 暗适应检查法 270

四、Farnsworth15色标配色法 270

三、色盲检查镜 270

一、暗房闭目检查法 271

二、Goldmann-Weeker氏暗适计测定法 271

第五节 眼球突出度测量法 271

第六节 深度觉检查法 272

第七节 眼底检查法 272

一、直接检眼镜检查法 272

二、间接检眼镜检查法 272

第八节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法 273

三、双目立体检眼镜检查法 273

第十节 前房角镜检查法 274

第九节 前置镜检查法 274

第十一节 Goldmann接触镜检查法 275

第十二节 三面镜检查法 275

第十三节 前房深度测量法 275

一、前房轴深测量法 275

(一)光学法 275

一、手术前定位 276

二、手术中定位 276

二、周边前房深度测量法 276

第十四节 视网膜裂孔定位法 276

(二)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法 276

第十五节 巩膜透照法 277

第十六节 角膜内皮镜检查法 277

第十七节 角膜染色法 277

第十八节 眼压测定法 277

二、Schiōtz氏眼压计测量法(压陷式) 278

三、маклаков氏压平式眼压计测量法 278

一、指测法 278

四、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 279

五、非接触性气流眼压计(NCT)测量 279

第十九节 24小时眼压曲线 280

第二十节 房水流畅系统(C值)检查法 280

一、眼压描记 280

三、妥拉苏林试验(Priscol试验) 281

二、暗室俯卧试验 281

一、饮水--眼压描记试验 281

第二十一节 青光眼激发试验 281

二、眼球压迫试验 281

四、阅读试验 282

五、散瞳试验 282

第二十二节 视网膜中央动脉压的测量 282

第二十三节 屈光检查法 282

一、主觉验光法 282

(一)主觉插片法 282

二、交叉圆柱镜在验光中的应用 283

(二)云雾验光法 283

四、电脑验光 284

三、检影验光法 284

五、亲水软性隐性眼镜 285

第二十四节 斜视检查法 286

一、眼球运动检查 286

二、斜视角检查 286

(一)红玻璃试验 287

(二)Hess氏屏 287

三、复视检查 287

(三)Lancaster氏屏 288

四、隐斜检查 288

(一)单眼遮盖试验 288

(二)三棱镜遮盖法 288

(三)隐斜计检查 288

第二十五节 同视机检查法 289

一、斜视角测量 289

五、Kappa角(K角)的测量 290

四、立体视检查 290

二、测量视网膜对应 290

三、融合与融合范围测定 290

第二十六节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法 291

第二十七节 眼部标本采集法 291

第二十八节 角膜曲率测量法 292

第二十九节 眼用A型超声波诊断技术 292

第三十节 眼用B型超声波诊断技术 293

一、牙髓电活力试验 294

二、根管测量仪根管长度测定法 294

第一节 口腔内科 294

第十五章 口腔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294

第二节 口腔颌面外科 295

一、麻醉试验 295

二、口腔病理检查 295

三、涎腺造影术 296

四、颞下颌关节造影术 296

第一节 B型超声显像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297

一、颅脑超声检查 297

第十六章 超声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297

二、眼部超声检查 298

三、唾腺超声检查 298

四、喉部超声检查 298

五、甲状腺超声检查 299

六、乳腺超声检查 299

七、胸腔、肺、纵隔超声检查 299

八、肝脏超声检查 299

九、胆道系统超声检查 300

十二、胃肠超声检查 301

十三、肾脏、肾上腺超声检查 301

十、脾脏超声检查 301

十一、胰腺超声检查 301

十四、膀胱的超声检查 302

十五、前列腺和精囊的超声检查 302

十六、阴囊超声检查 303

十七、子宫及其附件超声检查 303

十八、骨及关节的超声检查 303

十九、腹膜后器官组织的超声检查 303

三、心包积液探测 304

二、胸膜腔积液探测 304

第二节 A型超声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304

一、脑中线探测 304

四、肝脓肿探测 305

五、测量脏器的大小、厚度及判定其内部结构的物理性质 305

第三节 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305

第十七章 影像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306

第一节 一般X线检查 306

一、透视检查(附:电视透视) 306

二、摄片检查 306

三、体层摄影 307

(附:高千伏摄影) 307

(一)肺体层摄影术 308

(二)肺门体层摄影术 308

(三)支气管侧位后倾斜体层摄影术 308

(四)喉部体层摄影术 308

(五)鼻咽部侧位体层摄影术 308

(六)上颌窦体层摄影术 308

四、暗室技术 309

(十)胸骨及胸锁关节正位体层摄影 309

(七)乳突体层摄影术 309

(九)蝶鞍体层摄影 309

(八)颞颌关节体层摄影 309

五、碘剂的使用及碘过敏反应的抢救 310

第二节 一般造影检查 311

一、支气管造影术 311

二、消化道造影术 312

(一)涎腺造影 312

(二)食管钡餐检查 313

(三)胃肠道常规钡餐检查 313

(四)钡灌肠检查 314

(五)小肠钡灌肠检查 314

(六)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 315

(七)食管低张双重造影检查 315

(八)胃低张双重造影检查 315

三、胆系造影术 316

(一)口服法胆囊造影 316

(九)结肠低张双重造影检查 316

(二)静脉胆道造影 317

(三)胆道术后“T”形管胆管造影 318

四、泌尿生殖系造影检查 318

(一)静脉肾盂造影 318

(二)逆行肾盂造影 319

(三)膀胱造影术(逆行) 319

(四)尿道造影术 319

(六)精囊及输精管造影检查 320

(五)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320

(七)淋巴系造影 321

五、中枢神经系统造影检查 321

(一)脑室造影 321

(二)脊髓造影(非离子型水溶性碘造影剂) 322

六、五官系统造影检查 323

(一)经鼻腔穿刺上颌窦造影 323

(二)泪道造影 323

(三)眶静脉造影 323

(六)咽鼓管造影 324

(四)球后充气造影 324

(五)喉造影 324

(七)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 325

七、骨骼系统造影检查 325

(一)瘘管造影 325

(二)膝半月板造影 326

(三)下颌关节造影 326

八、乳腺摄影与乳腺导管造影 326

(一)乳腺摄影 326

一、头、颈部血管造影 327

(二)乳腺导管造影 327

第三节 血管造影 327

二、胸主动脉及其分支造影 328

三、选择性腹腔动脉及肠系膜动脉造影 329

(一)肝动脉造影 329

(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329

(三)脾动脉造影 329

六、脾门静脉造影 330

七、下腔静脉造影 330

五、肾动脉造影 330

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330

八、盆腔动脉造影 331

九、四肢血管造影 331

十、脊髓血管造影 331

(一)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331

(二)非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332

(三)脊髓静脉造影 332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33

第五节 X线机的使用与维修技术 334

一、X线机的使用常规 334

二、机器的维修与保养 334

三、X线防护技术 334

(一)X线机房防护技术 334

(一)平扫技术 335

一、CT扫描技术 335

第六节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335

(三)工作人员防护措施 335

(二)病人的防护技术 335

(二)增强技术 336

(三)动态CT技术 336

(四)薄层技术 336

(五)造影--CT扫描技术 337

(六)其他扫描技术 337

二、各部位CT扫描技术 337

(一)颅脑 337

(二)鼻咽部 338

(三)喉部 338

(四)胸部 338

(五)腹部 339

(六)肾 340

(七)肾上腺 340

(九)脊椎与椎间盘 341

(十)骨与关节 341

(八)盆腔 341

三、CT引导下活检 342

第七节 磁共振成像 342

一、中枢神经系统 342

二、颅脑外头颈部 343

三、心脏与胸部 344

四、腹部 344

五、盆腔 344

(三)腰段 345

七、肌肉与骨骼 345

六、脊柱 345

(二)胸段 345

(一)颈段 345

第十八章 检验科一般工作规程 346

一、实验室工作守则及工作常规 346

二、临床科室送检标本规程 346

三、标本收验规程 346

七、检验科安全管理及消毒规程 347

六、检验科仪器、试剂管理使用规程 347

四、检验报告与登记规程 347

五、检验完毕后标本处理规程 347

八、检验科急诊检验项目范围 348

九、检验科的质量控制 348

第十九章 临床常规检验(临检)规程 348

第一节 一般血液检验 348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 348

二、抗凝剂的选用 349

三、血红蛋白测定 349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 349

(二)碱羟高铁血红素D--575法 350

(三)酸化血红蛋白目测比色法沙利(Sahli)法 350

四、红细胞计数 350

五、白细胞计数 351

六、白细胞分类计数 351

(二)淋巴细胞 352

八、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352

七、常见异常白细胞形态变化 352

(一)中性粒细胞 352

九、网织红细胞计数 353

十、点彩红细胞计数 353

十一、异常形态红细胞检查 353

(三)染色异常 354

十二、红细胞压积测定 354

(四)结构异常 354

(二)形态异常 354

(一)大小异常 354

十三、三种红细胞指数计算 355

(一)红细胞平均容积 355

(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355

(三)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55

十四、出血时间(BT)测定 355

(一)Duke法(纸片法) 355

(二)爱维(IVy)氏束臂法 355

十六、血小板计数 356

(二)玻片法 356

十五、凝血时间(CT)测定 356

(一)试管法 356

(附:血小板形态观察) 357

十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国际参考法) 357

十八、疟原虫检查 357

十九、微丝蚴检查 359

二十、回归热螺旋体检查 359

二十一、黑热病利--杜氏体检查 360

二十二、弓形体检查 360

二十三、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360

二十四、血细胞自动仪器计数简介 360

(五)比重(比密) 361

(四)酸碱反应 361

(三)透明度(浑浊度) 361

(二)颜色 361

二、尿液一般性状检查 361

(一)尿量 361

(二)尿液防腐与保存 361

(一)尿液收集 361

一、尿液标本收集与保存 361

第二节 尿液检验 361

(三)检验后尿液标本的处理 361

三、尿液化学检验 362

(一)尿液蛋白质定性 362

(六)尿隐血试验 366

(九)本周氏(Bence--Jones)蛋白定性(过筛热沉淀反应法) 366

(八)尿乳糜定性 366

(七)尿液亚硝酸盐试验 366

(四)尿胆红素定性 366

(五)尿胆原测定 366

(三)尿酮体定性 366

(二)尿液葡萄糖定性 366

(十)尿含铁血黄素定性(Rous法) 367

(十一)尿卟胆原定性试验 367

(十二)尿粪卟啉定性试验 367

(十六)尿黑色素原定性 368

(十五)尿液三杯试验 368

(十三)尿苯丙酮酸定性 368

(十四)尿液肌红蛋白定性 368

四、尿沉渣镜检 369

(一)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369

(二)染色尿沉渣镜检 369

(三)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369

(四)尿沉渣定量检查 369

六、尿液自动仪器化学分析简介 370

一、粪便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370

第三节 粪便检验 370

(一)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370

(二)尿HCG酶联免疫(早早孕)测定简介 370

五、尿液妊娠试验 370

(五)磺胺结晶检查 370

二、粪便一般检验内容 371

(一)眼观检查 371

(二)镜观检查 371

一、脑脊液检验 373

第四节 各种体液及排泄物检验 373

(一)标本收集 373

(二)粪胆素检验(氯化高汞煮沸法) 373

(一)隐血试验 373

三、化学检查 373

(二)眼观检查 374

(三)化学检查 374

(四)细胞计数 374

(五)细菌检查 375

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375

(一)标本采集及处理 375

(二)理学检查 375

(三)化学检查 375

(四)细胞学检查 375

(五)细菌涂片检查 375

(一)标本收集 376

(二)眼观检查 376

四、胃液检验 376

(三)游离盐酸滴定 376

(四)总酸度滴定 376

(二)眼观检查 376

(四)细菌涂片检查 376

(三)镜观检查 376

(一)标本收集 376

三、十二指肠引流及胆汁检验 376

(五)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 377

(六)乳酸试验 377

(七)隐血检验 377

(八)镜观检查 377

五、精液检验 377

(一)标本收集 377

(二)眼观检查 377

(三)显微镜检查 377

(四)细菌涂片检查 378

(三)镜观检查 378

(一)标本收集 378

七、痰液检验 378

(二)眼观检查 378

(一)标本收集 378

六、前列腺液检验 378

(四)酸碱度 378

一、血小板粘附试验(旋转法) 379

第一节 血小板功能有关试验 379

第二十章 血液及骨髓检验规程 379

(三)阴道霉菌直接涂片检查 379

(二)阴道毛滴虫检查 379

(一)清洁度 379

八、阴道分泌物检验 379

(五)细菌涂片检查 379

(四)嗜酸粒细胞检查 379

(三)镜观检查 379

(二)眼观检查 379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比浊法) 380

三、血块收(凝)缩时间测定 380

(一)常规法 380

五、血小板表面相关IgG、IgM、IgA、C3测定(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试验) 381

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PF3aT) 381

(二)定量法 381

六、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 382

第二节 血液凝血机制试验 384

一、内源凝血系统试验 384

(一)血浆复钙时间(RT) 384

(二)凝血酶原消耗(PCT)及纠正试验 384

(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测定 385

(四)简易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385

(五)Bigg s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 386

(六)因子Ⅷ、Ⅸ、Ⅺ、Ⅻ活性(Ⅷ:C、Ⅸ:C、Ⅺ:C、Ⅻ:C)测定(一期法) 387

(七)因子Ⅷ相关抗原测定(ⅧR:Ag或VWF:Ag)(火箭电泳法) 388

(八)ⅧR:Ag双向交叉免疫电泳 389

(九)因子Ⅴ、Ⅶ和Ⅹ凝血活性测定(V:C、Ⅶ:C和Ⅹ:C) 389

(十)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390

二、外源凝血系统试验 390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纠正试验 390

(二)蝰蛇毒时间测定(RVVT) 391

(三)蝰蛇毒磷脂时间(RVVCT)和蝰蛇毒复钙时间(RVVRT)测定 391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391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加钙法) 391

二、纤溶酶原测定 392

三、凝血酶时间测定(TT)及其纠正试验 393

(一)凝血酶时间测定 393

(二)凝血酶纠正试验(甲苯胺蓝法) 393

四、血浆副凝固试验 393

(一)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393

(二)乙醇胶试验(EGT) 394

第四节 血液抗凝系统试验 394

一、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 394

(一)AT-Ⅲ蛋白含量(AT-Ⅲ:Ag)测定(火箭电泳法) 394

(二)AT-Ⅲ功能活性(AT-Ⅲ:C)测定(凝血酶凝胶空斑法) 394

第五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 395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395

二、红细胞温育后渗透脆性试验 395

三、自身溶血试验 396

四、热溶血试验 397

八、血红蛋白H(HbH)包涵体检查 398

七、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氏小体)检查 398

五、糖水溶血试验(定性法) 398

六、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简易法) 398

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399

十、红细胞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稳定性试验 399

(一)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比色测定 399

(二)谷胱甘肽稳定试验 399

十一、抗碱血红蛋白(HbF)测定 400

十二、HbF酸洗脱试验 401

十三、还原型血红蛋白溶解度测定 401

十五、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402

十四、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402

十六、血红蛋白C(HbC)试验 403

十七、不稳定血红蛋白的过筛试验 404

(一)异丙醇试验 404

(二)热不稳定试验 404

十八、丙酮酸激酶(PK)活力测定 404

十九、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405

(一)比色测定法 405

(二)醋酸纤维膜电泳法 405

二十一、冷溶血试验 406

二十、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406

二十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407

第六节 骨髓细胞学检验 407

一、骨髓象检查 407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 407

(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408

(三)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408

(四)骨髓象分析与报告 408

(一)红细胞系统 409

二、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409

(二)粒细胞系统 410

(三)淋巴细胞系统 410

(四)单核细胞系统 411

(五)巨核细胞系统 411

(六)浆细胞系统 411

(二)四甲基联苯胺法 412

一、过氧化酶染色 412

(一)联苯胺法 412

第七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412

(八)其他细胞 412

(七)网状内皮细胞系统 412

二、苏丹黑B染色(SB) 413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或ALP) 413

(一)改良Gomori氏钙-钴法 413

(二)偶氮偶联法 414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法(Gomori氏硫化铅法) 414

五、高碘酸--雪夫氏反应(糖原染色) 414

七、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ANAE) 415

六、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AE) 415

八、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CE) 416

九、铁染色 416

十、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Feulgen氏反应) 417

十一、核糖核酸(RNA)染色(甲绿--派洛宁染色法) 417

十二、热盐水试验 417

第八节 染色体检查 417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417

二、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417

三、胸腹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418

(一)G式(Giemsa)分带技术 419

(二)C式(Centromeres)分带技术 419

四、常规染色体标本核型分析 419

五、染色体分带技术 419

六、G带染色体的识别 420

第九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420

一、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测定 420

二、中风预报简介 420

一、血块法 421

二、改良血块法 421

第十节 红斑性狼疮细胞检查 421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化检验规程 422

第一节 一般规程 422

一、标本送检常规 422

二、标本处理常规 422

三、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422

第二节 蛋白质测定 425

一、血清总蛋白测定(双缩脲法) 425

二、血清白蛋白测定(溴甲酚绿BCG法) 425

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426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428

(一)纤维蛋白凝块双缩脲比色法 429

(二)血浆纤维蛋白原热沉淀比浊法 429

五、血清粘蛋白测定 430

六、脑脊液蛋白测定 430

(一)浊度法 430

(二)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430

七、尿液蛋白质定量 430

九、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431

八、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431

第三节 糖类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432

一、血液葡萄糖测定 432

(一)葡萄糖氧化酶(GOD)法 432

(二)邻甲苯胺(O--TB)法 432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 433

三、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433

四、尿糖定量 434

五、全血乳酸测定(酶法) 434

(一)火焰光度法 435

一、血清钾、钠测定 435

六、全血丙酮酸测定(分光光度法) 435

第四节 无机盐测定 435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 436

(三)血清钾四苯硼钠比浊法 436

二、尿液钾、钠测定 437

三、血清(血浆)氯测定 438

(一)硝酸汞滴定法 438

(二)电量分析法 438

四、脑脊液氯测定 439

五、尿液氯测定 439

六、血清钙测定 439

(一)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滴定法 439

(二)邻甲酚酞铬合酮(OCPC)直接比色法 439

七、尿液钙测定 440

八、血清无机磷测定 440

(一)硫酸亚铁磷钼蓝比色法 440

(一)钛黄比色法 441

十、血清镁测定 441

(二)孔雀绿直接显色法 441

九、尿液磷测定 441

(二)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MTB法) 442

十一、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菲咯嗪比色法 442

十二、血清铜测定(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显色法) 443

十三、血清锌测定 444

十四、血清(血浆)碳酸氢根测定(滴定法) 444

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 445

(一)比色法 445

第五节 血清酶测定 445

十五、血清丙二醛测定 445

(二)速率法 446

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测定 447

(一)比色法测定 447

(二)速率法测定 447

三、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448

(一)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448

四、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测定(磷酸麝香草酚酞法) 449

(二)速率法测定 449

五、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450

(一)比色法测定 450

(二)速率法测定 451

六、乳酸脱氢酶同功酶测定(琼脂糖电泳法) 452

七、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 453

(一)重氮试剂比色法 453

(二)速率法测定 454

八、血清及尿液淀粉酶测定(碘--淀粉比色法) 454

九、血清胆碱酯酶(CHE)测定(碱性羟胺法) 455

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测定(分光光度法) 456

十一、血清脂肪酶测定 457

(一)滴定法 457

(二)比浊法 457

十二、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458

十三、血清5′-核苷酸酶(5′-NT)测定 459

十四、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 460

十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速率法测定 461

(二)速率法(酶偶联法)测定 461

(一)肌酸显色法 461

十六、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速率法测定 462

十七、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测定 462

(一)二甲氨基苯甲醛呈色法 462

(二)速率法测定 463

十八、铜蓝蛋白氧化酶(CP)测定 463

一、血清黄疸指数测定(目视比色法) 464

二、血清总胆红质和结合胆红质测定(咖啡因J-G法) 464

第六节 肝功能试验 464

三、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466

四、血清硫酸锌浊度试验 466

五、吲哚菁绿(ICG)试验 467

(一)血浆消失率(KICO)试验 467

(二)15分钟滞留率(R151CG)试验 468

六、血氨测定 468

(一)扩散法 468

(一)二乙酰-肟显色法 469

一、血清及尿液尿素氮(BUN)测定 469

第七节 肾功能试验 469

(二)直接显色法 469

(二)脲酶--波氏比色法 470

(三)酶偶联法测定(动力学两点法) 470

二、血清及尿液肌酐测定 471

(一)苦味酸比色法 471

(二)苦味酸动力学两点法 471

三、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472

(二)酶偶联法 473

(一)磷钨酸法 473

四、血清及尿液尿酸测定 473

第八节 血脂测定 474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474

(一)异丙醇提取,高铁冰醋酸--硫酸显色法(改良LRC法) 474

(二)酶法测定 474

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磷钨酸-镁沉淀法) 475

三、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测定(PEG法) 475

(一)异丙醇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 476

五、血清血浆甘油三酯测定 476

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硫酸葡聚糖--镁法) 476

(二)分溶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 477

(三)酶法测定 478

六、血清脂蛋白电泳(琼脂糖凝胶法) 478

七、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及B(Apo--B)的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479

第九节 激素测定 479

一、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479

二、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480

四、尿香草基杏仁酸(VMA)测定 482

三、尿17--生酮类固醇测定(硼氢钠还原过碘酸氧化法) 482

五、尿儿茶酚胺荧光法测定 483

六、尿液雌三醇测定 484

第二十二章 医学微生物检验规程 485

第一节 微生物检验一般规程 485

一、细菌培养标本采取及送检要求 485

二、细菌室工作基本要求及工作守则 485

(二)物理法 486

(一)化学法 486

二、接种、分离及纯化法 486

第二节 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 486

一、消毒灭菌法 486

(五)液体接种法 487

(三)厌氧培养法 487

(一)一般培养法 487

三、细菌培养法 487

(二)CO2培养法 487

(四)穿刺接种法 487

(三)斜面接种法 487

(二)倾注平板法 487

(一)平板法 487

四、染色液及染色法 488

(一)稀释石炭酸复红染色法 488

(二)吕氏美蓝染色法 488

(三)革兰氏染色法 488

(四)抗酸染色 489

(五)潘本汉氏染色法 489

(六)金胺--O罗丹明荧光染色法 489

五、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490

(十)墨汁副染色法 490

(一)基础及营养培养基 490

(七)鞭毛染色法(改良Ryu法) 490

(九)夹膜染色法(黑斯氏法) 490

(八)极体染色法 490

(二)血液增菌培养基 491

(三)运送及增菌培养基 492

(四)选择性培养基 493

(五)需氧球菌培养基 496

(六)生化试验用培养基 497

(七)厌氧菌培养基 497

(八)其他培养基 499

(九)药敏试验培养基 501

六、细菌生化反应试验 501

(一)呼吸酶类试验 501

(二)糖代射试验 502

(三)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试验 502

第三节 细菌检验质量控制 503

(六)其他 503

(五)合成或毒性酶类试验 503

(四)有机酸盐利用试验 503

一、室内质量控制 504

二、室间质量控制 505

第四节 临床细菌标本的处理 506

一、临床细菌标本的分离原则 506

二、血液标本处理 506

三、脑脊液标本处理 508

四、尿液标本处理 509

五、呼吸道标本处理 511

六、粪便标本处理 513

七、胆汁标本处理 516

八、耳、鼻、喉拭子标本的处理 517

九、脓汁标本(病灶分泌物处理) 518

十、穿刺液标本处理 519

第五节 常见细菌的常规鉴定 519

一、葡萄球菌常规鉴定 519

二、链球菌常规鉴定 521

三、卡他布兰汉氏菌常规鉴定 525

四、嗜血杆菌常规鉴定 526

五、军团杆菌常规鉴定 527

六、白喉杆菌常规鉴定 529

七、奴卡氏菌常规鉴定 529

八、李斯德氏菌属鉴定 530

九、肠杆菌科细菌常规鉴定 531

十、弧菌科细菌常规鉴定 537

十一、气单胞菌属α常规鉴定 539

十二、邻单胞菌常规鉴定 540

十三、弯曲菌常规鉴定 540

十四、非发酵菌初步鉴定 542

十五、分枝杆菌属常规鉴定 549

十六、炭疽杆菌常规鉴定 551

十七、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鉴定 552

十八、革兰氏阴性厌氧无芽孢杆菌的鉴定 553

十九、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鉴定 556

二十、布鲁氏菌属常规鉴定 557

二十一、细菌L型 559

二十二、支原体 559

二十四、钩端累旋体鉴定 560

二十三、衣原体 560

二十五、念珠菌常规鉴定 561

二十六、新型隐球菌常规鉴定 563

第六节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563

一、扩散法(Kirby--Bauer法) 563

二、稀释法 566

第七节 显微镜构造、性能、使用及保养 568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568

二、暗视野显微镜 570

四、相差显微镜 571

三、荧光显微镜 571

五、电子显微镜 572

六、电子显微镜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573

第二十三章 免疫血清学检验规程 574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测定 574

一、IgG、IgA、IgM单向(环状)免疫扩散(SRID)测定 574

二、IgG、IgA、IgM免疫比浊(透射比浊法)测定 575

(一)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SRID法) 576

(二)ELISA法 576

三、IgD含量测定 576

四、IgE含量测定(ELISA法) 577

五、M蛋白检测与鉴定 577

(一)多发性骨髓瘤与巨球蛋白血症时的M蛋白检测及鉴定方法 577

六、血球压积管法 578

(一)血球压积管法 578

(二)分光光度计法 578

(四)半分子病时M蛋白检测及鉴定方法 578

(三)7SIgM病时M蛋白检测鉴定方法 578

(二)重链病时M蛋白检测及鉴定 578

第二节 补体测定 579

一、补体传统途径溶血活性(CH50)测定 579

(一)试管法(改良Mayer法) 579

(二)微量快速法 579

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AP--CH50)测定 580

三、C1q含量测定 581

四、C3含量测定 581

五、C4含量测定 581

八、C3肾炎因子(C3Nef)测定(交叉免疫电泳测定) 582

七、C3裂解产物(C3SP)测定 582

六、B因子含量测定 582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583

一、总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Et--RFC) 583

二、活性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Ea--RFC) 584

三、稳定性E花结试验(Es--RFC) 584

四、EAC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检测B淋巴细胞) 584

五、鼠玫瑰花结形成试验(M--RFC) 585

六、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585

九、外周血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LPCA) 586

七、荧光标记SPA菌体检测B淋巴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IgG(SmIgG+) 586

八、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586

十、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587

十一、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测定(琼脂糖凝胶玻片法) 587

十二、白细胞吞噬与杀菌功能试验 588

(一)白色念珠菌法 588

(二)溶细胞法 588

十三、T淋巴细胞亚型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 588

一、微量细胞素(抗淋巴细胞抗体)试验 589

第四节 器官移植免疫学检验 589

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590

第五节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 590

一、CIC激光比浊测定 590

二、CIC--PEG沉淀紫外分光测定 591

三、CIC微量抗补体法测定 591

四、SPA夹心ELISA试验 592

五、含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IC)测定 592

(一)ELISA法 592

第六节 自身抗体检测 593

一、抗核抗体测定(免疫荧光检查法) 593

(二)胃酶消化法 593

六、甲状腺球蛋白免疫复合物(TG--IC)测定 593

二、抗双股DNA(dsDNA)抗体检测 594

(一)间接血凝法 594

(二)荧光抗体染色法 594

(三)间接酶标记抗体染色法 595

三、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测定(对流免疫电泳法) 595

五、抗甲状腺微粒体(TM)抗体测定 596

(二)ELISA法 596

(一)间接血凝法 596

四、抗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测定 596

(一)间接血凝法 596

(二)ELISA法 597

六、血清、精浆中抗精子抗体测定 597

(一)试管玻片凝集试验 597

(二)间接荧光抗体法 597

(三)ELISA法 597

七、抗胃壁细胞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法 597

十二、抗肾病抗体荧光检查法 598

一、甲胎蛋白(AFP)测定 598

第七节 肿瘤免疫学检查 598

十三、类风湿因子(RF)胶凝集试验 598

八、抗线粒体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法 598

十一、抗骨骼肌荧光抗体检查法 598

十、抗心肌抗体荧光检查法 598

九、抗平滑肌抗体荧光检查法 598

二、癌胚抗原(CEA)测定(ELISA法) 599

(一)ELISA法 599

(二)反向间接血凝法 599

三、EB病毒抗体测定 600

第八节 传染病免疫学检验 600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IgM抗体检测(ELISA法) 600

二、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记检测 601

(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ELISA法) 601

(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ELISA法) 601

(三)HBeAg及抗HBs的检测(ELISA法) 601

(四)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测定(硝酸纤维素膜-ELISA法) 602

(五)抗HBc--IgG的检测(ELISA法) 603

(六)抗HBc--IgM的检测(ELISA法) 603

(七)HBC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HBV--PHSAR)的检测 603

三、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检测 604

(一)免疫荧光法 604

(二)ELISA法 604

四、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检测(ELISA法) 604

六、AIDS病毒抗体检测 605

五、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605

七、伤寒、副伤寒血清学检验 606

(一)试管法 606

(二)微量凝集法 606

(三)ELISA法测尿中伤寒可溶性抗原 607

八、外一斐氏血清凝集试验 607

九、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 607

(一)玻片凝集试验 607

(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可溶性抗原 608

(一)不加热血清反应素(USR)玻片法 608

十一、梅毒血清学诊断 608

十、脑膜炎球菌感染血清学检查 608

(一)SPA--协同凝集试验 608

(二)试管凝集试验 608

(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卡片试验法 609

第九节 寄生虫病免疫学检验 609

一、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 609

(一)环卵沉淀试验 609

二、疟原虫抗体检测(免疫荧光法) 610

(二)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法 610

(三)酶联SPA染色法 610

三、肺吸虫抗体检测(ELISA法) 611

四、抗丝虫抗体检测(间接荧光法) 611

二十五、血生长激素测定 611

第十节 真菌免疫学检验 612

(一)免疫双扩散法 612

一、白色念珠菌免疫学检查 612

(二)ELISA法 612

(一)间接血凝试验 612

六、囊尾蚴免疫学检查 612

五、姜片虫血清抗体检测(ELISA法) 612

(二)胶乳凝集法 613

二、新型隐球菌免疫学检查 613

(一)胶乳凝集试验测定隐球菌抗原 613

(二)试管凝集法测定隐球菌抗体 613

三、曲菌病免疫学检查 613

二、嗜异性凝集试验 614

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 614

第十一节 其他免疫学检验 614

一、寒冷凝集试验(原发性非典型肺炎血清学试验) 614

四、C反应性蛋白(CRP)试验 615

五、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 615

六、转铁蛋白(TF)测定 616

(一)单向免疫扩散法 616

(二)免疫散射比浊法 616

七、铜蓝蛋白(CP)测定(火箭电泳法) 617

八、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胶乳凝集试验 617

(一)微量凝集试验 618

十、纤维结合蛋白(Fn)测定 618

十一、军团杆菌病血清学检查 618

九、溶菌酶测定(SRID法) 618

(二)间接血凝试验 619

第二十四章 核医学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619

第一节 核医学显像技术 619

一、脑静态显像术 619

二、核素脑血管造影术 620

三、脑脊髓腔显像术 621

四、甲状腺显像术 622

五、肝静态显像术 623

六、肝血池显像术 625

七、肝胆显像术 626

八、肾静态显像术 627

九、肾动态显像术 628

十、骨静态显像术 629

十一、唾液腺显像术 630

十二、肿瘤显像术 631

十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术 632

十四、核素心脏动态功能显像术 633

十五、核素心血管γ-闪烁照像术 634

十六、核素心肌“热区”显像术 635

第二节 肾图 635

第三节 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 636

第四节 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SPECT)肺扫描 638

第五节 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SPECT)肝扫描 640

三、血清甲状腺素(T4)放射免疫测定 641

二、放免实验室的要求及工作守则 641

第六节 放射免疫诊断技术 641

一、标本的要求 641

四、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放射免疫测定 642

五、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放射免疫测定 643

六、血清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反T3)放射免疫测定 644

七、血浆皮质醇放射免疫测定 644

八、人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PAP)酶放射免疫测定 645

九、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 645

十、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测定 647

十一、血清C肽放射免疫测定 648

十二、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 649

十四、前列腺素测定 650

十三、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放射免疫测定 650

十五、血清胃泌素测定 652

十六、儿茶酚胺类激素放射免疫测定 653

十七、血浆醛固酮放射免疫(3H)测定 654

十八、血管紧张素AI放射免疫测定 655

十九、血浆胰高血糖素测定 657

二十、心钠素放射免疫测定 658

二十一、血栓素B2放射免疫测定 659

二十三、尿雌三醇测定 660

二十二、巴比妥测定 660

二十四、血浆孕酮测定 661

二十六、6--酮--前列腺素Fla测定 662

二十七、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放射免疫测定 663

二十八、肌红蛋白测定 664

二十九、地高辛测定 664

三十一、TH糖蛋白测定 665

三十、心钠素测定 665

三十二、白蛋白测定 666

三十三、β--2-微球蛋白测定 666

三十四、免疫球蛋白G(IgG)测定 667

三十五、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 668

三十六、醛固酮测定 668

三十七、睾丸酮测定 669

三十八、血清甲胎蛋白测定 670

三十九、癌胚抗原测定 670

四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 671

四十一、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测定 672

四十二、乙型肝炎e抗原测定 673

四十三、环--磷酸腺苷(cAMP)测定 674

第二十五章 病理技术操作规程 675

第一节 取材技术 675

一、标本大块组织取材法 675

二、小块组织及活细胞取材 687

第二节 固定技术 691

一、大体标本固定 691

二、组织固定 692

第三节 脱水与透明技术 697

一、脱水 697

二、透明 697

第四节 浸蜡与包埋技术 698

一、浸蜡 698

三、包埋 699

二、自动组织处理机的操作法 699

第五节 脱钙技术 701

第六节 切片和磨刀技术 702

一、切片 702

二、磨刀法 705

第七节 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技术 705

一、常规染色 705

(一)组织学标本染色 705

(二)细胞学标本染色 707

二、结缔组织及肌肉组织特殊染色 708

(一)结缔组织特殊染色 708

(二)肌肉组织特殊染色 713

三、核酸特殊染色 715

(一)FeuLgen显示DNA法 715

(二)Methyl green--Pysonin法显示RNA和DNA 715

(三)铁氰化铁示SH基法 716

(一)二硝基氟苯(DNFB)法Danielli) 716

(二)米伦反应示酪氨酸法 716

(三)桔花青铬钒染两种核酸法 716

四、蛋白质特殊染色 716

(四)坂口反应示精氨酸(改良Liebmen)法 717

(五)肝素--爱尔蓝(HAB)染色法 717

五、脂质特殊染色 717

(一)乙醇苏丹法 717

(二)油红O染色法 717

(一)Schiff--过碘酸(PAS染色法 718

(二)三戊铁甲基羧基酰肼显示糖原法 718

(四)染磷脂的Baker酸性苏木红法 718

六、碳水化合物和淀粉样物特殊染色 718

(三)尼罗兰(Nile blue)显示脂类法 718

(三)爱尔蓝示酸性粘液物质(CEC)法 719

(四)爱尔蓝--PAS法(AB/PAS) 719

(五)显示硫酸化粘多糖的高铁二胺法 719

(六)过碘酸--硼氢化物/氢氧化钾/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B/KOH/PAS)法 719

(九)淀粉样物染色 720

(八)高铁双氨--爱尔蓝(HID--AB)法 720

(七)Mayer粘液染色法 720

七、色素和无机物特殊染色 721

(一)血红蛋白联苯胺染色法 721

(二)血红蛋白白专利蓝染色法 721

(三)含铁血黄素的Perls法 721

(四)显示三价铁和二价铁的Tirmann和Sehmeltzer法 721

(五)证明胆红素的Hall法 721

(八)Fantana黑色素染色法 722

(九)显示多巴氧化酶(酪氨酸酶)法 722

(七)黑色素亚铁染色法 722

(六)证明胆色素的碘染色法 722

(十)脂褐素的显示法 723

(十一)钙盐的证明(冯库萨)法 723

八、垂体染色 723

(一)垂体前叶细胞Sliolder氏染色法 723

(二)垂体前叶细胞PAS--桔黄G染色法 723

十、肾小球旁细胞颗粒(肾素)染色 724

(三)硝酸银浸染法(Ogata--Ogata) 724

(一)结晶紫染色(Harada) 724

(二)乙基紫染色法 724

(二)嗜铬细胞Wiesel染色法 724

(一)改良Giemsa法 724

九、肾上腺染色 724

十一、胰岛染色 725

(一)显示胰岛细胞的改良醛复红染色法 725

(二)Grimelius胰岛A细胞,嗜银细胞染色法 725

十二、产肽细胞(APUD)素染色 725

(一)嗜银反应 725

(二)亲银反应 726

十三、神经组织全貌染色(Luxol固蓝--焦油紫染色法) 727

十四、神经细胞染色 727

(一)银浸染法(Golgl) 727

(二)银浸染法(Cox) 727

十五、尼氏小体染色 727

(一)硫堇染色法 727

(二)甲苯胺蓝法 727

(二)Weil染色法 728

(一)Loyez氏苏木素染色法 728

十七、髓鞘染色 728

十六、神经原纤维及神经纤维染色 728

(二)硝酸银法(Holmes) 728

(三)Luxol固蓝染色法 729

十八、神经胶质染色 729

(一)金升华物浸染法 729

(二)Mallory磷钨酸苏木紫法 729

(三)Cajal星形细胞染色法 729

(三)显示酸性磷酸酶磷酸铅法 730

(五)钙钴显示Ca2+--ATP酶活性法 730

(四)显示5′-核苷酸酶的铅法 730

(一)显示碱性磷酸酶的钙钴法 730

(二)显示碱性磷酸酶的重氮盐同时偶联法 730

十九、磷酸酶 730

(六)铅显示Mg3+--ATP酶法 731

(七)显示白肌、红肌线粒体和肌质网ATP酶 731

(八)显示Na+/K+激活的ATp酶 731

(二)显示非特异性酯酶的六偶氮副品红α--醋酸萘酯法 732

二十、酯酶特殊染色 732

(一)显示非特异性酯酶的醋酸萘酚为底物同时偶联法 732

(九)显示硫胺素焦磷酸酶 732

(十)腺苷酸环化酶 732

(三)胆碱脂酶亚铁氰化铜法 733

二十一、氨肽酶、β葡萄糖苷酸酶、磷酸化酶特殊染色 733

(一)氨肽酶的亮氨酰--2--萘酰胺法 733

(二)β葡萄糖苷酸酶的后偶联法 733

(三)磷酸化酶显示法 733

二十二、氧化酶与脱氢酶特殊染色 734

(一)细胞色素氧化酶显示法 734

(二)多巴氧化酶显示法 734

(三)过氧化酶反应法 734

(四)琥珀酸脱氢酶显示法 734

(五)乳酸脱氢酶显示法 734

二十四、微生物染色 735

(二)石炭酸品红快速染色法(Ziehl--Neelsen) 735

(一)革兰氏细菌染色法 735

(三)Ziehl--Neelsen二氏改良法 735

(二)不脱钙骨磨片--偏光显微镜法 735

(一)脱钙骨染色--茜素红S法 735

二十三、骨组织特殊染色 735

(四)真菌Gridley法 736

(五)螺旋体Giemsa染色法 736

(六)螺旋体组织块染色法(Leva diti) 736

二十五、其他染色 736

(一)六次甲基四胺银染色法 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