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一、人口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
二、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6
三、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7
四、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9
第二节 人口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意义 10
一、人口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0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16
第三节 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 19
一、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 19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2
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24
四、方法论上的挑战 25
附录:中国的人口普查 28
第二章 人口学和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32
第一节 国外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 32
一、国外人口思想史 32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37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42
第二节 中国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 44
一、中国人口思想史 44
二、近代人口思想 47
三、现代人口思想 49
第三节 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51
一、早期人口社会学思想 51
二、人口社会学的形成 54
三、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发展 58
一、生育力和生育率 63
第一节 生育制度和生育测量 63
第三章 生育制度 63
第二编 人口过程 63
二、生育测量 64
三、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66
第二节 生育模式 68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68
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71
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以中国为例 72
第三节 生育制度分析 77
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分析 77
二、生育规范 79
三、生育的物质设备 81
四、生育意愿 83
五、影响生育率的经济因素 85
六、影响生育率的政治力量 90
七、社会变迁 92
第四章 死亡制度 94
第一节 死亡制度和死亡率的测量 94
一、死亡制度 94
二、死亡统计 95
三、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 99
第二节 死亡模式 101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102
二、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103
三、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 104
第三节 死亡率差异分析 106
一、年龄格局 106
二、性别格局 109
三、阶层分化 111
四、地区差异 117
一、死因分类 118
第四节 死因分析 118
二、死因分布 120
三、实际死因 124
第五节 社会变迁和未来发展 126
一、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 126
二、未来社会的挑战 130
第五章 人口迁移 133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133
一、人口迁移的定义 133
二、人口迁移的测量 133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 135
第二节 人口迁移分析 136
一、迁移者分析 136
二、移民文化 138
三、迁移动因的推拉理论 142
四、人口迁移规律 144
五、人口迁移过程理论 145
六、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 147
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 149
一、早期生存型人口迁移 149
二、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型的人口迁移 150
三、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结构性特征 153
四、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理论 157
第四节 国内人口迁移--以中国为例 160
一、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61
二、当代中国人口迁移 163
第六章 人口转变 170
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和人口转变 170
一、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增长 170
二、人口再生产模式 173
三、人口转变 176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 179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179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181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 183
第三节 人口转变的动力和过程 186
一、人口增减的分析框架 186
二、死亡率转变理论 187
三、生育率转变理论 193
四、迁移转变理论 199
五、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 200
六、人口转变理论评价 204
第三编 人口结构 207
第七章 人口年龄结构 207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 207
一、年龄测量 207
二、年龄分组 208
三、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层次 210
一、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212
第二节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212
二、年龄分层和同期群 217
三、生命历程 221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 225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225
二、人口老龄化的状况 226
三、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229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33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236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 236
一、人口的性别结构 236
二、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 237
三、人口性别结构的分析框架 237
第二节 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239
一、人口金字塔--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 239
二、世界和中国人口性别比状况 240
三、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244
第三节 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248
一、性别分层 248
二、性别社会差异的表现形态 250
三、社会性别差异的理论 255
第九章 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 266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 266
一、社会分层 266
二、社会分层的测量 267
三、人口和社会分层 269
第二节 人口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 273
一、人口职业结构的分类 273
二、人口的职业流动 276
三、影响职业结构的因素 278
四、收入结构和收入不平等 279
第三节 贫困人口 283
一、贫困人口的概念 283
二、贫困人口的种类 284
三、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 285
四、引发贫困的原因 289
五、反贫困斗争 293
第十章 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 297
第一节 人口的婚姻结构 297
一、婚姻和婚姻制度 297
二、婚姻的测量 299
三、人口的婚姻结构状况 299
四、婚姻挤压 303
五、婚姻策略和未来发展 305
第二节 人口的家庭结构 307
一、家庭和家庭制度 307
二、人口的家庭结构 308
三、家庭生命周期 311
四、家庭的发展变化 313
第十一章 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316
第一节 人口分布 316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 316
二、人口分布的测量 317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19
第二节 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 321
一、世界人口分布 321
二、中国人口分布 325
第三节 人口的城市化 326
一、城市和城市化 326
二、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 327
三、全球的城市化状况 329
四、中国的城市化状况 331
五、城市化理论 335
第四编 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 347
第十二章 人口和社会变迁 347
第一节 社会变迁和人口增长 347
一、社会变迁 347
二、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互动 349
第二节 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之关系的理论 351
一、发明拉力假说 351
二、人口推力假说 352
三、冲突理论 354
四、制度理论 356
五、文化变迁的理论 359
六、结构理论 360
第三节 未来人口与发展战略 362
一、未来人口的增长 362
二、未来发展的悲观主义理论 364
三、未来发展的乐观主义理念 367
四、适度人口理论 369
第十三章 中国人口与中国社会 372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372
一、历史上的人口 372
二、历代人口的兴衰 374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变化规律 378
一、农业社会人口变化的内在规律 379
二、人地矛盾和王朝交替 381
三、人口压力和封建土地制度间的互动关系 382
四、地区间不平衡的人口增长 384
五、多民族人口和文化的融合 385
第三节 清朝人口的增长 386
一、人口的迅猛增长 386
二、对清朝人口增长的解释 388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391
第十四章 生态系统:人口和可持续发展 391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人口 391
二、生态系统和人口的关系 393
三、环境意识和新生态范式 396
四、改变环境意识的动力 398
第二节 人类的环境状况 400
一、地球资源状况 400
二、人类生存和地球资源 402
三、中国的资源和人口 405
四、风险环境和风险社会 408
第三节 人口和可持续发展 413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413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 415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18
第一节 人口政策 420
一、人口政策的基本概念 420
第十五章 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 420
二、人口政策的种类 422
三、人口政策的制定 425
四、人口政策的运作机制 426
第二节 家庭计划和生殖健康 428
一、家庭计划 428
二、计划生育 430
三、生殖健康 430
第三节 中国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 434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434
二、计划生育的特点 438
三、计划生育的成果 440
四、生殖健康研究 442
第四节 人口政策和人权问题 444
一、人口政策和人权的关系 444
二、发展中国家应当走自己的路 447
第十六章 人口质量、教育和人力资本 452
第一节 人口质量 452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 452
二、人口质量的测量 454
三、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459
第二节 遗传和优生 460
一、优生和优生学 460
二、优生学的历史演进和评价 462
三、中国的优生计划 464
四、社会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的挑战 465
第三节 教育和人力资本理论 467
一、教育 467
二、中国的教育状况 469
三、教育和人力资本 471
参考书目 476
后记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