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卓群编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2410674
  • 页数:109 页
图书介绍:

城镇建设态势 1

一、城镇建设面临的矛盾 1

1.城镇用地紧张 1

2.城镇基础设施薄弱 1

3.城镇分区重新调整已刻不容缓 1

4.城镇原有的个性在逐渐消失 1

5.对城镇文化设施没有引起足够的正视 2

6.对城镇固有景观保护不力 2

二、城镇固有模式受到很大冲击 2

1.依山傍水 2

2.骨架自然 2

3.建筑簇立 2

3.汲取地方文脉 3

2.尊重固有骨架 3

1.重视总体环境 3

5.标志显著 3

4.田园结合 3

三、城镇建设应重视的基本观点 3

4.强化基础设施 4

5.建筑灵活自如 4

四、城镇建设宏观控制 4

1.脉络通畅 4

2.经纬分明 4

1.重视城市设计 5

3.城镇要反映时代信息 5

2.城镇建设立体化 5

3.节点突出 5

五、城镇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5

5.绿化渗透 5

4.环境保护 5

4.房地产开发为改善城镇环境作出贡献 7

5.体现城镇风貌的特色 7

一、环境意识面临着新的挑战 8

建筑环境 8

二、建筑环境宏观、中观、近观的要求 9

三、建筑环境的秩序、规律、韵调 10

1.秩序的整顿 10

2.规律的探索 10

3.韵调的深化 12

四、建筑环境的形势、围合、因借、变化 12

1.形势 12

2.围合 13

3.因借 13

4.变化 13

五、建筑环境构成方法 13

1.体系构成 14

2.自然因借 14

3.领域限定 15

5.阴阳互补 16

4.礼仪秩序 16

6.意境深化 17

六、中国建筑环境观 17

七、建筑视觉环境的限定 20

建筑创作层次性 22

一、建筑创作反映的基本内容 22

1.形象 23

2.精神 23

二、建筑创作的五个层次 23

3.意境 24

4.哲理 24

5.立意 25

三、不同建筑创作反映的不同层面 26

1.效用性建筑 26

2.地方建筑 27

3.纪念建筑 27

4.精神建筑 27

8.综合体建筑 28

7.复合建筑 28

5.象征性建筑 28

6.景观建筑 28

四、建筑创作的基本特性 29

1.环境性 29

2.功能性 29

3.整体性 29

4.空间性 29

5.文化性 29

6.精神性 29

7.标志性 30

8.政策性 30

建筑创作文化内涵 31

一、建筑发展与文化意识 31

二、隐形“六缘”对建筑创作的启示 32

1.地缘 32

2.血缘 32

5.业缘 33

4.史缘 33

3.人缘 33

6.学缘 34

三、建筑创作的文化涵构 34

1.历史的延续性 34

2.时代的延展性 35

3.文化的关联性 35

4.民族的习惯性 36

5.地域的环境性 36

四、建筑文化与文学的关联 37

1.诗情画意 37

2.礼乐思想 38

3.阴阳关系 38

4.碑碣匾联 38

5.宗教仪式 38

6.历史变革 39

一、建筑思维 40

创作思维 40

1.直觉思维 41

2.理论思维 41

3.系统思维 41

二、思维方法 41

4.逻辑思维 42

5.形象思维 42

6.灵感思维 43

三、创造性思维 43

1.创造性思维过程 43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44

3.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44

4.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45

5.强化创造性思维 45

四、创作思维与社会实践 46

3.代替型 47

4.多解型 47

2.探索型 47

1.经验型 47

建筑创作深层哲理 48

一、中国系统思维——《周易》的启示 48

1.天人合一,变化趣时 48

2.阴阳和谐,对立统一 49

3.形象模式,应比承乘 49

4.数字代码,时空判断 50

5.整体思维,模糊观念 50

6.始终消长,量变质变 50

二、中国建筑阴阳思维 51

1.建筑的自然性 51

2.建筑的秩序性 52

3.建筑的动态性 52

5.建筑的兼容性 53

4.建筑的开放性 53

1.境态的藏风聚气 54

三、建筑的潜在意识 54

2.形态的礼乐秩序 55

3.势态的形势并重 55

4.动态的静动互释 55

5.心态的厌胜辟邪 56

建筑机能组织 57

一、决定建筑机能的因素 57

1.社会的进步 57

2.科学的发展 57

3.生产的革新 57

4.经济力的上升 58

5.生活的改善 58

6.审美观的转变 58

2.建筑灵活化 59

二、建筑机能的基本内容 59

1.建筑工业化 59

3.建筑多样化 60

4.建筑综合化 60

5.建筑环境化 61

6.建筑质量化 61

三、机能组织的要求 62

1.机能的分配与相互联系 62

2.动线分析 62

3.模式 62

4.机能的基本单位 63

5.机能有机 64

6.意境创造 64

四、建筑机能组织方法 65

3.格网组织 66

4.多样集中 66

1.轴线分配 66

2.单元排比 66

5.模矩控制 67

6.大厅组合 67

7.空间复合 68

8.院落分配 68

3.功能建筑学 69

5.环境建筑学 69

4.空间建筑学 69

1.实用建筑学 69

2.艺术建筑学 69

一、建筑形象的演进 69

建筑形象研究 69

6.生态建筑学 70

二、建筑形象的表现 70

三、建筑造型的基本准则 70

5.秩序与组合的有机性 71

4.哲学与文化的潜在性 71

2.统一与变化的依存性 71

3.造型与经济的制约性 71

1.形式与内容的关联性 71

6.观察与视觉的动态性 72

7.技术与组织的逻辑性 72

8.韵调与感受的心理性 72

四、建筑造型的基本规律 72

1.秩序 72

2.净化 73

3.调和 74

4.量度 76

5.律动 77

6.光色 78

7.共生 79

8.变换 80

4.节能节地建筑的发展 81

3.扩大空间的自由度 81

2.建筑设备现代化 81

五、建筑形象新的趋向 81

1.总体环境的强化 81

5.生态建筑的开发 82

6.休暇空间的关注 82

建筑创作流派 83

一、设计方法导致创作的分流 83

1.实放性设计 83

2.类仿性设计 83

3.类比性设计 83

4.符号性设计 83

5.演绎性设计 84

6.象征性设计 84

二、建筑流派主要倾向 84

3.环境派 85

4.风土派 85

1.功能派 85

2.空间派 85

5.结构派 86

6.技术派 88

7.表现派 88

8.象征派 88

1.仿古型 90

2.现代型 90

三、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派别 90

3.国际型 91

4.地方型 91

四、当代建筑思潮的变化 94

1.追求自然 95

2.动态感受 95

3.可变易性 95

4.分解扭曲 95

8.文化意识 96

7.未来意识 96

6.文脉探求 96

5.多样混合 96

建筑创作多元化 99

一、建筑发展的变动 99

1.环境意识 99

2.群化趋势 99

3.时空观念 100

4.社会需求 100

5.降低能耗 100

二、建筑创作的深化 100

1.文化限定 100

2.科技水准 101

3.社会意识 101

4.时代节律 101

6.学科交叉 102

三、建筑创作的多元 102

5.方法变革 102

1.物质与精神并重 103

2.理性与感性共存 103

3.承传与渗透兼顾 104

4.精确与模糊互补 104

5.求同与异化结合 105

6.逻辑与并置交融 105

8.分解与重构并存 106

7.有序与无序协同 106

四、建筑创作的趋同性 107

1.功能综合性 107

2.建筑复合性 107

3.空间灵活性 107

4.创作层次性 108

5.表现区别性 108

6.环境适应性 108

主要参考书目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