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王国与“日不落”帝国:一个在衰落,一个在强盛 1
中英交通 两国交往历史的追溯 1
愚昧狂妄 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 3
贪婪狡诈 向外扩张的“日不落”帝国 7
鸦片走私 英政府支持的肮脏贸易 12
二、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两次鸦片战争,两个不平等条约 16
鸦片战争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6
觊觎香港 被割让的中国领土 21
通商口岸 扩大侵略的据点 26
国中之国 被强占的租界地 31
三元里斗争 中国人民的愤怒 34
英法联军 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 38
三、磕头外交:“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46
关权旁落 英人出掌税务司 46
修建铁路 布下千丝万缕的侵略网 50
巨额借贷 增强在华的政治地位 54
“借师助剿” 太平天国被镇压 58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占津京 61
马嘉里案 侵华史上重要的一页 67
四、藏边多难:中国西部边陲受侵略 67
窥伺西藏 英军发动侵藏战争 71
藏战再起 《拉萨条约》的签订 75
西姆拉会议 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79
五、“强硬”中的软弱:半殖民地外交的继续 85
奔走革命 孙中山伦敦陷囹圄 85
武昌起义 英政府支持袁世凯 88
欧战爆发 东京填补伦敦的空缺 94
列强分赃 从巴黎和约到九国公约 97
弱国外交 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 103
海员罢工 对港英的一次打击 108
六、“打倒列强”:从广州出发的革命 108
颠覆革命 英政府支持商团军 111
反帝狂飚 从“五卅”到省港罢工 116
万县惨案 炮舰政策重演 121
北伐进军 汉浔英租界收回 123
南京惨案 炮舰再次逞凶 127
七、若即若离:伦敦在南京的地位下降 132
改订新约 主权仅部分收回 137
“国联”调查 跚跚来迟的结论 137
币制改革 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141
绥靖政策 布鲁塞尔会议与“远东慕尼黑” 145
米字旗降落 帕米尔的反英斗争 149
八、共同抗日:不协调的同盟 154
中英新约 伦敦不放弃港九主权 154
军事合作 有成功也有失败 157
协同作战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161
开罗会议 蒋介石与丘吉尔的争论 166
抗战胜利 香港受降权属谁 170
九龙事件 火烧广州英领馆 174
雄师过江 “紫石英”号逃窜出长江 178
九、不愿退出中国大陆:最早承认共和国的西方大国 178
红旗升起 唐宁街决定“承认” 183
特权取消 “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 189
军事围堵 不光彩的追随 192
十、半外交状态:代办是最高外交官 199
商谈建交 外长会谈日内瓦 199
发展贸易 “禁运”篱笆上的缺口 202
骑墙逻辑 两面性的对华政策 207
充当桥梁 斡旋中美关系 212
蹒跚前行 朝向关系正常化 216
十一、正式建交:开拓合作新领域 216
“只有一个中国” 大使赴任递国书 219
平等互利 双边合作呈新貌 224
十二、历史新篇章:中英再建丝绸路 228
互相“亮牌” 撒切尔夫人访北京 228
“一国两制” 解决香港问题辟新径 233
排除障碍 二十二轮谈判见成效 237
协议签署 香港归属已定 242
夙愿实现 女王漫步紫禁城 247
结束语 253
附录一 中英关系大事年表 256
附录二 中英两国主要条约、协议、联合声明 264
中英南京条约 264
中英北京条约(节录) 266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68
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节录) 269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 2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解决历史遗留的相互资产要求的协定 275
附录三 参考书目 278
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