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1
1.1.1 通信的概念 1
1.1.2 通信系统模型 1
1.2 通信网及结构 2
1.2.1 通信网的概念 2
1.2.2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 4
1.3 衡量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5
1.4 通信技术 6
1.5 导弹、航天试验通信网 6
1.5.2 试验任务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9
1.5.1 导弹、航天试验通信网的任务和作用 9
1.5.3 网络构成 10
1.5.4 导弹、航天试验通信网的特点 11
1.5.5 导弹、航天试验通信网的发展 11
第二章 卫星通信 13
2.1 概述 13
2.1.1 卫星通信的特点 13
2.1.2 卫星通信在导弹航天试验中的应用 15
2.1.3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6
2.1.4 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 17
2.2 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特性及噪声干扰 18
2.2.1 传播损耗 19
2.2.2 天线方向跟踪误差损耗 23
2.2.4 多径衰落 24
2.2.3 极化误差损耗 24
2.2.5 多普勒效应 25
2.2.6 传播噪声和干扰 25
2.2.7 传播时延 28
2.3 卫星通信系统基本性能参数及计算方法 28
2.3.1 卫星通信线路模型 29
2.3.2 系统的基本性能参数及定义 30
2.3.3 卫星线路计算基本方程 36
2.4 卫星通信体制概述 41
2.4.1 多址联接方式 41
2.4.2 卫星信道分配体制 51
2.4.3 基带信号处理及传输 55
2.5.1 通信卫星的分类及其轨道 60
2.5 通信卫星概述 60
2.5.2 通信卫星的组成及主要性能参数 61
2.5.3 静止通信卫星运动特性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影响 62
2.6 卫星通信地球站 63
2.6.1 地球站的分类及标准 63
2.6.2 地球站的组成 64
2.6.3 天线分系统 65
2.6.4 射频发射与接收分系统 70
2.6.5 信道设备 75
2.6.6 地面接口设备 76
2.6.7 地球站与地面网(或终端设备)的连续 78
2.7 专用卫星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79
2.7.1 设计原则 79
2.7.2 总体设计主要内容 80
2.8.1 入网验证测试 85
2.8 地球站测试技术 85
2.8.2 地球站开通测试技术 90
2.9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91
2.9.1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91
2.9.2 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94
2.9.3 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95
2.10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98
2.10.1 开发和使用更高的工作频段 98
2.10.2 数字化卫星电视广播技术 99
2.10.3 VSAT卫星通信 100
2.10.4 宽带卫星通信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三章 光纤通信 103
3.1 概述 103
3.1.1 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 103
3.1.3 光纤通信在导弹、航天测控中的作用、任务和地位 104
3.2 光纤通信基本概念 105
3.2.1 光波在光纤中的传输 105
3.2.2 光纤 106
3.2.3 光源 113
3.2.4 光检测器 116
3.2.5 光通信设备 119
3.3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 121
3.3.1 数字终端设备 122
3.3.2 数字收发光端机 124
3.3.3 数字光纤通信常用线路码型 124
3.3.4 PDH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 125
3.4 光纤模拟通信系统 128
3.4.1 系统构成及特点 129
3.4.2 调制体制 129
3.4.3 模拟光纤通信中的复用技术 130
3.4.4 光纤模拟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 132
3.5 光同步数字系列传输网 132
3.5.1 概述 133
3.5.2 SDH速率等级及帧结构 137
3.5.3 SDH设备映射复用结构 138
3.1.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140
3.5.4 SDH传输网技术规范 141
3.5.5 SDH自愈环网 148
3.5.6 网络的同步 153
3.6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测试技术 154
3.6.1 概述 154
3.6.2 光接口测试 155
3.6.3 误码性能测试 156
3.6.4 支路抖动容限测试 157
3.6.5 SDH环形网保护倒换性能测试 158
3.7 光纤通信新技术 160
参考文献 163
第四章 微波通信 164
4.1 概述 164
4.1.1 微波通信的频段范围和特点 165
4.1.2 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167
4.1.3 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174
4.1.4 自适应均衡技术 177
4.1.5 微波通信的发展与展望 178
4.2 一点多址通信系统的构成 180
4.3 系统的特点 182
4.4 系统容量 183
4.4.1 话音通道容量 183
4.4.2 传输速率 183
4.4.3 每套设备可安装的最大用户数 184
4.4.4 每个外围站可安装的用户数 184
4.4.5 系统容量的选择和确定 184
4.5 系统的频率配置 186
4.5.1 工作频段 187
4.5.2 射频波道的配置 187
4.6.1 多址技术 189
4.6 多址技术及多址协议 189
4.6.2 多址协议 190
4.7 TDMA的帧结构及同步技术 194
4.7.1 TDMA的帧结构 194
4.7.2 TDMA的同步技术 196
4.8 系统中设备配置及接口技术 201
4.8.1 中心站、中断站、外围站设备构成 201
4.8.2 接口技术 205
4.9 系统进网时的全程损耗和传输性能 207
4.9.1 假想参考电路与传输质量标准 207
4.9.2 传输性能 209
4.10 电波传播特性 211
4.10.1 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 211
4.10.2 地形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12
4.10.3 大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14
4.10.4 雨、雪引起的电波损耗 216
4.11 路由选择的基本要求 217
4.11.1 站距和站址的选择 217
4.11.2 断面的要求 217
4.11.3 余隙标准 218
4.12 衰落和可靠性估算 219
4.12.1 衰落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219
4.12.2 系统可靠性估算 220
4.12.3 天线高度的确定 222
4.13 频率复用的可行性分析 226
4.14 整机和系统性能测试 227
4.14.1 收发信机性能测试 227
4.14.2 系统误码性能测试 229
4.15 不同频段的一点多址通信系统性能比较 231
4.16 发展前景 233
参考文献 235
第五章 超短波通信 236
5.1 概述 236
5.2 超短波信道特性 236
5.2.1 视距通信 237
5.2.2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237
5.2.3 多径衰落 238
5.2.4 电离层闪烁损耗 242
5.2.5 天线方向跟踪误差损耗 245
5.2.6 极化误差损耗 245
5.3.1 通信线路计算模型 246
5.3 超短波通信线路计算 246
5.2.7 大气损耗 246
5.3.2 下行线路计算 247
5.3.3 上行线路计算 248
5.4 超短波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249
5.4.1 扩频技术 249
5.4.2 分集接收技术 254
5.4.3 多普勒频移抵消技术 255
5.4.4 窄带调制解调技术 256
5.5 地面超短波通信设备 257
5.5.1 地面超短波通信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 257
5.5.2 通信监控中心组成及工作原理 270
5.6.1 发信机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271
5.6 超短波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271
5.6.2 接收机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273
5.6.3 天线的基本性能和测试方法 275
参考文献 280
第六章 短波通信 281
6.1 概述 281
6.1.1 短波通信的主要特点 282
6.1.2 短波通信的技术发展现状 282
6.2 短波传播的基本形式 284
6.2.1 地波传播 284
6.2.2 天波传播 284
6.3.1 电离层的吸收 286
6.3.2 衰落 286
6.3 短波的传播特性 286
6.3.3 多径时延 287
6.3.4 多普勒效应 289
6.4 短波路径基本几何参数的确定 289
6.4.1 收发间的大圆距离和方位角 289
6.4.2 反射点的位置确定 290
6.4.3 电波最佳的辐射仰角确定 291
6.4.4 太阳天顶角的计算 291
6.5 链路使用频率的确定 292
6.6 基本传输损耗的估算 293
6.7 接收点所需最小信号电平的估算 295
6.7.1 大气噪声的估算 295
6.7.2 确定接收机输入端的最小信噪比 295
6.8 短波收、发信设备的选择 296
6.8.1 天线的选择 296
6.7.3 接收点所需最小信号功率 296
6.8.2 馈线系统选择 297
6.8.3 额定最小发射功率的确定 297
6.9 接收点的场强及线路可靠度估计 298
6.9.1 接收点场强估计 298
6.9.2 线路可靠度估算 298
6.10 短波通信新技术 298
6.10.1 实时选频与短波通信频率自适应技术 301
6.10.2 短波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323
6.10.3 自适应天线简述 330
6.10.4 差错控制技术 336
6.10.5 分集接收技术 341
参考文献 347
6.2.3 天波传播的路径(模式)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