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 1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6
一、概述 6
二、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 8
三、《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19
四、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31
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 42
—、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 42
二、魏晋天师道在西南巴蜀的传播 51
三、魏晋江南民间道教的传播 57
四、魏晋之际神仙方士的活动 69
一、葛洪家世及魏晋丹鼎道派的传承 73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 73
二、“仙可学致”的仙道思想 77
三、丹鼎道派的仙道方术 82
四、葛洪仙道学说的矛盾 91
五、丹鼎道派的炼丹活动及其化学内容 96
六、葛洪丹道理论的历史地位 106
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110
一、东晋道教的复兴 110
二、道教新经典的制作与传播 123
三、陆修静与南朝道教的改革 143
四、陶弘景与茅山上清派的形成 168
第五章 北朝道教的发展 199
一、寇谦之与北魏新天师道 199
二、楼观道与南北朝新道教的融合 219
第二编 隋唐道教 243
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 249
一、“重玄”之道 251
二、道性与法身 256
三、观行与坐忘之道 259
第七章 唐代道教与政治 265
一、唐初崇道的政治原因 266
二、唐玄宗崇道活动 274
三、唐后期崇道活动 285
第八章 唐代道教经戒传授 288
一、概述 288
二、传授三洞经戒序次 293
三、其他经戒传授 332
一、概述 340
第九章 唐代道教法箓传授 340
二、正一盟威法箓 344
三、洞神三皇部法箓 363
四、高玄部法箓和昇玄部法箓 369
五、灵宝部法箓 370
六、上清部法箓 379
第十章 唐代道教外丹 391
一、魏晋以后道教外丹术的发展 392
二、唐代丹道理论的繁荣 400
三、唐代外丹诸流派的兴盛 409
四、外丹实践的发展 421
五、社会影响和历史命运 425
第十一章 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 434
一、五代宋初道士成份的转变 434
二、道教神仙思想的转变 440
三、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说的转化 446
四、神仙思想的演变对后代道教的影响 450
第三编 宋元道教 459
第十二章 宋朝与道教 464
一、宋真宗崇道 464
二、宋徽宗崇道 472
三、宋理宗与道教 482
第十三章 两宋内丹派道教 489
一、两宋内丹术的传承 490
二、张伯端的道禅融合思想 495
三、张伯端后学与金丹派南宗 504
四、南宗以外的其他内丹流派 511
五、两宋内丹学的影响 513
第十四章 金元全真道 517
一、兴起与鼎盛 517
二、合一三教与释道争辩 527
三、教义与教制 533
四、宗教僧侣主义的教义教制 540
五、宗教伦理说 543
第十五章 宋元符箓派道教 546
一、符箓旧派的兴衰与改革 547
二、符箓与内丹融合的新道派 560
三、儒道融合的典型——净明道 568
第四编 明清道教 582
第十六章 明王朝与道教 582
一、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及其对道教的态度 582
二、明代帝王对道教的信仰 588
三、明代道教的诸神信仰 597
四、明代道教状况 605
五、明代尊崇道教于社会之影响 613
六、结论 623
第十七章 明清道教两大派 627
一、明代正一道的贵盛与腐化 628
二、张宇初、赵宜真的道教思想 633
三、清代正一道的衰落 640
四、明代全真道 646
五、清代全真道的中兴 651
六、明清内丹诸家的思想 661
七、明清道教在民间 673
第五编 明清民间宗教与道教 677
第十八章 黄天教与道教 683
一、黄天教的创立与传承 684
二、道教对黄天教的影响 694
三、黄天教与其他民间教派 709
四、黄天教教义中的两种倾向 715
第十九章 红阳教与道教 719
一、红阳教的创立与发展 719
二、红阳教与道教 724
三、红阳宝卷与道教经典 730
结束语——近代与当代道教 737
附录索引 741
中国道教史年表 743
道教主要人物与道派索引 797
后记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