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位制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翼虎,杨晓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1705836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第一本对中国传统公有制基本细胞——单位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作者在大量制度变迁个案的基础上,对中国单位制度的起源、发展,扩张到弱化的全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归纳出一些初步结论,如单位制度的特性、基本结构、制度化因素,单位成员的行动策略,单位社会的微观经济动机及发展态势等。作者认为,中国单位制度起源于执政集团为迅速实现现代化目标而颁布的一系列成文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单位社会质的规定性。在单位制度结构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中,中国单位由一个以生产效率为初始目标的生产机构逐渐演变为一个劳动过剩的就业组织。因此,单位制度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五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还对社会主义伦理的文化气质、社会主义的产权结构和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谨慎地推断。本书的学术意义在于,作者在立足本土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试图构建一种社会学研究中的制度学派。目前,西方社会学范式占据了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而这些范式对解释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相当缺乏说服力。有鉴于此,作者采用“制度”这个在中国社会具有本体意义的核心概念,并充分借鉴其它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力图将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贯彻到中国

导论 1

一、单位制度研究的主题 1

(一)现实主题:五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1

目 录 1

(二)学术主题:制度社会学的创立 4

二、单位制度研究的方法论 9

(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9

(二)制度选择的方法论模型 13

(三)制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20

三、单位制度的研究结构 25

四、单位制度的研究范畴:中国城市社会的巨型个案分析 29

第一节 单位制度的类别 37

第一章单位制度的类别、特性与层次 37

一、Ⅰ类制度:生产分类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 38

(一)生产分类管理制度 38

(二)人事制度 40

(三)财务制度 50

二、Ⅱ类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52

(一)户籍制度 53

(二)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与保险制度 54

第二节 单位制度的特性 59

一、行政化特性 60

(一)组织形式的行政特性:科层同构 60

(二)资源配置的行政特性:非契约化 61

(三)社会活动的行政特性:单位身份 64

二、单位组织的复合功能性 65

(一)政治功能 66

(二)社会功能 68

(三)生产功能 71

第三节 单位制度的层次 72

第二章单位制度的结构化和制度化过程 77

第一节 单位制度的结构形态 77

一、单位组织的外在形态 77

(一)行政结构:等级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绝对领导 77

(二)身份与成份等级结构:体制内的入场券 78

(三)单位组织结构:体制内联系的主要方式 80

(四)制度化意外与政府社会利益博弈 81

二、 单位组织的规范结构 82

(一)规范结构的外部形态:内化于政府的社会 82

(二)规范结构的运行机制 83

(三)规范结构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85

(四)物化的思想与文明 86

三、单位组织的派系结构 89

(一)派系结构的产生条件 89

(二)派系结构的要素分析 90

(三)派系结构的外在形态和行动策略 92

四、私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中国社会前进的合力 94

(一)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 96

第二节 单位制度的结构化过程 96

一、以强国家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 96

(二)工业化与国有化:凭空创造的经济奇观 98

(三)单位组织的形式和现代化模式 103

二、人口与资源压力下的现实选择 104

(一)与工业化结合在一起的单位制度 104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形成的单位制度 105

(三)单位社会与市民社会 106

第三节 单位结构的制度化过程 109

一、超行政能力:束缚-保护机制 109

(一)传统的中央集权与西方的现代国家观念 109

(二)树结构:传统政治与单位制度之间的渡船 110

(三)单位社会的束缚-保护机制 113

(四)单位形态结构的制度化 114

(一)平均主义思潮:与身份相联系的平等 115

(二)单位组织的平均主义:利益结构的均衡态 116

(三)平均主义:一种不能自由选择的制度 119

三、制度化的综合病症:体制内腐败 120

(一)制度化与体制内腐败 120

(二)单位制度下的腐败类型 122

(三)腐败的产权因素 124

(一)财政能力与国家能力 132

一、财政意义上的单位组织和单位体制 132

第一节 单位制度是集权的强财政体制 132

第三章单位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132

(二)中国单位体制内的财政进程 135

二、作为集权组织的单位制度 143

(一)行政体制的集权模式 143

(二)单位体制的财政贴现率研究 147

三、财政体制和集权体制的交接点:单位 149

(一)单位体制的结构特征:条块分割 149

(二)改革时期单位制度的财政分权 151

四、单位制度:效率优先的合法化机制 153

(一)单位化的生产组织 154

一、作为生产制度的单位制度 154

第二节 单位制度是低效率的生产制度 154

(二)生产组织的产品分析 156

(三)生产体制的行政性 158

二、单位体制低效率模型 159

(一)低效率的供求模型 159

(二)低效率的配置模型 164

三、低效率的实证研究 173

(一)劳动时间测不准原理与市场 173

(二)企业目标与平均主义 177

(三)平均主义与闲暇目标 179

(一)产生国有制的第一次恩惠 182

第三节 单位制度是推广的俱乐部产权制度 182

一、产权的预备知识 182

四、公平:提高效率的唯一选择 182

(二)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然性 185

(三)公有制与政府、社团、集体产权 187

二、单位制度:推广的俱乐部产权制度 190

(一)俱乐部产权理论与单位制度性产权 190

(二)除非强制性制度变迁,不存在私有产权和集体产权的逆熵 191

(三)公有制根本悖论:退出与进入的逻辑矛盾 194

三、对俱乐部产权进行修正后的单位制度 198

第四章单位制度的弱化过程 212

第一节 单位制度弱化趋势的个例研究 212

一、石景山文化馆管理制度变迁 212

(一)理论模型 212

(二)实证经验的观察结果 218

(三)个案初步结论:财政紧张导致单位制度分化利益集团的发展 224

二、电冰箱产业的重复建设与市场竞争 226

(一)电冰箱产业概述 226

(二)企业大量进入的原因 228

(三)政府对进入的管制 229

(四)政府管制失败的原因 231

(五)个案初步结论: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234

三、单位制度与货币化过程 237

(一)理论模型 237

(二)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 238

(三)个案初步结论:货币化是单位制度瓦解的重要原因 252

第二节 示范效应:非单位制度的发育与成长 254

一、体制内与体制外 254

二、1978年来的双轨制就业体制:效率与公平原则的竞争 256

三、体制内的零利润目标:政府与企业利益博弈 259

四、单位体制内资源向外流动 262

五、单位的契约化过程 262

第三节 单位社会转型的技术性措施 263

一、金融体制改革 265

(一)作为单位扩张机制的金融制度 266

(二)金融体制改革评述 270

二、行政主权的退出:政府机构改革 270

(一)单位社会的公共秩序 271

(二)市场社会的公共秩序 273

(三)1949年以来公共秩序的变化 274

(四)1998年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 275

三、单位制度分配要素的改革 277

(一)1998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医疗、养老保险 277

(二)货币化分房 282

(三)户籍制度改革 285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外围背景 294

一、事业单位的编制和财政、工资的分类管理 294

第五章中央电视台个案调查 294

二、中央电视台发展历程 297

三、内设机构、人员及下属企事业单位情况 299

第二节 具体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变迁 300

一、以收抵支、财政包干政策:供应型向自给型过渡的诱导变迁 300

(一)中央电视台财务管理的历史沿革 301

(二)各种财务制度约束下的制度变迁 303

二、用工制度变革:聘用制度的创立 307

(一)1993.4~1994.3:产生阶段 308

(二)1994.3~1995.8:规范阶段 309

(三)1995.8~1996.11:全面推广阶段 311

(四)1996.11至今:完善阶段 315

(五)招聘制度的一个小虫子:养老保险条例的缺失 316

第三节 中央电视台制度变迁的具体组织形式 316

一、人事体制 316

二、经费体制 317

三、节目生产(管理)体制 318

一、改革的模式:以供给主导、双轨制并存型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 323

第四节 个案的初步结论 323

二、改革的策略:体制内的二元结构运行 327

三、改革的方向:以国有产权为主导的生产单位改革 330

(一)体制内能够进行结构性制度创新吗(内涵发展)? 330

(二)国有部门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吗(效率问题)? 331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单位? 332

第一节 单位社会前三十年:从组织化的制度到制度化的组织 341

一、历史回顾:文化传统与社会化过程 341

第六章通往二十一世纪的单位社会 341

二、单位社会:一个被制度锁定的社会 344

(一)文化上的粗鄙主义和科技上的投机主义 347

(二)什么是理性精神构建的社会? 347

三、社会主义理性精神的注入:有限制的民主社会 347

(三)传统社会主义的结构形态与发展路径选择 350

(四)组织化的制度与制度化的组织 351

一、从身份刚性结构到单位能力结构的嬗变 352

(一)身份刚性结构 352

第二节 单位社会后二十年:转型中的结构变迁 352

(二)单位能力结构 357

二、单位组织形式的具体变迁 363

(一)1979年以来单位组织形态的变化 363

(二)未来单位组织形式变迁的制度背景 365

三、后单位社会展望 368

(一)社会业绩结构 368

(二)社会业绩制度形成的条件 371

第三节 单位社会转型的伦理与产权选择 375

一、社会主义伦理的文化气质 375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竞争 377

三、对扩展秩序的质疑 380

第四节 资源稀缺社会的发展模式:现代化理论模型 382

一、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384

二、制度选择:初始条件与制度意外 384

三、制度变迁:通往二十一世纪的单位社会 386

参考文献 398

二、单位结构要素的博弈:平均主义制度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