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代政治领袖现象 3
一、历史命题的提出 3
1.1 不该回避的问题 3
1.2 十年间的两次“毛泽东热”透视 7
1.3 中国人在寻找什么? 11
1.4 减少落伍,现在还来得及 15
1.5 新的视野:领袖群 20
1.6 历史潮头上的眺望 23
二、什么是第一代政治领袖 25
2.1 代的疑问 25
2.2 个体——整体,个性——共性 28
2.3 第一代政治领袖 30
2.4 走出困惑 34
三、荒漠上的足迹 38
3.1 彼岸之声 39
3.2 骚动的变调 43
3.3 争论:也是一种必然 45
3.4 《决议》的科学性 47
3.5 剩下的缺憾 49
第二篇:第一代政治领袖的形成 55
四、巨人的支点 55
4.1 不仅是“代” 56
4.2 天降大任 58
4.3 历史潮头的弄潮儿 63
4.4 历史的重负与结局 69
4.5 偶然的必然性 71
5.1 一个幽灵 77
五、真正的里程 77
5.2 红色起点 81
5.3 黄河大合唱:民族魂的锤炼 85
5.4 实践检验的两方面 89
5.5 斯诺笔下的中国党 93
六、历史不会忘记 96
6.1 可能≠现实 97
6.2 逝去的和永远留下的名字 99
6.3 同路人 108
6.4 历史掉队者 110
6.5 并非多余的话 117
6.6 历史的沉思 123
七、号脉——中国人对中国历史的诊治 129
第三篇:第一代政治领袖的特征 129
7.1 西化与国粹间的选择 130
7.2 炮声中的马翁 138
7.3 超越现实与还原现实 142
7.4 历史有没有误会 148
八、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150
8.1 植根黄土地:农民革命家的传说 151
8.2 毛泽东欣赏鲁迅 161
8.3 中国共产党:不代表俄国人民讲话 165
8.4 施拉姆如是说:革命理论与中国传统结合 171
8.5 尼克松与田中:歉意中的敬仰 177
九、精神支柱的魅力 181
9.1 灵与肉:两种精神观的归纳与整合 182
9.2 跨越时代的人生启示 185
9.3 精神的魅力与第一代政治领袖对它的把握 191
9.4 中国人,为什么崇尚精神? 197
十、百炼成钢 203
10.1 机遇与历史筛选 203
10.2 生与死:不仅一个方面的理解 210
10.3 主沉浮者:历史的人化 216
10.4 共产党人之为共产党人 220
十一、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223
11.1 毛泽东书屋:理论素养的透视 223
11.2 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什么 228
11.3 理性轨迹揭秘 233
11.4 关于理论的理论思考 245
12.1 实事求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53
十二、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 253
12.2 从“空城计”中看革命胆略 261
12.3 惟妙惟肖的领导艺术 263
12.4 适度与它的两个侧面 270
十三、人格与引力 277
13.1 人格目标:追求高尚的人 278
13.2 人格特征:向往奋斗人生 281
13.3 毋需神化的人的力量 291
十四、领袖核心·领袖群 295
14.1 领袖群形成再认识 296
14.2 权威的辐射力 300
14.3 同异的恰当关系 306
14.4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314
15.1 神的衰落与人的复归 321
十五、败笔:巨人的遗憾 321
15.2 面对不熟悉的东西 323
15.3 谜中之谜 328
第四篇:第一代政治领袖的评价与影响 337
十六、中国第一代政治领袖的评价 337
16.1 百年间四次历史评价的反思 337
16.2 毛泽东:想写一本书的背后 342
16.3 历史评价:两种结果及其反应 349
16.4 从斯大林到列宁:第一代政治领袖否定现象 354
16.5 规律引出的教训 360
16.6 中国能选择什么和中国已选择什么 364
16.7 好莱坞看好毛泽东:别了——暂时性的骚动 369
17.1 历史的审视:接下来的与传下去的 373
十七、第一代政治领袖的遗产 373
17.2 从龙的传说到龙的期待 375
17.3 邓小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赖有一个基础 379
17.4 权作憾言记下的话 382
十八、崛起与发展的新一代 386
18.1 从“万岁”到“你好” 386
18.2 基本思想与活的灵魂 391
18.3 站在两代人肩上的中国第三代政治领袖 395
18.4 第一代政治领袖的期待与现实 398
十九、中国人从第一代政治领袖那里得到了什么 401
19.1 培养了的一代与影响着的几代人 402
19.2 仅有怀旧是不够的 405
19.3 “领袖热”:不同心态的最后合拍 407
19.4 关于第一代政治领袖的告慰:我们正在做的事业 411
后记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