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皮明麻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5284172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

(一)社会主义信息东渐之始 1

1.睁眼看世界 1

2.中国人对巴黎公社的目击 5

3.《普法战纪》中的巴黎公社 11

4.黎庶昌《西洋杂志》中的“平会” 13

5.《西国近事汇编》记社会民主党活动 16

6.严复略述“均贫富之党” 18

7.《万国公报》较早提到马克思、恩格斯 20

(二)首知马克思和首入共产国际之谜 25

1.李大钊留下的疑窦 25

2.谁是最早知道马克思的中国人? 27

(三)维新派的“社会主义”思潮 35

1.《时务报》报导第二国际伦敦大会 35

2.康有为《大同书》中提出去“九界” 37

3.梁启超著文谈马克思 39

4.中国第一个社会党员 41

5.维新派的“社会主义”透视 44

(四)留学生译述社会主义著作--中国近代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一 49

1.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生运动 49

2.留日学生中的翻译团体 51

3.《社会主义神髓》、《近世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巨著之译介 52

4.社会主义之中文译名 60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国近代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二 63

1.孙中山访问第二国际 64

2.朱执信概述《共产党宣言》十大要旨 66

3.马君武认为马克思高于达尔文 72

4.宋教仁、廖仲恺译述国际共运简史 74

5.《民报》的社会主义热 77

6.中国志士与日本社会党的交谊 82

(六)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国近代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三 85

1.社会主义讲习会和《共产党宣言》之部分译载 87

2.李石曾和《新世纪》派 93

3.无政府主义者谈论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背景 95

1.从欧美带回最新社会主义名著 101

(七)民初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中国近代第二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一 101

2.对社会主义各派的取舍 102

3.主观社会主义的设计图 106

4.列宁评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111

(八)鼓荡“三无两各”的中国社会党--中国近代第二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二 114

1.江亢虎的个人社会主义 114

2.亨利·乔治“单税社会主义”的试验 118

3.武昌鼓荡社会主义案 122

4.陈翼龙宣传社会主义应“略有记之” 123

5.社会党员译过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24

6.与江亢虎离异的社会党 125

7.袁世凯对社会党的杀伐 126

1.清教徒式的戒约 128

(九)刘师复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 128

2.刘师复对孙中山、江亢虎的辩难 132

3.红荔山庄的泡影 134

4.民初无政府主义泛滥的社会原因 135

(十)沉寂中的音响 138

1.北洋军阀严禁“过激党” 138

2.蔡大愚在兰州鼓吹阶级斗争 139

3.平民社会党--一人党 142

4.中华民国工党的倏起倏落 144

(十一)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的旅俄华工 146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46

2.震憾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147

3.旅俄华工战斗在十月革命的激流中 148

4.国内外反动派防止“赤化” 154

5.俄共中国党员中央组织局 156

(十二)北方刮来“十月”的风 158

1.卑劣的封锁 158

2.“过激党来了”的惊呼 159

3.《民国日报》率先报道“十月革命” 162

4.孙中山、朱执信欢迎十月革命 164

5.最先真正理解“十月革命”的李大钊 170

(十三)社会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旋律--中国近代第三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一 173

1.社会主义思潮注入新文化运动 174

2.《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176

3.《每周评论》报导世界革命高潮 177

4.《觉悟》--覆盖面最大的社会主义宣传 180

5.《晨报》的“马克思研究”专栏 182

6.《共产党宣言》在《国民》上刊出半部 183

7.“俄国热”的兴起 185

8.国际歌之首译 188

(十四)南陈北李,群星璀璨--中国近代第三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二 192

1.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

2.陈独秀的转变 195

3.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李达 197

4.陈望道全译本《共产党宣言》问世 200

5.半觉醒的郭沫若 202

6.不应被遗忘的人 204

7.推动高潮到来的历史因素 205

(十五)新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好朋友--中国近代第三次社会主义探索之三 209

1.孙中山的思想飞跃 209

2.胡汉民、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涉足 215

(十六)问题和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者和胡适的论战 218

1.从王揖唐演说社会主义谈起 218

2.胡适充当炮手 220

3.李大钊的反诘 223

4.胡适的答辩和余波 225

(十七)和研究系的论战 228

1.梁启超、张东荪的伪社会主义 229

2.罗素来华讲演基尔特社会主义 230

3.初步共产主义者的理论反击 233

(十八)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238

1.黄凌霜、区声白充当进攻的急先锋 238

2.陈独秀、李达等的回击 241

3.清除自身的污毒 245

(十九)从兼容并包走向解体的少年中国学会 248

1.少年中国学会的派别分野 248

2.从南京年会到杭州年会翻起的冲突浪潮 251

3.旅欧学生反对国家主义的斗争 254

(二十)工读主义的“未来之梦” 257

1.工读主义的泛起 257

2.互助论 258

3.新村主义 259

4.工读互助团 262

5.未来之梦的幻灭 266

(二十一)向着红光走去的中国人 271

1.赴俄的无政府党人 271

2.孙中山派员访俄 272

3.张太雷--中国共产党组织赴共产国际的第一个代表 273

4.中国人在共产国际会议上 275

5.瞿秋白笔下的苏俄和列宁形象 280

6.王维舟的传奇 286

7.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 287

8.赴俄的中国工人 289

(二十二)共产国际和苏俄代表赴华使命 292

1.苏俄对华政策的社会主义光芒 292

2.远东共和国和优林使团 295

3.魏金斯基、马林、越飞 297

4.哈尔滨的俄国革命者 302

(二十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入传的路径 305

1.东线--从日本输入 306

2.河上肇著作在中国 307

3.西线--从欧洲输入 310

4.蔡和森、周恩来的贡献 312

5.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领悟和思索 316

(二十四)上海 320

1.上海党的发起组和党的名称的确立 321

2.《新青年》转为党的机关刊物 323

3.华俄通讯社及外国语学校 324

4.《共产党》月刊和《中国共产党宣言》 325

5.上海工运和《劳动界》的创刊 327

(二十五)北京 328

1.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328

2.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卓有成效的译介工作 329

3.富有战斗性的辩论会 331

4.到工人中去 333

5.蔡元培和北大 334

1.新民学会和毛泽东、蔡和森的思想飞跃 336

(二十六)长沙 336

2.文化书社 342

3.俄罗斯研究会 343

4.共产主义小组 344

(二十七)武汉 345

1.《武汉星期评论》 345

2.利群书社等新型社团 346

3.董必武和武汉中学的创建 348

4.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349

(二十八)广州 353

1.活跃的广州思想界 353

2.陈炯明在漳洲、广州的“过激”宣传 354

3.广州的无政府主义共产党 357

4.陈独秀赴穗和广州共产党的重建 358

5.《新青年》迁穗 359

6.广州工运和工会 360

7.鼓湃在海丰 361

(二十九)济南 363

1.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364

2.励新学会 364

3.山东党团组织和工人运动 365

4.中国最早的布尔什维克之一 367

(三十)四川 369

1.《星期日》传出巴蜀新声 369

2.海外寻求真理的四川人 370

3.恽代英、肖楚女入川 371

4.四川党组织的建立 372

(三十一)天津 375

1.党悟社和周恩来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375

2.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 377

(三十二)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二大”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80

1.“一大”的理论贡献 380

2.“二大”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道路的科学估量 383

(三十三)初步共产主义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 390

1.初步共产主义者的理论武装水平 390

2.俄国社会主义模式 396

3.对中国社会主义之路的最初思考 404

(三十四)早期社会主义探索的文化心理 408

1.社会主义之中国内部文化源 409

2.多重的心理障碍 415

3.社会主义思想之中西会通和旧传统的决裂 417

(三十五)没有完结的传播和探索 420

1.人民出版社的三种“丛书” 420

2.《向导》创刊和各种刊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 422

3.秘密党员和“今日派” 424

4.马克思主义进入课堂 425

5.纪念马克思的宣传高潮 426

6.马克思主义向全国各地辐射 427

附录:我国早期介绍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论著要目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