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医学发展简史 1
一、中世纪以前的医学 1
二、实验医学的奠基 3
三、近代医学的系统发展 3
四、现代医学的发展 7
五、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0
六、通科医疗的复苏与全科医学的兴起 11
七、全科医学的形成因素 12
第二节 全科医学的定义、目的与范围 14
一、全科医学的定义 15
二、全科医学的目的与对象 15
三、全科医学的研究范围 16
四、国内外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基本特点 17
第三节 全科医生 17
一、全科医生的定义 18
三、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的区别 19
二、全科医生与通科医生的区别 19
四、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 20
五、全科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其职责 21
六、全科医生在医疗保健系统中的作用 22
第四节 全科医疗 22
一、全科医疗的定义 22
二、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 23
三、全科医疗与基层医疗的关系 23
二、全科医学专科的服务对象 24
一、全科医学专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医学专科的理由 24
第五节 全科医学专科 24
三、全科医学专科的特色 25
四、全科医学专科在综合性医院中的作用 25
第六节 全科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6
一、全科医学与医学哲学、医学学的关系 26
二、全科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26
三、全科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 27
四、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的关系 27
第八节 中医学与全科医学 27
一、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 28
二、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疾病观 30
三、预防保健治疗一体化的系统思想 32
四、以大内科为主的通科医疗特色 33
第九节 学习全科医学的意义 34
一、更新医学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4
二、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 34
三、激发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的兴趣,有利于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34
四、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和医德医风 35
五、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 35
第十节 学习全科医学的基本方法 35
一、历史回顾法 36
二、哲学剖析法 36
三、实践体会法 36
四、对比学习法 37
五、科学研究法 37
第一节 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 38
一、医学究竟是什么 38
第二章 全科医学的哲学基础 38
二、医学是怎样的?--医学的整体观 42
第二节 全科医学的方法论 46
一、一般方法论 46
二、一般系统理论 51
三、系统整体论 55
第三节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 60
一、注重于人,而不是病 60
二、在完整的背景上来观察、研究和解决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问题 61
三、以家庭为保健单位 62
四、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63
五、采用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63
六、发扬扬团队合作的精神 63
七、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64
八、把医生本身作为治疗的重要因素,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64
九、立足于社区,保持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得性和可用性 65
十、做病人及其家庭的朋友,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 65
三、检验诊断假设 66
二、作出诊断假设 66
第一节 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 66
一、搜集资料 66
第三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方法 66
四、制订处理计划,进行试验性治疗 67
五、追踪观察 67
第二节 了解病人的就医背景 68
一、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背景资料 68
二、病人为什么在这特定的时刻来就诊? 68
三、病人对医生的期望是什么? 69
四、病人的需要是什么? 70
五、了解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 72
六、了解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的病人是谁 73
第三节 患病体验 73
一、一般的患病体验 75
二、疼痛和痛苦 76
第四节 疾病对病人的意义和疾患行为 77
第五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及其策略 78
三、接受病人的症状和体验 79
一、用心去倾听,并作适当的反馈 79
二、开放式的引导 79
四、对病人作详细的解释和必要的教育 81
五、感情交流 81
六、让病人自己扮演“决定者”的角色 82
七、利用各种资源,为病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83
第六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84
第四章 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86
第一节 家庭--社会的细胞 86
一、家庭的三个要素 86
二、家庭的两种关系 87
三、家庭的一个核心 88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类型及其变迁 88
一、家庭的功能 88
二、家庭的类型 89
三、家庭功能、类型的变迁 91
第三节 家庭对健康的影响 92
二、家庭对心理、情绪、性格的影响 93
一、家庭对遗传、生长、发育影响 93
三、家庭对卫生习惯、行为方式的影响 94
四、家庭对疾病传播、疾病预防的影响 95
五、家庭对长寿的影响 95
第四节 家庭保健与疾病防治 96
一、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工作 96
二、以家庭为基础的疾病防治 98
第五节 家庭评估 99
一、家庭评估的背景资料 100
三、家族谱 101
二、家庭关怀度指数 101
四、家庭圈 102
五、McMaster家庭评估模型 102
六、家庭动力学评估 102
七、寻找家庭功能障碍的线索 103
第六节 家庭咨询 103
一、个人咨询与家庭咨询 103
二、家庭咨询者应具备的条件 104
四、家庭危机 105
三、家庭咨询的内容 105
五、家庭咨询的作用 106
六、家庭咨询的过程和技术 108
第七节 家庭治疗 112
一、家庭治疗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112
二、家庭治疗三角 113
三、家庭治疗的基本框架 114
四、个人治疗与家庭治疗 116
第八节 家访 116
二、家访的目的 117
一、家访的必要性 117
三、家访的程序 118
四、家访的艺术 118
五、家庭访视报告 119
第五章 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 120
第一节 社区概述 120
一、社区的定义 120
三、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 121
二、社区医学 121
一、社会因素与社区健康 122
第二节 社区卫生生态学 122
二、社区组织与社区健康 123
三、社区人口与社区健康 123
四、社区环境与社区健康 123
七、卫生保健系统与社区健康 124
一、COPC的定义 124
第三节 以社区为定向的基层医疗 124
六、不良行为与社区健康 124
五、职业与社区健康 124
二、COPC的基本要素 125
三、实施COPC的基本步骤 125
四、COPC与全科医疗的关系 126
第六章 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127
第一节 预防医学的定义与演变 127
第二节 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优势及其观念 130
一、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优势 130
二、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观念 131
三、全科医生提供预防服务的流程 133
第三节 临床预防医学的基本方法 133
一、病人教育 133
二、生长与发育评价 135
三、免疫接种 136
四、免疫接种档案和免疫接种计划 138
五、周期性健康检查 139
六、早期诊断 141
七、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42
第四节 健康促进 145
一、问题评价 146
二、健康促进中的障碍因素 147
三、健康促进的基本原则 147
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 148
第五节 自我保健 151
一、自我保健是医疗保健的最基本成分 151
二、影响病人选择自我保健的因素 152
三、病人自我保健信息的来源 152
四、自我药物治疗 153
五、自我保健教育是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154
六、开展社区自我保健服务--自助小组 155
七、自我保健作为一门独立医学学科的发展 155
第七章 病人角色与医患关系 157
第一节 病人与病人角色 157
一、病人的概念 157
二、病人角色 157
三、病人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158
二、求医类型 160
第二节 求医行为 160
一、病人角色与求医原因 160
三、影响求医行为的有关因素 161
第三节 遵医行为 162
一、医患合作是遵医行为的基础 162
二、影响遵医率的因素 163
三、如何提高遵医率 163
二、医患关系的演进 164
一、医患关系的一般含义 164
第四节 医患关系的含义及其演变 164
三、当代医患关系的发展特点 165
第五节 医患关系的基本形式与特征 166
一、医患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 166
二、社会主义医患关系的基本特征 167
三、医患关系的其他内容 168
第六节 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169
一、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 169
二、病人方面的因素 170
三、医院管理方面的因素 171
第八章 健康档案的建立 172
第一节 病历 172
一、家庭病床病历 172
二、家庭巡诊病历 178
第二节 个人健康问题记录与保健卡 179
一、健康检查记录 179
二、主要问题记录 180
四、病情流程记录 181
三、非健康信息记录 181
五、保健卡 182
第三节 家庭健康档案 188
一、家庭基本资料 188
二、家系谱(图) 188
三、家庭主要问题记录 190
四、家庭成员健康资料 191
第四节 社区健康档案 198
一、社区基本情况及卫生服务资源 198
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 200
第九章 临终关怀 211
第一节 临终和死亡的定义 211
第二节 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211
一、年龄对死亡态度的影响 212
二、宗教对死亡态度的影响 212
第三节 临终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反应 213
一、临终者的心理反应 213
三、民间习俗和民间传说对死亡态度的影响 213
二、临终者家人的心理反应 214
第四节 临终关怀的基本观念 214
一、注重于人而不是病 215
二、尊重临终病人的生命价值和权利 215
三、重视生命的质量胜于生命的数量 215
第五节 临终关怀的目的 216
一、解除病人的疼痛和痛苦 216
四、接纳死亡 216
二、尽可能地使病人安然去世 218
三、帮助丧偶者及其家庭 219
四、探索生与死的意义 220
第十章 全科医疗的设置、组织与管理 221
第一节 全科医疗的设置 221
一、社区的确定与划分 221
二、社区医院的空间和科室配置 222
三、全科医疗站的设置 223
四、社区医院与医疗站的设备配置 224
六、全科医疗单位的人员配备 225
五、全科医疗单位的药品配置 225
第二节 全科医疗的组织 226
一、组织原则 227
二、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227
三、实施在职培训计划,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228
四、建立与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228
五、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229
六、全科医生的门诊服务规范 231
七、全科医疗的工具 232
第三节 全科医疗的管理 233
一、全科医疗的目标管理 233
二、全科医疗的质量管理 234
三、全科医疗的人事管理 235
四、全科医疗的财务管理 236
第十一章 全科医学教育 237
第一节 国外的全科医学教育 237
一、医学生的家庭医学学科教育 237
二、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训练项目 238
三、家庭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 239
第二节 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40
一、目前存在的几种偏见 240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 241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三大要素--师资、教材与其他 243
四、全科医学教育的实施要点 244
五、全科医学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245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体系 246
一、建立全科医学教育评估体系的目标 246
第三节 全科医学教育评估 246
三、全科医学教育评估的组成部分 248
四、全科医学教育评估的基本方法 250
第四节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势在必行 251
一、培养全科医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51
二、培养全科医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需要 252
三、培养全科医生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需要 252
附录一:全科医学培训(试用于三年制中专层次)《全科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254
附录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培训《全科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