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测试中的误差 1
1.1 误差的分类 1
1.1.1 系统误差 1
1.1.2 随机误差 2
1.2 误差的相互转化 2
1.1.3 过失误差 3
1.3 误差的合成 4
1.3.1 随机误差的合成 4
1.3.2 系统误差的合成 6
1.3.3 总的不确定度的合成 7
1.4 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 8
1.4.1 精密度 8
1.4.2 正确度 9
1.4.3 准确度 10
2 分析测试中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 14
2.1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类型 14
2.2.1 分析测试中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6
2.2 正态分布 16
2.2.2 正态分布的特性 23
2.2.3 分析测试数据的平均值计算 23
2.2.4 分析测试中标准偏差的计算 25
2.3 与正态分布有关的某些特殊分布 31
2.3.1 t分布 31
2.3.2 F分布 32
2.3.3 X2分布 33
2.4.1 测定值的置信区间 34
2.4 置信区间和统计容许限 34
2.4.2 测定值的统计容许限 36
2.4.3 标准偏差的置信区间 39
3 统计检验 42
3.1 统计检验的一般讨论 42
3.2 平均值的统计检验 44
3.2.1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44
3.2.2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 56
3.2.3 多个平均值的比较 71
3.3.1 测量所得的方差与已知标准方差的比较 73
3.3 方差的统计检验 73
3.3.2 两个方差的比较 78
3.3.3 多个方差的比较 80
3.4 置信区间和显著性检验之间的关系 85
3.5 用于正态分布小样本容量的某些简化检验 92
3.5.1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92
3.5.2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 93
3.5.3 多个平均值的比较 95
3.5.4 两个方差的比较 97
3.6 离群值的检验 98
3.6.1 在例行实验中离群值的检验 99
3.6.2 在单次实验中组内离群值的检验 99
3.6.3 实验室间离群值的检验 107
4 方差分析 112
4.1 变差平方和的加和性 112
4.2 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115
4.3 两因素交叉分组全面试验的方差分析 118
4.4 两因素系统分组全面试验的方差分析 129
5 回归分析 138
5.1 一元线性回归 139
5.2 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142
5.2.1 相关系数检验法 142
5.2.2 方差分析检验法 144
5.3 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好坏的检验 147
5.4 回归线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152
5.5 两条回归直线的比较 156
5.6 一元非线性回归与变数变换 160
6.1 分析测试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162
6 有效测量系统 162
6.2 质量保证在分析测试中的意义 164
6.3 有效测量系统 166
7 标准方法 172
7.1 标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 172
7.2 标准方法的分类和方法级别的命名 174
7.3 方法的评定 177
7.3.1 方法的准确度 177
7.3.2 方法的精密度 194
7.3.3 方法的灵敏度 214
7.3.4 检测下限和分析空白 216
7.3.5 方法的适用范围 239
7.3.6 基体效应与测量方式 240
7.3.7 方法的耐变性试验 259
8 标准物质 266
8.1 概况 266
8.2 标准物质的用途 274
8.2.1 方法的研制和评价 274
8.2.2 建立测量的溯源性 283
8.2.3 测量可比性的保证 286
8.3 标准物质的研制 292
8.3.1 标准物质的生产原则 292
8.3.2 研制标准物质的一般程序 292
8.3.3 标准物质定值方式的选择 293
8.3.4 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验 298
8.3.5 标准物质的稳定性试验 300
8.3.6 标准物质定值数据的统计处理 311
8.3.7 标准物质的证书 326
8.3.8 美国国家标准局标准物质的情报来源 332
9 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 334
9.1 引言 334
9.2 质量控制技术 336
9.2.1 人员的技术能力 337
9.2.2 合适的仪器和设备 337
9.2.3 好的实验室操作(GLP)和好的测量操作(GMP) 338
9.2.5 用于特殊目的的规约(PSP) 340
9.2.4 标准操作步骤(SOP) 340
9.2.6 其他质量控制技术 342
9.3 质量评定技术 344
9.3.1 内部质量评定技术 344
9.3.2 外部质量评定技术 369
9.4 质量保证程序 384
9.4.1 质量保证程序的建立 385
9.4.2 质量保证手册 387
9.4.3 测量过程的质量保证 389
9.4.4 用于特殊目的的规约 391
9.4.5 监督程序的质量保证 394
9.4.6 参考实验室的作用 396
9.4.7 程序文件 400
10 取样的质量保证 414
10.1 取样的重要性 414
10.2 取样方式和样本类型 416
10.2.1 随机取样与随机样本 416
10.2.2 规则取样与规则样本 418
10.2.3 随机取样与规则取样的结合 419
10.2.4 代表样本 419
10.2.5 复合样本 420
10.2.6 子样 420
10.3 样本的质量评价 421
10.3.1 样本的均匀性检验 421
10.3.2 样本不均匀性方差的估计 423
10.3.3 样本最小取样量的估计 425
10.3.4 样本最长保存时间的估计 427
10.4.1 样本数的一般考虑 428
10.4 样本数(样本容量)的决定 428
10.4.2 最小取样数的估计 429
参考文献 439
附录 447
表A-1 累计正态分布——P值 449
表A-2 累计正态分布——zp值 450
表A-3 t分布的分位点 451
表A-4 F分布的分位点 452
表A-5 X2分布的分位点 460
表A-6 正态分布双侧容许限的因子 461
表A-7 正态分布单侧容许限的因子 465
表A-8 计算σ的双侧置信区间的因子 467
表A-9 计算σ的单侧置信区间的因子 469
表A-10 学生氏极差的分位点q 470
表A-11 ?的分位点 476
表A-12 ?的分位点 477
表A-13 Link—Wallance检验中L的临界值 478
表A-14 ?的分位点 482
表A-15 部分随机数表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