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本》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3502983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 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9

第三节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11

一、学好哲学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思想基础 11

二、学好哲学是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的必要前提 12

三、学好哲学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保证 13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15

第一节 物质 15

一、世界是物质的 15

二、物质是运动的 18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21

第二节 意识 22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2

二、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5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6

二、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撑握客观规律 28

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8

第三节 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8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1

第一节 普遍联系的观点 31

一、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31

二、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32

三、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34

第二节 永恒发展的观点 37

一、事物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展 37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8

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组成的科学体系 40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40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41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43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43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43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5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7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47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1

第三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52

一、矛盾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2

二、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54

一、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56

第四节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56

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57

第五节 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58

一、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 58

二、学会全面看问题,力戒片面性 59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62

第一节 质、量、度 62

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62

二、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64

三、度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 66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67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67

二、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 69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72

一、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72

二、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原则 73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75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75

一、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75

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76

三、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7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79

一、事物的发展呈现周期性 79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0

一、新事物与旧事物具有本质区别 83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3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4

三、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85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86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86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统一 86

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88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89

一、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89

二、注重形式,反对形式主义 91

一、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统一 92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92

二、把握因果关系,增强科学预见性 94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95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 95

二、掌握必然性,避免盲目性 97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98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统一 98

二、避免坏的可能性,争取好的前途 100

第八章 社会存和社会意识 101

第一节 社会存在 101

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02

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03

三、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4

第二节 社会意识 105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6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07

三、社会意识是由各种意识形式组成的体系 110

第三节 两个文明一起抓 113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113

二、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 114

第九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17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17

一、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117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119

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21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21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22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123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一个客观规律 12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27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127

二、改革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129

第十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3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33

一、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33

二、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134

三、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5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37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37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138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一个客观规律 1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40

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140

二、改革政治体制,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41

第十一章 阶级 国家 社会革命 143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143

一、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143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是特殊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147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48

第二节 国家 150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150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51

三、国家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形式 152

四、国家的消亡是阶级消灭的必然结果 153

五、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54

第三节 社会革命 156

一、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合乎规律的现象 156

二、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57

三、社会革命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形式 159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 161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61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62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63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6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65

一、杰出人物具有促进历史发展的作用 166

二、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促进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 168

三、正确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170

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 171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171

二、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 172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173

四、恢复和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174

第十三章 认识和实践 17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76

一、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176

二、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77

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78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80

一、实践是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180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2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8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84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188

三、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189

四、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 191

第十四章 真理 192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92

一、真理是客观的 192

二、主观真理论是荒谬的 194

第二节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95

一、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96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97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 198

三、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198

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 199

二、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 200

第四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 201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2

二、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03

三、理论和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04

第五节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206

一、认识真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06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正确的路线 207

三、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09

后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