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特区的地位和作用 1
第一节 特区的创立 1
一、特区创立的时代背景 1
二、特区创立的简要过程 4
三、创办特区的目的和意义 6
第二节 特区的地位和作用 16
一、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16
二、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场 19
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增长极 22
四、特区的国际比较 24
第三节 特区作用的基本方式 29
一、搭台铺路:特区作用的方式之一 29
二、示范:特区作用的方式之二 34
三、辐射:特区作用的方式之三 39
第二章 特区的特征 43
第一节 特殊政策 43
一、特殊的税收政策 43
二、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 46
三、较大的审批权和自主权 48
第二节 特殊体制 50
一、特区经济体制 50
二、特区行政体制 55
第三节 特殊发展路数 67
一、建设资金:外资为主 67
二、发展取向:外向为主 68
三、产业结构:工业为主 70
四、洋浦模式:外商成片承包开发 72
第三章 特区的性质 76
第一节 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 76
一、特区不是政治特区 76
二、特区不是特别行政区 82
第二节 特区姓社不姓资 84
一、特区姓社不姓资 84
二、消除“姓社姓资的思维情结” 89
第三节 坚持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 94
一、发展生产力:特区的根本任务 94
二、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97
三、坚持党的领导,端正特区党风 106
一、特区开放是对开放规律的尊重和运用 111
第一节 特区开放的特点和涵义 111
第四章 开放:特区的特点和重点 111
二、开放是特区的特点和重点 116
三、特区开放的多重涵义和多重要求 121
第二节 把各项工作纳入开放轨道 125
一、各项工作要适应开放的需要 125
二、各项工作要为开放服务 128
三、各项工作要体现开放精神 131
四、各项工作要以开放为衡量尺度 133
第三节 特区改革要围绕开放来进行 136
一、开放推动改革:特区改革的特殊性 136
二、围绕开放深化改革 139
三、敢闯:特区改革之精要 142
第一节 投资环境系统及特性 146
一、投资环境:须以投资者的眼光来衡量 146
第五章 特区投资环境 146
二、投资环境的要素和系统 149
三、投资环境的特性 153
第二节 特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158
一、硬环境:特区投资环境的基础 158
二、软环境:特区投资环境的关键 164
三、以软取胜:特区引资的基本战略 170
第六章 特区意识 176
第一节 特区意识 176
一、特区事业需要特区意识 176
二、特区意识的概念 180
三、特区意识的结构 185
一、特区教育:强化特区意识的突破 190
第二节 特区教育 190
二、特区教育:党的思想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95
第三节 特区气氛 197
一、特区要有特区气氛 197
二、特区气氛的构成 199
三、强化特区意识,造就特区气氛 204
第七章 特区规范 206
第一节 规范化:特区运行的条件和目标 206
一、特区:一个应当规范化的社会 206
二、特区规范的要求与特性 209
三、特区规范体系 213
第二节 特区规范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219
一、特区规范的制度化 219
二、特区规范的法制化 224
三、监督:特区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保证 228
一、特区规范须与国际惯例相衔接 232
第三节 国际惯例:特区规范的国际参照 232
二、特区规范适用国际惯例的特定领域 234
三、加快特区规范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237
第八章 特区的历史命运 241
第一节 特区命运的现实困境 241
一、特区引进外资的国际挑战 241
二、特区国内优势的相对减弱 246
三、甚于客观挑战的主观“路障” 249
第二节 历史的选择:特区必须继续“特” 253
一、未来发展全局上的特区作用 253
二、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特区功能 258
三、21世纪:特区命运定位的现代标尺 262
一、特区命运存续于恒久的创造 264
第三节 特区二次创业 264
二、特区自有“特区势” 269
三、增创体制新优势 274
四、对外开放上水平 278
结束语:特区命运的终结——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84
附 录 286
一、特区理论研究的开创性成果/李克 286
二、特区研究的重要成果/彭立勋 289
三、特区理论的系统探索/黄美来 292
四、创造特区理论,指导特区实践/黄泰和 294
五、以哲学思维建构特区一般理论/周伟民 296
跋:特区理论的宝贵探索/廖逊 301
再版后记 306
英文目录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