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劳埃德·德莫斯 1
心理历史学的独立 劳埃德·德莫斯 1
1.心理历史学和历史学的本质区别 2
2.心理历史学具备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 7
3.心理历史学框架 8
4.战争起因探讨 10
5.处理垃圾的父母 11
6.窒息意象 14
7.坠入战争的时刻与滑出产道的瞬间 18
8.战争即出生假说 20
9.出生意象种种 21
10.发现的诞生 24
11.情绪自居:研究的工具 28
易爆型亲密 斯蒂芬·克恩 30
1.维多利亚家庭褒贬录 31
2.病菌·基因·理念·遗传 33
3.梅毒恐慌 36
4.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剥夺 41
5.施爱于子女的正负面 42
6.哺乳行为:母婴双方的满足及其性象征 43
7.父子冲突·杀父之心·杀生祭神 47
8.儿童手淫 53
9.耻辱·恐惧·内疚·儿童自杀 57
10.情爱·性爱·繁衍 60
历史的一瞥;杀婴行为 威廉·兰格 62
1.生活资料拮据与古代杀婴 63
2.弃婴、杀婴辨 65
3.人满为患的育婴堂 70
4.现代文明逼视下的杀婴 72
5.制止杀婴的贡献 74
基辛格:一部心理历史 戴纳·沃德 76
1.在菲尔特大街上 80
2.亨利·沃尔特·“第三个儿子” 87
3.父亲形象骤跌 90
4.寻觅英雄 96
5.克雷默:美洲沙漠中的一方德意志绿洲 106
6.首次婚姻一斑 111
7.埃略特:又一位来自旧秩序的师长 116
8.肯尼迪班子里的怪书生 124
9.孤独:从痛苦到高贵 130
10.“花花公子”形象 134
11.从越南战争中基辛格想得到什么? 138
12.尼克松—基辛格政治现实 157
重塑父与子 帕特里克·邓恩 159
1.不亲自哺乳的母亲 161
2.感情融洽的父亲 165
3.《德米特里·卡列宁》 171
4.口唇满足需求与评论家职业选择 175
5.自律需求与“奴隶制” 179
群体过程的一面镜子:法国大众电影1919—1929 保罗·蒙纳科 183
1.集体梦 184
2.电影与梦 185
3.“孤儿”主题 186
4.被遗弃的“英雄” 193
5.自然风景表现形式与出生象征 199
6.群体出生强迫症与群体儿童强迫症 200
7.法国要找回昔日的情人 204
8.法国寻找替代情人 206
9.血 208
10.牺牲主题与牺牲精神 210
11.群体心理 214
希特勒眺望东方 鲁道夫·比尼昂 218
1.从四条出路到一条出路 218
2.布列斯特和约与凡尔赛和约 219
3.反犹与向东扩张 225
4.公式语言 230
5.情绪生活中的例行程序 242
童年历史与国家决策 伊丽莎白·马维克 243
1.童年历史与政治历史 244
2.婴儿:内驱力的受挫与满足 254
3.幼年:从共生壳内孵出 260
4.童年:恋母情结危机与超我 268
5.伊特吁求:爱和恨的自恋对象 278
6.自我吁求:对付现实的能力与障碍 284
7.超我吁求:良知及良知模型 290
8.成功决策之一:夺回王权 295
9.成功决策之二:大权托付黎塞留 296
10.成功决策之三:婚生儿子继承王位 298
西奥多·罗斯福与进步年代 格伦·戴维斯 301
1.生命之始:第一个月 308
2.呲牙咧嘴的罗斯福 313
3.西迪的气喘病 317
4.攻击驱力的内投与外导 320
5.成长中的西奥多 327
6.罗斯福兄弟 333
7.狩猎人 346
8.美国阳刚政治的起步 354
9.深入人心的存在 362
10.个体同一性与群体同一性 368
心理历史与心理治疗 劳埃德·德莫斯 377
1.解除“专项群体幻象” 380
2.心理治疗的走向 385
英汉术语对照表 386
人名译名对照表 393
译后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