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3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2001·293
  • 页数:328 页
图书介绍:

第三册 绪论 1

第一节 “过秦” 1

第六节 贾谊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

第二节 “宜汉” 5

第二节 关于冠礼和婚礼的“义” 9

第二十五章 汉初黄老之学 10

第一节 曹参的黄老政治 10

第二节 汲黯的黄老政治 11

第三节 司马迁父子的黄老之育 13

第二十六章 权初最大的改论家和哲学家——贾谊 20

第二节 陆贾的“逆取顺守”的策略 20

第二节 贾谊对于秦朝所以灭亡的分析及其对付农民的策略 21

第三节 贾谊对于地主阶级的忠告 23

第四节 贾谊恢复了关于“礼”、“法”的争论 26

第五节 贾谊对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一些建议 26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汉武帝和董仲舒 39

第二十七章 董仲舒公羊学和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 39

第二节 董仲舒和公羊春秋 43

第三节 公羊春秋和汉朝的政策 46

第四节 董仲舒所讲的《春秋》的“微言大义” 49

第五节 董仲舒的政治纲领 51

第六节 董仲舒关于“天”的宗教化思想 52

第七节 董仲舒关于气和阴阳五行的学说 55

第八节 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论 65

第九节 董仲舒的人性论 70

第十节 董仲舒的封建主义的社会和伦理思想 74

第十一节 董仲舒的历史观 81

第十二节 董仲舒的逻辑思想 84

第十三节 春秋公羊学和中国社会的两次大转变 86

第二十八章 《礼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 90

第一节 《礼记》其书 90

第三节 关于丧、祭礼的“义” 96

第四节 关于孝的理论 101

第五节 礼是变动的 104

第六节 《乐记》 108

第七节 《中庸》 113

第八节 《大学》 125

第二十九章 董仲舒哲学体系的对立面淮南王刘安的黄老之学 134

第一节 黄老之学与神仙家 134

第二节 刘安其人和《淮南子》其书 136

第三节 《淮南子》关于“气”的唯物主义的理论 139

第四节 《淮南子》关于天人关系的反目的论的理论 145

第五节 《淮南子》中的形、神二元论 152

第六节 《淮南子》中反映论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 156

第七节 《淮南子》的人性论 160

第八节 《淮南子》中主张“变”的社会、政治思想 162

第一节 地主阶级打击商人的斗争 170

第三十章 《盐铁论》与“义利之辨” 170

第二节 《盐铁论》的主要内容 176

第三节 “义利之辨” 182

第四节 盐铁会议与《大学》 185

第三十一章 纬书中的世界图式 187

第一节 谶纬的社会根源 187

第二节 《易纬》的宇宙形成论 189

第三节 《洛书》 194

第四节 “太一” 196

第五节 八卦方位 196

第六节 “卦气” 199

第七节 纬书的世界图式与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比较 204

第一节 什么是古文经学 208

第三十二章 古文经学的兴起及其哲学家——刘歆、扬雄、桓谭 208

第二节 石渠会议 210

第三节 刘向、刘歆关于《洪范》五行的理论 212

第四节 刘歆的“元气”说 214

第五节 刘歆与《左传》 216

第六节 刘向、刘歆的《七略》 218

第七节 扬雄《太玄》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21

第八节 扬雄的《法言》 232

第九节 桓谭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见解及其反对神秘主义的斗争 235

第十节 王充对刘、扬、桓的评价 237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反攻和白虎会议 238

第三十三章 王充——两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238

第二节 王充的家世和著作 239

第三节 王充的天文学 242

第四节 王充关于“气”的思想 246

第五节 王充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 249

第六节 王充对于“天人感应”的批判 252

第七节 王充关于形、神关系的理论 259

第八节 王充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67

第九节 王充关于性,命的理论 276

第十节 王充的历史观 287

第十一节 王充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90

第一节 张衡反对谶纬的理论 293

第三十四章 东汉末无神论和进步的社会思想 293

第二节 张衡的天文学和宇宙形成论 295

第三节 王符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进步的社会思想 299

第四节 仲长统的无神论和进步的历史观 306

第五节 何休关于“太平”的思想 311

第三十五章 东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太平经》 314

第一节 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 314

第二节 《太平经》其书 317

第三节 《太平经》中的“太平”思想 318

第四节 《太平经》的“天地周期”论 324

第五节 农民起义的优点和缺点、进步性和局限性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