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山医学集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寿山编著;李小贤等整理
  • 出 版 社:大连:大连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805557918
  • 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医论 1

第一章 专题研究 1

一、仲景学说的应用研究 1

(一)理论探赜阐微 2

1、六经辨证析原——综合辨证法 2

2、邪正盛衰归趋——动态辨证法 6

(二)遣方用药规律 11

1、方随证出——遣方用药的原则性 11

2、方随证变——遣方用药的灵活性 13

3、掌握方规,精究主药——遣方用药的关键性。 14

(三)临证应用举隅 16

1、桂枝汤类方应用 16

2、泻心汤类方应用 20

3、白虎汤类方应用 21

4、柴胡汤类方应用 22

5、大黄类方应用 24

6、谈仲景对附子的应用 26

7、淡麻黄升麻汤方证应用 29

二、脾胃学说与临证实践 31

(一)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32

1、创始于内经 32

2、发展于仲景 34

3、形成于东垣 38

4、充实于叶桂 43

(二)脾胃理论的基本内涵 46

1、脏腑相互关系 46

2、纳与化的关系 50

3、升与降的关系 51

4、燥与湿的关系 52

(三)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 53

1、调理睥胃与异病同治 53

2、凋理脾胃治疗脾胃病 57

3、疏肝补肾对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64

4、调理脾胃的用药规律与注意事项 65

三、瘀血证治与活血八法 71

(一)瘀血学说的理论渊源 71

(二)“瘀血”的成因和病机 71

1、气郁与气虚 72

2、寒凝与阳虚 72

3、热盛与血瘀 72

4、痰湿与血瘀 73

5、溢血与血瘀 73

6、外伤与血瘀 73

(三)“瘀血”的辨证要点 73

(四)活血八法的应用 75

1、常用的活血化瘀方药 75

2、活血八法证治举要 76

(一)阳虚为本,痰瘀为标 83

四、胸痹心痛诊治经验 83

(二)燮理脏腑,补通兼施 84

1、心肺同调、益气养阴、宣痹通阳 85

2、心胃同治,健运中气、化痰降浊 85

3、补肝养血,疏肝解郁、安神宁心 86

4、温补肾阳、交通心肾、回阳复脉 86

(三)临证辨惑,贵在应用 86

2、观察病情、重视舌象 87

1、胸痹心痛,同中有异 87

3、治疗大法,补活化通 89

4、真心痛证、急救为先 89

五、中风诊治经验 91

(一)观神态,当辨病位深浅 91

(二)明闭脱,须辨邪正虚实 92

(三)析病机,审辨标本主次 92

(四)论治法,明辨缓急先后 93

(2)阴虚风动、痰瘀阻络证治 94

(1)气虚血滞,痰瘀阻络证治 94

1、中经络证 94

(3)阳虚窍闭,痰瘀阻络证治 95

2、中脏腑证 95

(1)急性期证治 96

(2)恢复期证治 97

(3)后遗症期证治 97

六、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 98

(一)清化益肾治“慢肾”(肾劳) 99

(二)清宣解毒治“急发” 99

(三)清开降浊治“肾衰” 100

(四)激素用后的治法 101

七、萎缩性胃炎从“痞”论治 102

(一)临床表现 103

(二)诊断要点 103

(三)病因病机 103

(四)辨证论治 104

八、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 106

(一)临床表现 107

(二)诊断要点 108

(三)病因病机 108

(四)辨证论治 109

九、溃疡性结肠炎从“痢”论治 111

(一)临床表现 111

(二)诊断要点 112

(三)病因病机 112

(四)辨证论治 113

十、论“舌下络脉”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114

(一)络脉系脏腑 114

(二)知常以明变 115

(三)形色辨虚实 115

(四)验证于临床 116

(五)实践索新知 119

一、三言两语谈治学 121

第二章 医述 121

二、从舌下脉诊谈瘀血证 123

三、头痛顽证从瘀论治 124

四、眩分虚实,治从标本缓急 126

(一)、阴虚是本,风火为标,滋阴清火熄风 126

(二)痰浊中阻,标急于本,燥湿化痰和中 127

(三)气虚血滞,脑失所养,祛瘀生新通络 128

五、浅谈心悸治要 130

(一)察脉舌,审辨虚实寒热 130

(二)析病机、确定辨治大法 132

六、痫分阴阳、证有缓急 134

七、治疗肝病(肝炎、肝硬化)八法 136

(一)清热利湿、芳化解毒法 136

(二)疏肝理气,清化湿热法 137

(三)清热解毒,化浊开闭法 138

(四)凉营活血,解毒清热法 138

(五)疏肝和脾、调理气血法 139

(六)益气养血、育阴软坚法 140

(七)疏泄三焦、运脾行水法 140

(八)滋阴清热、运脾行水法 141

八、疗胆胀(胆囊炎)以通为要 142

(一)肝胆气郁,疏之以通,理气化湿 143

(二)湿热蕴结,泻之以通,清利湿热 143

(三)寒饮内伏,温之以通,理中化饮 144

九、浅谈胃脘痛辨治经验 145

十、浅谈胃缓(胃下垂)证治 148

(一)病由气陷,缓而垂下 149

(二)治疗大法,升陷益胃 149

(三)举之不效,必夹痰瘀 150

十一、久痢话运法 150

十二、肺肾同调治虚喘 152

(一)阴虚燥热治以益气养阴 153

十三、三消之治,滋阴清热 153

(二)阴损及阳滋肾调补阴阳 155

十四、劳淋证治一得 156

(一)急则治标清热解毒渗湿 157

(二)缓则治本健脾益肾通淋 158

十五、冶痹汤温清并用,痛风酒内服外涂 160

(一)痹分二证,温通清宣,重在调理气血 160

(二)顽痹难除,祛瘀逐痰,必须补益肝肾 161

十六、治崩漏活用三法 163

(一)血热妄行,清分虚实 163

(二)中虚气陷,补有温升 164

(三)胞脉瘀阻,通中有敛 164

(四)因龄施治,分期调经 165

十七、养阴清热搜风,擅治隐疹顽证 166

十八、大黄能攻擅守,补泻两用 168

一、辨证治疗胸痹心痛证(冠心病心绞痛)85例临床疗效小结 171

第三章 治验辑要 171

二、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证86例临床疗效小结 174

三、清化益肾法治疗慢性肾炎96例临床疗效小结 178

四、辨证治疗劳淋(慢性肾孟肾炎)52例临床疗效小结 182

五、固本子喘汤治疗哮喘顽症35例临床疗效小结 187

六、辨证治疗胃痞(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临床疗效观察 191

七、辨证治疗胃脘痈(消化性溃疡)107例临床疗效小结 204

八、辨证治疗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4例临床疗效小结 209

九、辨证治疗急性胃痛315例临床疗效小结(附315例疗效分析) 214

十、加味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40例临床疗效小结 219

十一、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小结 222

十二、针灸治疗,小儿麻痹证临床疗效小结 230

十三、针刺治疗小舞蹈病临床疗效小结 234

下篇 医案 239

一、太阳伤寒(外感风寒) 239

二、太阳风热(外感风热) 239

三、太阳中风(普通感冒) 240

四、春温坏病(春温误治) 241

五、暑温热实(暑温误治) 242

六、秋燥热厥(燥邪化热致厥) 243

七、热入血室(经前外感) 244

八、热入血室(经期外感) 245

九、湿热内蕴(无黄疸型肝炎兼泌尿系感染) 246

十、湿热蕴毒,热入营血(败血症) 247

十一、长期低热(肝炎后综合证) 248

十二、长期低热(寒湿内蕴) 249

十三、长期低热(慢性胆系感染) 250

十四、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251

十五、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252

十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53

十七、真心痛(冠心病,“心梗”) 254

十八、中风(脑血栓形成) 255

二十、中风复发(脑栓塞) 257

十九、中风入脏(脑溢血) 257

二一、痰浊上壅眩晕(美尼尔氏证) 258

二二、气虚血滞眩晕(链霉素中毒) 259

二三、肝阳头痛(高血压) 260

二四、厥阴头痛(病毒性脑炎) 261

二五、痰瘀头痛(良性颅内高压征) 263

二六、瘀血头痛(颅脑损伤综合征) 264

二七、瘀血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265

二八、瘀血头痛(三叉神经痛) 266

二九、血精(精囊炎) 267

三十、劳淋(慢性肾盂肾炎) 268

三一、气淋(前列腺肥大) 269

三二、肾虚夹瘀尿血(多囊肾) 270

三三、气虚夹湿热尿血(原因不明尿血) 271

三四、尿浊(乳糜尿) 272

三五、肾劳水肿(慢性肾炎,肾病型) 273

三六、肾劳新感(慢性肾炎急性复发) 274

三七、肾劳关格(尿毒症) 275

三八、肾劳变症(激素后副作用) 276

三九、痰饮喘咳(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 277

四十、燥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278

四一、咳血(支气管扩张) 279

四二、急劳(急性再障) 280

四三、虚损(晚期糖尿病恶液质) 283

四四、消渴(糖尿病) 284

四五、消渴(尿崩症) 285

四六、湿热发黄(急性黄疸型肝炎) 286

四七、寒湿发黄(肝硬化,占位病变待除外) 287

四八、湿郁胁痛(慢性“乙肝”活动期) 288

四九、急黄神昏(亚急性肝坏死) 289

五十、气滞湿郁臌胀(肝硬化腹水) 291

五一、阴虚湿热膨胀(肝硬化腹水) 292

五二、湿蕴胆胀(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294

五三、气滞胆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295

五四、胃脘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96

五五、胃脘痈(消化性溃疡伴胃粘膜脱垂证) 297

五六、虫扰脘痛(胆道蛔虫症) 297

五七、气滞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299

五八、湿阻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 300

五九、阴虚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 301

六十、气虚血滞胃缓(胃下垂) 302

六一、肝脾不和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303

六二、脾虚湿困久痢(慢性结肠炎) 304

六三、脾肾两虚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305

六四、虚寒腹痛(太阴虚寒腹痛) 306

六五、虚寒夹滞腹痛(太阴失治腹痛) 307

六六、奔豚气(胃肠功能紊乱) 308

六七、气臌(胃肠功能紊乱) 309

六八、狐惑病(白塞病) 310

六九、狐惑病(白塞氏病) 311

七十、气滞浮肿(特发性水肿) 312

七一、血瘀浮肿(特发性水肿) 313

七二、脾虚浮肿(特发性水肿) 314

七三、气阴两虚心悸(“病窦”综合症) 315

七四、阴虚火旺心悸(“甲亢”并发心律失常) 316

七五、心肾不交心悸(神经官能症) 317

七六、痰瘀互阻心悸(高冠心病,心律失常) 317

七七、水气凌心心悸(肺心病心衰) 318

七八、肝旺不寐(高血压病) 319

七九、阴虚不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20

八十、缩阳症(性神经障碍) 321

八—、缩阳症(性神经障碍) 322

八二、瘿气(甲状腺帆能亢进) 323

八三、肌衄(过敏性紫癜) 324

八四、阴虚火旺口疮(复发性口腔炎) 325

八五、心睥积热口疮(复发性口腔炎) 326

八六、气虚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327

八七、血热经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329

八八、血瘀经漏(功能性子宫出血伴不孕症) 330

八九、滑胎(习贯性流产) 331

九十、经行吐泻(经期紧张症) 332

九一、黄带(慢性盆腔炎) 334

九二、痛经(子宫内膜移位症) 335

九三、血枯经闭(席汉氏综合征) 336

九四、产后发热(产褥外感) 338

九五、脉痹(左下肢淋巴结炎) 339

九六、湿热痹(痛风、结石) 340

九七、痰瘀流注骨痹(多发性骨化性肌炎) 341

九八、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342

九九、内障(视网膜中心静脉血栓,玻璃体混浊等) 344

一○○、青盲(视神经萎缩)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