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钦俊德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3031·3637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

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和性质 1

目录 1

第二节 历史回顾 3

第三节 本书内容和程序 6

第四节 研究方法 6

(一)植物化学 7

(二)显微镜技术 8

(三)昆虫的感觉和行为生理 8

(四)昆虫营养 9

参考文献 10

(五)对非营养成分的代谢 10

第二章 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类型和演化 12

第一节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类型或模式 12

(一)昆虫采食植物,植物成为昆虫的猎获物 12

(二)昆虫在植物上寄生,植物成为昆虫的寄主 12

(三)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 13

(四)昆虫携带或搬运植物种子,帮助扩散,植物对昆虫提供食物 13

(五)昆虫帮助植物克服与其竞争的其它植物,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和居住场所 13

(六)昆虫抵御植物的采食者或寄生者,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和居住场所 14

(七)昆虫为植物收集营养成分 14

(一)对营养成分的获得 15

第二节 昆虫对植物的利用 15

(九)植物对昆虫的天敌起招引或指示作用 15

(八)植物捕食昆虫,昆虫成为植物的捕获物 15

(二)对其它有用物质的获得 17

(三)适宜小生境和居住场所的获得 18

(四)昆虫利用植物隐伏及拟态以躲避天敌 20

第三节 植物对昆虫的反应和依赖 22

(一)在生长上的反应 22

(二)化学驱拒和抗生作用 23

(三)以昆虫作为食物 26

(四)依赖昆虫传授花粉和散布种子 28

(五)依赖和利用昆虫的保护作用 29

第四节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演化 30

第五节 结论 34

参考文献 35

第三章 植物对于昆虫的防御:化学因素 38

第一节 植物对昆虫化学防御的类型 38

(一)引起昆虫忌避和抑制其取食的化学因素 39

(二)影响昆虫对食物消化和利用的化学因素 39

(三)影响昆虫生长发育调节机制的化学因素 40

第二节 植物的次生性代谢产物及其防御效应 41

(一)生物碱 42

(二)非蛋白氨基酸 44

(三)生氰苷 45

(四)芥子油苷 45

(五)单萜 45

(六)倍半萜 46

(七)双萜和三萜 47

(八)酚类物质 48

第三节 干扰昆虫对食物利用的化学物质及其作用 51

(一)丹宁 51

(二)木质素 52

(三)糖类衍生物 53

(四)酚树脂 53

(五)抗蛋白酶 53

第四节 植物其它的化学防御机制 54

(一)盐类和矿物质 54

(二)营养成分 54

第五节 植物主要化学防御类型的比较 55

(三)光合作用类型 55

第六节 植物化学防御机制的演化 57

第七节 结论 57

参考文献 58

第四章 植物对于昆虫的防御:形态构造 62

第一节 有关的植物形态构造 62

(一)表皮层 63

(二)周皮 65

(三)薄壁组织 65

(四)厚角组织 65

(五)厚壁组织 65

(八)分泌构造 66

(七)韧皮部 66

(六)木质部 66

第二节 植物远距离对昆虫起作用的形态因素 69

第三节 植物近距离或通过接触对昆虫发生影响的物理因素 70

(一)毛茸 70

(二)蜡质 74

(三)矿物质积存物 74

(四)分泌物 74

(五)硬度 75

第四节 植物其它有关因素的作用 75

第五节 结论 76

参考文献 76

附录:由昆虫引起的植物组织增生——虫瘿 79

第一节 主要植食性昆虫的类群 84

第五章 主要植食性昆虫的类群及其摄食、消化和产卵机制 84

第二节 食物的性质和昆虫的摄食机制 86

(一)食物的性质 86

(二)摄食机制 86

(三)涎腺 97

(四)口器感觉器官 100

第三节 消化道的适应性 101

第四节 消化道和其它组织内共生微生物的作用 105

第五节 产卵机制 106

第六节 结论 107

参考文献 109

第一节 食性类型和行为生理 111

第六章 昆虫对植物的行为反应 111

(一)迁移、扩散和觅食 113

第二节 对寄主植物及其生境的定向反应 113

(二)视觉的作用 114

(三)嗅觉的作用 116

(四)湿度的影响 119

第三节 对寄主植物种类和取食、产卵部位的识别 119

第四节 取食的调节控制 125

第五节 食性的保持、改变和演化 127

(一)对寄主植物的“记忆” 127

(二)食性的改变 127

(三)食性的演化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六节 结论 129

第七章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营养关系 133

第一节 植食性昆虫的营养需要和营养成分的来源 133

(一)碳水化合物 134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 135

(三)脂类物质 137

(四)脂原因素 138

(五)维生素 139

(六)矿物质 140

第二节 决定营养效应的因素 141

第三节 主要营养成分的比例和转化途径 145

第四节 植物营养成分的差异对昆虫的影响 146

第五节 结论 149

参考文献 149

第八章 昆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代谢和利用 152

第一节 一般的解毒机制和选择性贮存 152

(一)多功能氧化酶和其它酶系的解毒作用 153

(二)对植物有毒物质的选择性贮存(选贮) 156

(三)对植物有毒物质的分子识别 159

第二节 对有激素活性物质的代谢适应 159

(一)植物激素 160

(二)植源昆虫激素 161

第三节 对色素的吸收、代谢和利用 164

(一)类胡萝卜素 165

(二)醌色素 167

(三)黄酮 167

第四节 结论 167

参考文献 169

第九章 植物的抗虫性和抗虫品种的培育 171

第一节 植物抗虫性的涵义和类别 171

第二节 生态抗虫性 172

(一)物候学上的不协调 173

(二)诱导抗虫性 174

第三节 遗传抗虫性 174

(一)影响昆虫行为反应的抗虫性 174

(二)影响昆虫代谢过程的抗虫性 174

(三)基因控制的表型抗虫性 176

(四)植物的耐害性所造成的抗虫性 177

第四节 影响植物抗虫性的表达和稳定的遗传因素 177

(一)抗虫性的遗传表达 177

(二)抗虫性的稳定程度 178

第五节 影响抗虫性幅度和表现的环境因素 179

(一)温度 179

(二)光照 179

(三)土壤肥力 179

(四)土壤含水量 179

第六节 培育农作物抗虫性的方案 180

(六)其它 180

(五)农药的施用 180

(一)寻找抗虫性的来源 181

(二)对抗虫性的测定 183

(三)抗虫品系的培育 183

(四)研究抗虫性的缘由 183

(五)对培育成的抗虫品系进行估价 184

第七节 作物抗虫品系在害虫治理中的地位 184

第八节 结论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十章 昆虫与花 188

(二)双翅目 189

(三)鳞翅目 189

(一)鞘翅目 189

第一节 传粉昆虫的类群和适应性 189

(四)膜翅目 190

(五)其它 192

第二节 花香对昆虫传粉所起的作用 192

第三节 花的形态和颜色对昆虫传粉所起的作用 195

第四节 昆虫从花获得食物 199

(一)传粉昆虫采食的行为和生理 199

(二)花蜜的分泌及其营养价值 201

(三)花粉的营养价值 203

第五节 结论 203

参考文献 204

第十一章 关于植食性昆虫的种下分化和种类多样化 205

第一节 昆虫种类多样化的原因和适应意义 206

第二节 寄主植物对昆虫种下分化和新种形成的影响 208

(一)异域型的种下分化 208

(二)同域型的种下分化 209

第三节 对植食性昆虫种下分化或新种形成的验证 212

(一)杂交试验 213

(二)染色体分析 214

(三)同工酶的分析 215

第四节 结论 217

参考文献 218

索引 220

(一)昆虫与植物名称索引 220

(二)名词索引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