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前言页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哲学基本派别 4
第二节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7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源 7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9
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1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造性地不断发展的哲学 23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6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6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9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1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1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31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3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全面的发展观 37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40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0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2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44
四、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45
第三节 空间、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6
一、空间、时间的客观性 46
二、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48
三、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51
第四节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3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3
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54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作到实事求是 5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58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8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9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1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6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63
二、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66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67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69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69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72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干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3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76
一、辩证法及其历史发展 76
二、形而上学及其历史演变 78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和实质 8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81
一、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81
二、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83
三、联系和条件 86
一、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 87
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 90
三、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92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94
一、事物的本质联系就是规律 94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96
三、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7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101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1
一、矛盾的同一性 101
二、矛盾的斗争性 104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105
第二节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 108
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8
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10
三、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112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114
一、矛盾的普遍性 114
二、矛盾的特殊性 116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118
第四节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21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21
二、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123
一、矛盾的性质决定矛盾解决的形式 125
第五节 矛盾的性质和矛盾解决的形式 125
二、矛盾性质的转化和解决矛盾方法的变化 126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29
第一节 质和量 129
一、事物的质 129
二、事物的量 132
三、事物的度 133
第二节 质变和量变 135
一、质变和量变——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35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138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复杂性 139
一、质变和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139
二、质变和量变的互相渗透 142
三、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45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147
一、事物的自我否定 147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47
二、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149
三、学习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52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54
一、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和特征 154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56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60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63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163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65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67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70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70
一、范畴的含义 170
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171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意义 173
第二节 本质和现象 174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174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75
三、学习本质和现象范畴的意义 177
第三节 内容和形式 178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78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79
三、学习内容和形式范畴的意义 181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82
第四节 原因和结果 182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183
三、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和多样性 185
二、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186
四、学习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意义 188
第五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89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8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90
三、学习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的意义 193
第六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94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94
二、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 197
三、学习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的意义 199
第九章 认识与实践 20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01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 201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02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区别 205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07
一、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207
二、践是认识的基础 210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1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215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19
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22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224
一、归纳和演绎 224
二、分析和综合 226
三、抽象和具体 227
四、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统一 229
第十章 真理 231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31
一、真理是客观的 231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37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37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39
三、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 241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 242
一、真理同谬误的对立 242
二、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245
三、真理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 247
第四节 真理的实践标准 248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8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50
二、真理是具体的 255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256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256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56
二、用社会意识说明社会存在是以往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260
三、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 261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64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268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268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 269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72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275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75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277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中的辩证唯物主义 279
第十二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81
第一节 社会和自然的对立统一 281
一、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81
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283
三、劳动是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 286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87
一、地理环境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87
二、人口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90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93
第三节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95
一、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 295
二、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96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00
第一节 生产力 300
一、生产力概念及其构成 300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03
三、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305
第二节 生产关系 306
一、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 306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308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0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309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11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13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31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4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 317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21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21
一、经济基础 321
二、上层建筑 323
三、社会形态 325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27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327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30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3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33
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特点 33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应 334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335
四、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336
第四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关系 337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337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338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形成社会发展的历史 339
四、学习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0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342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42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42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346
三、学习阶级斗争理论的意义 348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50
第二节 国家 350
二、国家的职能 352
三、国家的类型与形式 354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55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经过社会革命 355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57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与形式 358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61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36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362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364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 36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67
一、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 367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369
三、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71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7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73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74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76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378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378
二、道德 379
三、艺术 380
四、宗教 382
五、哲学 384
六、自然科学 385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88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388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388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90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9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95
一、杰出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 395
二、杰出人物历史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97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99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02
一、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402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404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405
第十八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407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 407
一、社会进步的实质 407
二、社会进步的动力 410
三、社会进步是在曲折中实现的 411
第二节 文明的发展 413
一、社会文明的含义 413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415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418
第三节 人类的解放 422
一、人类解放的含义 422
二、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一致性 424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