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1
绪论 1
第一篇 原则(Ⅰ—Ⅵ) 2
目录 3
序言 3
第二篇 规则和辅则(第1—75条) 3
第Ⅰ章 分类单位的等级及指示等级的术语(第1—5条) 3
第Ⅱ章 分类单位的名称(总则)(第6—15条) 5
第1节 定义(第6条) 5
第2节 模式标定[模式法](第7—10条) 5
第3节 优先律(第11—12条) 8
第4节 优先律原则的限制(第13—15条) 9
第Ⅲ章 分类单位之按其等级命名(第16—28条) 13
第1节 科级之上的诸分类单位的名称(第16—17条) 13
第2节 科和亚科、族和亚族的名称(第18—19条) 14
第3节 属和属内次级区分的名称(第20—22条) 16
第4节 种的名称(第23条) 19
第5节 种级之下的诸分类单位(种之下的分类单位)的名称(第24—27条) 21
第6节 栽培植物的名称(第28条) 23
第Ⅳ章 有效发表及合格发表(第29—50条) 24
第1节 有效发表的条件和日期(第29—31条) 24
第2节 名称的合格发表的条件和日期(第32—45条) 25
第3节 为精确起见著者姓名和文献的引证(第46—50条) 34
第4节 关于引证的总辅则(辅则50A-F) 37
第Ⅴ章 名称和加词的留用、选定及废弃(第51—72条) 40
第1节 分类单位被改编后或分割后,其名称或加词的留用(第51—53条) 40
第2节 属级之下的分类单位转隶至另一属或另一种时,其加词的留用(第54—56条) 41
第3节 同等级的诸分类单位合并时,其名称的选定(第57—58条) 43
第4节 具复形生活史的真菌类和被归隶入式样属的化石的名称(第59条) 44
第5节 分类单位的等级更改时,其名称的选定(第60—61条) 46
第6节 名称和加词的废弃(第62—72条) 47
第1节 名称和加词的拼法(第73—75条) 53
第Ⅵ章 名称和加词的拼法及属名的性别(第73—75条) 53
第2节 属名的性别(辅则75A—B) 59
第三篇 修改法规的规程 61
附录Ⅰ 杂种的名称 62
附录Ⅱ 保留科名 67
附录Ⅲ 保留属名及废弃属名 87
Ⅰ.蓝藻门[Cyanophyta] 87
Ⅱ.红藻门[Rhodophyta] 88
Ⅲ.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94
Ⅳ.褐藻门[Phaeophyta] 96
Ⅴ.金藻门[Chrysophyta] 100
Ⅵ.黄藻门[Xanthophyta] 100
Ⅶ.绿藻门[Chlorophyta] 100
Ⅷ.真菌类[Fungi] 103
ⅦA.裸藻门[Euglenophyta] 103
ⅧA.地衣类[Lichenes] 111
Ⅸ.藓纲[Musci] 115
Ⅹ.苔纲[Hepaticae] 121
Ⅺ.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123
Ⅻ.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 126
XIII.化石植物[Fossil plants] 240
附录Ⅲ的索引 242
确定模式的准则 259
索引 261
中文索引 261
英文索引 271
规则和辅则的编号对照表* 285
文献目录* 290
译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