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湖北省卫生厅中级卫生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9
  • ISBN:14106·53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

第二篇 基础医学 4

第一章 预防 4

预防在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4

未病的预防 4

第一篇 绪论 4

已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6

第二章 阴阳五行 7

阴阳的基本概念 7

五行的基本概念 8

阴阳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 10

第三章 脏象经络 13

脏象 13

脏腑和自然的关系 16

营卫气血的作用 16

经络 17

第四章 病因 19

致病出原因 19

外因 20

内因 21

不内外因 22

第一章 八纲 25

第三篇 辨证论治 25

阴阳 25

表里 29

寒热 29

虚实 30

第二章 四诊 33

望诊 33

第三章 骨折 35

闻诊 39

问诊 40

切诊 43

第三章 八法 46

汗法的应用和禁忌 47

吐法的应用和禁忌 48

下法的应用和禁忌 48

和法的应用和禁忌 49

温法的应用和禁忌 49

消法的应用和禁忌 50

清法的应用和禁忌 50

补法的应用和禁忌 51

脏腑 53

第四篇 针灸 53

第一章 总谕 53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53

针灸治病的原理 55

脏腑经络的关系 56

第二章 针术 57

剌的工具 57

针与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8

手法 58

指力练习法 58

进针法 58

常用行针手法 59

解表药 60

常用补泻手法 61

针刺方向及浅深 62

出针法 62

检查工具 63

消毒 63

术者态度 63

针刺前后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63

病人体忧 64

晕针 64

折针 65

滞针 65

第三章 灸术 66

施灸的次序及壮数标准 66

灸的材料和制法 66

出针后的处理 66

灸时的体位及注意事项 67

几种常用的灸法 67

艾炷灸 67

隔姜灸 68

隔蒜灸 68

陨盐灸 68

艾条灸 68

用温灸器灸 69

灸疮的处理 69

经络定义与作用 70

第四章 经络 70

经脉分类 72

经与络的关系 72

经脉循环的意义 73

十二经与任汪、督脉循行部位及其主要病候 75

手太阴肺迎 75

手阳明大肠经 75

足少阳胆经 76

足阳明胃经 76

足太阴脾经 76

手少阴心经 77

手太阳小肠经 77

足太阳磅胱经 77

足少阴肾经 78

手厥阴心包经 78

手少阳主焦经 79

足厥阴肝经 80

督咏 80

任脉 80

第五章 胎穴 81

腧穴的定义和作用 81

腧穴分类 82

取穴方法 83

禁针和禁灸 85

手太阴肺经 86

腧穴各谕 86

足阳明胃经 89

足太阴脾经 91

手少阴心经 93

手太阳小肠经 94

足太阳膀胱经 96

手阳明大肠经 99

足少阴肾经 100

督脉 100

手厥阴心包经 101

手少阳三焦经 102

足少阳胆经 104

足厥阴肝经 107

任脉 108

经外奇穴 112

第六章 治疗 114

治疗的意义及其基本法 114

经穴处力法 116

治疗各论 118

疟疾 118

血丝虫病 118

地方性甲状腺肿 119

麻疯 119

沙眼 119

新生儿破伤风(?风) 120

肺结核 120

血吸虫病 120

钩虫病 121

感冒 122

中风 122

泄泻 123

痢疾 123

便秘 123

中暑 123

胸肋痛 124

腹痛 124

呕吐 125

黄疸 125

水肿 125

吐血 126

头痛 126

痹证(风湿痛) 126

痿证(包括小儿瘫痪) 127

癫狂癎 127

失眠 128

咳嗽 128

哮喘 128

尿闭 129

遗尿 129

脱肛 129

高血压 130

专麻疹 130

阑尾炎 130

坐骨神经痛 130

脑膜炎 131

妇科疾病 131

乙型脑炎 131

儿科疾病 134

五官疾病 136

外科疾病 138

手术肩疼痛及后遗证的治疗 140

急救法 140

第七章 皮肤针疗法 140

操作方法 140

注意事项 141

适应证和禁忌证 142

治疗 142

附:针灸歌诀十一首 143

中药的发展概况 148

第五篇 药物 148

第一章 总论 148

中药的性能 150

药物的炮制 153

药物的配伍 156

药物的禁忌 158

第二章 各谕 160

涌吐药 166

止吐药 166

泻下药 170

利湿逐水药 172

祛寒药 176

清热药 179

治咳化痰药 188

理气药在 194

理血药 197

安神镇惊药 205

固涩药 209

消导药 213

驱虫药 215

补养药 217

第一章 一般护理 226

精神 226

超居 226

第六篇 护理 226

饮食 230

第二章 临床观察与护理 232

全身症状 232

皮肤症状 235

头部 236

胸、腹部 240

大、小便 241

针灸疗法 243

火罐疗法 243

外用药物疗法 244

刮痧疗法(附拧法) 245

放血疗法 247

热熨法和冶敷法 248

内服药法 250

第三章 常用疗法及其护理 253

蜜煎导法及猪胆汁灌肠法 253

第七篇 内科 254

第一章 感冒 254

第二章 风温 255

第三章 湿温 257

第四章 乙型脑炎 259

第五章 疟疾 261

第六章 咳嗽 262

第七章 哮喘 264

第八章 吐衄 266

第九章 呕吐 267

第十章 泄泻 269

第十一章 痢疾 271

第十二章 血吸虫病 272

第十三章 钩虫病 274

第十四章 蛔虫病 275

第十五章 心腹痛 276

第十六章 肠痈 278

第十七章 黄疸 279

第十八章 水肿 280

第十九章 脚气 283

第二十章 沙眼 284

第八篇 妇科 286

第一章 调经 286

经水先期朋 287

经水后期 287

崩漏 288

第二章 带下 289

白带 289

黄带 290

妊娠腹痛 292

恶阻 292

胎动下血 293

第四章 产后 294

产后血晕 294

恶露不绝 295

第三章 妊娠 295

赤带 295

第五章 杂病 296

子宫脱垂 296

阴痒 296

乳少 297

第九篇 儿科 298

第一章 麻疹 298

第二章 白喉 300

第三章 惊风 302

第四章 疳积 303

第十篇 外科 306

第一章 总论 306

外科发展概况 306

辨阴证和阳证 307

辨顺逆吉凶 307

辨肿痛脓痒 308

外科一般治法 309

第二章 各论 310

痈 310

疽 314

瘰癧 317

疔疮 319

梅毒 321

麻疯 323

痔瘘 326

?、烫火伤、虫蛇咬伤 330

第十一篇 正骨科 333

第一章 总谕 333

正骨的基本手法 333

正骨的应用工具器材的简易制作和适应范围 335

第二章 脱臼 340

晚臼的原因、种类及注意事项 340

下颌脱臼 341

肩关节脱臼 342

时关节脱臼 345

腕关节脱臼 346

脊椎骨移位 347

髋关节脱臼 349

膝关节脱臼 351

踝关节脱臼 352

骨折的原因、种类及注意事项 353

肱骨骨折 354

挠骨骨折 356

尺骨骨折 357

锁骨骨折 358

肋骨骨折 359

股骨颈骨折 361

股骨骨折 362

膑骨破裂 364

胫骨骨折 365

腓骨骨折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