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册目录 1
第十一章 植物的类群和分类 1
第一节 植物的大类群和其间的相互关系 1
第二节 植物分类简史 3
第三节 植物分类的研究方法 5
第四节 分类上常用的组合和各级单位 8
第五节 植物的命名 9
第六节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 12
第十二章 裂殖植物 14
第一节 细菌门 14
一、细菌的分布和一般特征 15
二、细菌的繁殖和孢子的形成 20
三、黏液细菌 21
四、噬菌体 21
五、病毒 22
六、细菌在大自然界中的作用 26
七、细菌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33
八、细菌的分类 34
九、细菌与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 36
第二节 蓝藻门 36
一、蓝藻的分布 37
二、蓝藻的特性 38
三、蓝藻的分类 43
四、亲缘关系 44
五、代表植物 44
第十三章 鞭毛有机体 51
第一节 鞭毛有机体的特征 51
第二节 鞭毛有机体的代表 52
一、裸藻属 52
二、囊裸藻属 54
三、隐藻属 54
第三节 位置尚未确定的无色鞭毛有机体 55
一、细胞的结构 57
第一节 藻类的主要特征 57
第十四章 藻类 57
二、其他细胞器和结构 63
三、营养体型的结构 65
四、生殖作用 69
五、性的起源 71
六、生活史及世代交替 72
七、休眠的习性 75
第二节 藻类的分类 76
第三节 绿藻门与轮藻门 79
一、绿藻门 79
二、轮藻门 105
三、绿藻的演化 105
第四节 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与甲藻门 108
一、金藻门 108
二、黄藻门 111
三、硅藻门 115
四、甲藻门 121
第五节 褐藻门 124
一、褐藻的特性 124
二、褐藻的发生 125
三、叶状体的结构类型 126
四、繁殖和世代交替 127
五、褐藻中的代表植物 127
第六节 红藻门 133
一、红藻的主要特征 133
二、红藻的代表植物 134
第七节 藻类的进化 141
第八节 藻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146
第十五章 真菌 149
第一节 真菌的发生和特征 149
第二节 裸菌 153
一、网柄菌属 154
二、线柄菌属 156
四、发网菌属 157
三、煤绒菌属 157
五、粉瘤菌属 158
六、绒泡菌属 160
第三节 鞭毛菌 160
一、形态特征 161
二、单鞭毛菌的代表植物 161
三、双鞭毛菌的代表植物 163
第四节 接合菌 168
一、一般形态特征与分类 168
二、代表植物 168
第五节 子囊菌 174
一、形态特征与分类 174
二、代表植物 175
第六节 担子菌 187
一、形态特征与分类 188
二、代表植物 193
第七节 半知菌 213
第八节 地衣门 214
一、地衣的分布 215
二、形态与结构 215
三、地衣的分类 219
四、地衣的生殖 219
五、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它们的经济价值 220
第九节 真菌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221
第十节 我国真菌学的研究简史 223
第十六章 苔藓植物 227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特征 227
第二节 苔藓植物的分布 229
第三节 苔藓植物的分类 230
第四节 苔类和藓类的比较 231
第五节 苔类植物的特征和举例 232
一、地钱目 235
二、叶苔目 247
三、角苔目 250
第六节 藓类植物的一般特征和举例 252
一、泥炭藓目 255
二、黑藓目 256
三、真藓目 257
第七节 苔藓植物的摘要 265
第八节 关于苔藓植物的起源和苔与藓的关系 266
第九节 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267
第十节 我国关于苔藓植物研究的简史 270
第十七章 蕨类植物 273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特征 273
一、孢子体 273
二、配子体 280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 284
第三节 蕨类植物各亚门代表植物举例 284
一、石松亚门 284
二、水韭亚门 297
三、松叶蕨亚门 300
四、楔叶亚门 301
五、真蕨亚门 305
第四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系统关系和进化 330
第五节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340
第六节 我国蕨类植物研究的简史 349
第十八章 裸子植物 352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特征 352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 353
一、苏铁纲 353
一、银杏纲 357
三、松柏纲 359
四、红豆杉纲 385
五、买麻藤纲 386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 393
第四节 裸子植物的系统发育 394
第五节 植物界类群的发生和发展 401
第六节 裸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