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回忆录 3
从县华林到紫光阁 3
“精忠今已照人间”——追忆田汉老师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戏曲活动 18
抗战时期田汉先生戏曲活动摭记 33
“暴雨飘风总不移”——记田汉九十三周岁诞辰集会 47
为纪念洪深先生致信洪师母 50
崔嵬与戏曲创作——“推陈出新”的实习作业 54
铁骨铮铮的刘艺舟 61
刘艺舟在日本演《豹子头》 69
刘艺舟轶事补遣 71
童年看到的梅兰芳与欧阳予倩 82
“第三厅”戏剧队伍的追忆 89
梅兰芳艺术 101
梅派剧目的时代乐章 101
愿“梅派”艺术永生 107
永远向上的梅派艺术 109
梅兰芳、周信芳的改革精神 114
从“梅氏体系”到“中国戏剧学派”的设想——在“梅兰芳艺术研究讨论会”上的发言 117
“京派”“ 海派”的两座丰碑——梅兰芳、周信芳百年大寿感怀 123
看梅葆玖演韩玉娘——浅谈梅派悲剧《生死恨》 131
你是梅大师最忠实的学生,但不是“梅”派——写给胡芝风同志的一封信 135
读胡芝风演出的《李慧娘》札记 137
“梅氏体系”的传人——关肃霜 140
程派艺术的花信风——纪念程砚秋同志逝世五周年兼致李世济同志 145
程砚秋·程派 145
从李玉茹《梅妃》演出看推陈出新的效果 149
为程砚秋的《春闺梦》辩护 152
周信芳·麒派 163
初看麒派新戏《澶渊之盟》 163
量切实际的怀念——周信芳先生九十诞辰纪念 170
京海同天 梅周并寿 173
汉剧·陈伯华 179
为古老剧种的改革而拚搏——从汉剧《弹吉它的姑娘》谈起 179
陈伯华的“陈派”艺术管窥 182
记尹羲和陈伯华的会晤——兼送柳州桂剧团载誉南归 186
是里程碑,不是终点线——《陈伯华舞台艺术》代序 188
陈伯华表演艺术的晶体 193
“柔肠欲断曲犹新”——《二度梅》演出三十三年 197
送汉剧院青年实验团访日 201
等待跨世纪的回答——送邱玲晋京学习书感 204
薰风录——忆李春森、董瑶阶先生谈艺 207
戏曲现代戏 261
杜鹃山上英雄赞——看北京京剧团演出的《杜鹃山》 261
让现代题材折子戏获得更大发展 267
出奇制胜 妙趣横生——谈中南现代戏会演中三出湖南花鼓戏 270
试谈汉剧《借牛》的喜剧效果 273
关于现代戏《不称心的女婿》致作者 277
突破戏曲创作现状——现代戏创作笔谈 279
试探《药王庙传奇》之奇 286
现代戏又现春光 288
戏曲片·影评 293
学习戏曲纪录影片《粱山伯与祝英台》 293
工人阶级鲜血凝成的诗篇——看影片《风暴》后的感想 298
春风吹送《闯王旗》 302
史诗巨片告捷后的联想 306
学戏笔记 311
战斗的戏剧家关汉卿 311
浅谈几出“三国戏”的写作技巧——读剧学习札记 315
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得失 323
小议《狱卒平冤》的创作与修改 337
改革带来的信心——“中国艺术节——中南”看戏漫议 344
谈丑 352
品评习作 359
诗哲·曲圣·国华·人瑞——贺俞振飞大师九秩华诞 359
晶莹如玉 清澈如泉——和青年演员同志谈“赵派”表演艺术的成就 361
气壮山河的《谭嗣同》 364
杨至芳的“求索” 366
演员——造美主体的代表——青年演员比赛学习札记 368
多谈美中不足——写于湖北青年演员比赛胜利闭幕之后 371
要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青年演员比赛学习杂记 374
暖意盎然的九十年代第一春 377
送《膏药章》赴津门盛会 380
从《葛麻》到《彩凤搏鸦》——漫谈戏曲中喜剧传统的发掘 382
团结合作,振兴舞台艺术——为湖北省一九八九年新创作剧目展览演出而作 387
《法门众生相》在京应试记 391
一曲悲歌动地来——送《悠悠柳叶河》去太原“问艺” 394
为霞满天 辉煌无比 396
杂谈·漫忆 401
鸡声啼破春晓 401
舞台污染也须治理 403
张学津的“月亮头” 405
武术、气功及其它 408
热门话题与冷静思考 410
霍元甲·僧格林沁·冯婉贞 412
伪造的戏曲掌故 415
梅兰芳著作中的“上楼梯” 417
刊头·编尾 421
试为乡土戏剧寻根 421
发稿前的漫谈——请为《戏剧之家》补白 426
《艺海求珠》开场锣鼓 429
写在“湖北黄梅戏专号”之前 432
老成与清新——为罗克同志回忆录作序 435
赞《夜深沉之剑》 439
漫话脸谱 442
京剧《洪荒大裂变》的解说词 449
喜读《戏谚一千条》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