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1
序 耿云志 1
引子 1
前言页 1
第一章 十字街头(1887—1918) 4
1 早年生活 4
“小军师” 4
广方言馆的优秀生 5
少年登科 6
被南京高等学校除名 8
任教明德学校 9
入早稻田大学 10
2 留学日本 10
摘译穆勒《代议政治论》 13
论今后民党之进行 18
参加立宪活动 23
3 从联袁到反袁 27
洋翰林 27
进言梁启超:联络袁世凯 28
“另造一个大的政党” 31
袁政府之十大罪 33
4 欧战的旁观者 37
入柏林大学读博士 37
留在德国观察欧战 39
战争的启迪 43
放弃学位回国讨袁 45
5 参战风波 47
《联邦十不可论》 47
卷入府院之争 51
北洋军阀斗争的牺牲品 55
消沉中的反思:治国先治己 57
第二章 欧游新观感(1919—1921) 60
1 航向“学问国” 60
随梁启超游历欧洲 60
师从倭伊铿 65
介绍倭氏学说的第一人 67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72
2 关于社会主义 72
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 78
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 82
3 中国前途:德国乎?俄国乎? 83
俄德革命的比较 83
德国道路:中国前途的选择 87
介绍俄国革命 91
4 魏玛宪法评论 95
对魏玛宪法的肯定 95
对魏玛宪法的批评 98
中国问题的症结 100
“武力政治”与“理性政治” 104
5 理性政治的企求 104
实现“理性政治”的前提 105
建立理想政党的关键是教育国民 108
第三章 讲学与办学(1922—1929) 112
1 国家基本蓝图的初步设计 112
八团体国是会议 112
《国是会议宪草》的内容分析 115
公众对《国是会议宪草》的批评 129
《国是会议宪草》与《1923年宪法》 138
2 人生观论战 146
论战发生的背景 146
清华演讲“人生观” 150
答辩丁文江 156
反驳陈独秀与胡适 165
在成败得失之间 170
3 政治教育 177
出长政治大学 177
演讲国内战争 180
第二次婚姻 183
批评国民党 186
政治大学的停办 192
4 明争暗斗 192
翻译《政治典范》,介绍拉斯基学说 193
出版《苏俄评论》,反对共产党人 202
创办《新路杂志》,批评国民党一党专制 205
被国民党绑票 216
第四章 内优外患中的选择(1930—1937) 219
1 组建中国国家社会党 219
国家社会党的秘密成立 219
《我们所要说的话》 223
国家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29
2 探求民族复兴之道 232
翻译菲希德演讲辞 232
出版《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 234
创办学海书院 244
3 明日之中国文化 248
对人类文化起源的探讨 249
对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分析 251
对中国过去文化的考察 255
对中国过去文化总的评判 259
对中国未来文化的主张 263
4 如何抵抗日本侵略 269
“他山之石,可资攻错” 269
热战失败的教训 272
对欧美派日本派外交政策的批评 275
译刊《全民族战争论》 277
发表《对外抗战问题》 279
1 投身抗战 282
国防参议会参议员 282
第五章 投身抗战与建国主张(1937—1940) 282
抗战三字诀:死、苦、耐 285
与国民党交换文件 288
出席国民参政会并被选为驻会委员 292
2 立国之道 295
国家民族本位 296
修正的民主政治 303
国家社会主义 312
文化政策 320
致毛泽东的公开信 326
民族文化书院缘起 329
3 创办民族文化书院 329
胡适思想批判 335
民族文化书院被蒋介石关闭 342
第六章 致力于民主宪政运动(1940—1945) 345
1 参加第一次宪政运动 345
向国民党要求宪政 345
关于宪政提案的一场舌战 350
推动宪政运动的兴起 353
参与制定宪法草案修正案 359
代表期成会作宪草修正案说明 362
第一次宪政运动的流产 365
2 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368
民主政团同盟的酝酿 368
调停国共争端的失败 371
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及公开 376
被国民党软禁于汪山 381
3 参加第二次宪政运动 385
充任宪政实施协进会常务会员 385
呼吁保障人民三项基本权利 387
介绍西方人权思想 391
民主政治标准释义 397
重获自由。选任民盟常委 401
4 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 404
1 起草《中华民国宪法》 408
政协通过宪草修改十二条原则 408
第七章 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上)(1946—1949) 408
围绕宪草修改的斗争 412
宪法草案“成了一种废纸” 417
演讲中华民国未来宪法 420
“扔到纸篓里的宪草又复活了” 423
《中华民国宪法》与“五五宪草”的比较 428
2 调停东北内战 442
东北内战的由来 442
调停的努力 445
解决东北问题的建议 451
调停的失败 453
3 组建中国民主社会党 456
中国民主社会党的成立 456
中国民主社会党政纲释义 461
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 464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 466
第八章 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下)(1946—1949) 470
4 率领民主社会党出席包办国大 470
反对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国大 470
为促成国共和谈而奔走 474
改变初衷及其原因分析 482
与蒋介石交换信件 487
被开除出中国民主同盟 494
5 率领民主社会党参加改组政府 499
《训政时期约法》的存废问题 499
关于国府委员名额分配引起的争议 506
提出参加四机构人员名单 512
与国民党签订施政方针 520
民主社会党的公开分裂 523
6 行宪国大前后的捭阖 528
国代名额的幕后交易 528
总统选举与修宪案之争 534
把副总统选票投给李宗仁 541
立委名额引出的纠纷 546
参与“新的和平运动” 557
第九章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50—1969) 568
1 海外流亡 568
应邀赴印度讲学 568
出面领导第三势力 570
写作《新儒家思想史》 573
联名发表《文化宣言》 577
环球讲学 580
创办《自由钟》 583
2 关于儒家哲学思想 586
儒家哲学的特点 586
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 589
中西形上学的比较 595
唯实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599
3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 607
儒家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607
儒家伦理学的特点 610
儒家德性的一与多 614
4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 620
中西政治哲学的同异 620
立国之道:德与法相辅而行 623
儒家思想中的民主种子 627
5 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的复兴 630
现代化的意义与中国现代化历程 630
复兴儒家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途径 635
儒家思想的复兴主要是宋代新儒学的复兴 640
儒家思想复兴的道路:自力更生中之多形结构 644
结语 病逝旧金山(1969.2.23) 647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653
书成后记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