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治与行政丛书 中国政府》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之迈著;王向民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8129344
  • 页数:63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全貌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叙述与分析。在对政府框架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政府的实际情况与演变,对中国国民党的组织、五权宪法理论及国民政府之沿革与现行组织、五种治权之组织及运用、市县等地方制度以及《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分别进行了仔细、系统地分析与讨论。应该说,本书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政府运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系统的资料,但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政府运作的一些基本国情、根本规律。此外,它还提出了很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方案和设想,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价值。

出版说明 1

第一册 3

序 3

第一编 总纲 7

第一章 绪论 7

一 变法维新的肇端 7

二 清末民初的改革 10

三 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改制 16

第二章 训政时期约法 19

一 制定约法的国民会议 19

二 约法的制定经过 20

三 各种的自由权利保障 21

四 政治上的权利 24

五 经济上的权利 25

六 人民的义务 25

七 约法内容的问题 26

八 关于修正的程序 27

第三章 党治的理论与制度(一) 29

一 一般政党政治 29

二 我国党治观念的滥觞 30

三 政权由党代表行使 31

四 政府由党产生 33

五 政府向党负责 34

六 党修正及解释重要法律 34

七 其他党派的关系 36

第四章 党治的理论与制度(二) 38

一 初期的党政关系 38

二 当前的形态 41

三 将来的形态 43

第二编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 46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发展概略 46

一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 46

二 兴中会的创立 48

三 三民主义的发明 48

四 革命同盟会 49

五 国民党 52

六 中华革命党 54

七 中国国民党 56

第六章 中国国民党的基层组织(一) 58

一 党员 58

二 三民主义青年团 62

三 党部组织的经过 63

第七章 中国国民党的基层组织(二) 67

一 民主集权原则 67

二 区分部与区党部 68

三 县市党部 69

四 省市党部 70

五 特别党部 71

六 海外党部 72

七 直属党部 73

八 党的监察制度 74

九 党部的设立与整理 76

十 党员的训练 78

第八章 中央党部 81

一 全国代表大会的召集 81

二 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 84

三 中央委员的产生 85

四 中央执行委员会 87

五 总理及总裁 89

六 中央常务委员会 90

七 中央所属机关的演变 90

八 中央各部会 93

九 中央监察委员会 95

十 民主集权原则实际的运用 96

第九章 中央政治委员会 99

一 中政会的职权 99

二 十七年以前的组织 102

三 二十四年以前的组织 104

四 内部的组织 106

五 政治分会的设立与裁撤 108

六 二十四年的改组 109

第十章 国防最高委员会 119

一 最早的组织 119

二 国防最高会议 120

三 国防最高委员会 123

第十一章 行政三联制的机构 128

一 中央设计局 128

二 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 131

第三编 国民政府 135

第十二章 五权宪法的理论 135

一 三权学说的理论 135

二 三民主义的自由论 137

三 三民主义的政府论 138

四 三权宪法与五权宪法的根本差异 140

五 考试监察二权之独立行使 142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组织的沿革 145

一 名称释义 145

二 国民政府的前身 146

三 国民政府之成立 147

四 组织法的内容 148

五 其后组织的沿革 149

六 五权制度的创立 151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及五权制度 153

一 国民政府主席制的演变 153

二 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制的经过 155

三 三十二年的改制 156

四 国民政府委员会 157

五 国民政府直属机关 159

六 早期的五权制度 162

七 近年的改制 164

第二册 169

前言 169

第四编 五种治权的组织与运用 171

第一部 行政权 171

第十五章 行政院及行政权 171

一 现代行政的意义 171

二 行政院的组织 173

三 行政院的地位 176

四 行政院会议的组成 178

五 行政院院长与副院长 180

六 行政院与各部会 181

七 行政院的幕僚机关 182

八 经济会议与国家总动员会议 184

第十六章 行政机构的组织及职权(上) 187

一 行政机构的设置 187

二 内务行政机构 189

三 外交行政机构 191

四 驻外使领馆及侨务 193

五 军事机构的演变 194

六 军事机构的现状 196

第十七章 行政机构的组织及职权(中) 200

一 财务行政机构 200

二 粮食与土地行政机构 203

三 经济建设行政机构 205

四 交通行政机构 208

五 国营事业机关 209

第十八章 行政机构的组织及职权(下) 213

一 教育行政机构 213

二 国立中央研究院 214

三 社会行政机构 216

四 卫生行政机构 218

五 司法行政机构 219

六 近年行政机构调整的趋势 220

第十九章 行政机构内部的组织 223

一 部长与次长 223

二 部内的组织 225

三 特设机关的设置 227

四 特设机关内部的组织 232

五 主计机构及人事机构等 232

第二十章 行政院在政制上的地位 234

一 二十年政制的缘起 234

二 西洋国家的成例 236

三 行政机关的产生 239

四 集体负责制度 240

五 解散国会权 241

六 三十二年以前政制的特质 242

七 三十二年以后政制的特质 244

第二十一章 我国行政组织的特质 246

一 问题的提出 246

二 西洋国家的成例 247

三 我国的现制 248

四 现制的流弊 250

第二十二章 行政效率 253

一 效率问题的提出 253

二 现代政治的积极性 254

三 效率的观念 255

四 机构问题 257

五 人员问题 259

六 工具问题 261

七 幕僚长制度 264

八 分层负责制度 266

第二部 立法权 270

第二十三章 立法院在政制上的地位 270

一 立法机关的重要 270

二 立法机关的沿革 271

三 立法院的组织 272

四 秘书处与编译处 275

五 立法原则的议定 275

第二十四章 立法院的职权 281

一 总论立法院的职权 281

二 法律与命令 282

三 公布与副署 284

四 司法权与外交权 287

五 监督权 290

第二十五章 预算制度 293

一 总论预算权 293

二 清末民初的预算章则 294

三 民国二十年以前的预算 296

四 主计制度之成立 298

五 二十年的预算 301

六 预算章程的制定与实施 302

七 二十六年的预算 305

八 建设事业专款 308

九 各年度预算内容的比较 309

十 预算法的制定 310

十一 战时预算的编造 312

十二 财政收支系统的改革 316

十三 战时预算的特色 317

第二十六章 立法院议事程序 320

一 议事程序的意义 320

二 我国的议事程序 321

三 提案 322

四 三读会与委员会审查 325

第二十七章 立法工作概述 329

一 组织法规的制定 329

二 法典编纂 331

三 宪法起草 333

第三部 司法权 339

第二十八章 司法院在政制上的地位 339

一 司法改革的回顾 339

二 司法院的地位 341

三 司法院的职权 342

四 司法院的幕僚机构 343

第二十九章 当前审级制度 344

一 三级三审制度的厘定 344

二 最高法院 346

三 高等法院及地方法院 348

四 检察制度 350

五 法院的威严 353

六 现代化的趋势 354

七 仍待解决的问题 356

第三十章 诉愿与行政诉讼 359

一 诉愿与再诉愿 359

二 行政诉讼制度 360

三 现制的问题 362

第三十一章 公务员的惩戒 365

一 总论公务员的惩戒 365

二 政务官的惩戒 366

三 事务官的惩戒 367

四 其他人员的惩戒 368

五 惩戒机关的系统 368

六 现制的困难 369

第四部 考试权 372

第三十二章 考试院与考试权 372

一 五权宪法与人事制度 372

二 考试机关的沿革及组织 375

三 各种考试 377

四 铨叙及分发任用 379

五 人事行政的改进 381

第三十三章 现行官制官规 384

一 官制的沿革 384

二 公务员在法律上的含义 386

三 政务官与事务官 388

四 事务官的类别 389

五 官等及其资格 392

六 各种的例外 395

七 司法官与外交官 397

八 俸给制度 399

九 服务规章 401

第三十四章 人事行政问题 406

一 人事行政机构 406

二 职位分类与官职划分 407

三 冗滥与流品问题 409

四 待遇问题 411

五 训练与进修 413

第五部 监察权 417

第三十五章 监察院与监察权 417

一 早年的设施 417

二 现在的组织 418

三 弹劾权的范围 419

四 制度上的问题 423

第三十六章 审计制度 426

一 审计机构的组织 426

二 审计职权 427

三 制度上的问题 428

第六部 全国性的民意机关 431

第三十七章 国民参政会 431

一 国民参政会的前身 431

二 国民参政会的产生 432

三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 434

四 国民参政会的职权 435

五 工作的检讨 439

第三册 443

前言 443

第五编 地方制度 445

第三十八章 省制沿革 445

一 现在的疆域 445

二 民国初年的省制 446

三 民国初年其他地方组织 448

四 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变革 450

第三十九章 现行省政组织 453

一 省政府组织法 453

二 省政府主席 453

三 省政府委员会 456

四 各厅及其他机关 457

五 省府合署办公制度的创立 459

六 合署办公制度的实施 461

第四十章 有关省制的问题 465

一 省政府主席的兼职 465

二 省政府机构调整的拟议 467

三 中央驻省的机构 468

四 地方上的军事机构 470

五 省政府行署 471

六 缩小省区的拟议 472

七 省区重划问题 475

八 建立特殊行政区域问题 477

九 省分等问题 479

十 省长制问题 480

第四十一章 省的地位 484

一 联邦制度的条件 484

二 清末民初的联邦制度思想 485

三 均权原则 487

四 省的法律地位 491

五 近年来的变迁 492

六 改革的意见 493

七 省为行政之一级 495

八 行政院与各省政府的关系 497

第四十二章 县政概论 503

一 县的现状 503

二 县的重要 505

三 孙中山先生关于自治的理论 506

四 自治与宪政 509

第四十三章 自治法规沿革 512

一 清末地方自治的尝试 512

二 民初的法律 513

三 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情形 516

四 各种自治法规的制定 518

五 实施上的困难 519

六 二十四年的检讨 521

七 保甲制度的恢复 522

八 成效的检讨 525

第四十四章 县行政组织沿革 528

一 清末民初的县政机构 528

二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县政机构 531

三 县各级组织的变迁 533

四 各实验县 534

五 设治局 537

第四十五章 县各级组织纲要 540

一 县各级组织纲要制定实施经过 540

二 原则的说明 541

三 组织的层级 543

四 关于县政府的机构 545

五 各级组织 546

六 各级人民代表机关 547

七 党政联系 550

第四十六章 现行县政组织 552

一 县行政与县自治 552

二 县政府本身的机构 554

三 县政府的附属机关 556

四 县长 558

五 县行政人员 561

第四十七章 地方自治 565

一 地方自治的含义 565

二 三个基本的概念 566

三 委办事项与自治事项 568

四 乡镇的地位 571

五 县政府的地位 573

六 地方自治财政 574

七 人事问题 577

八 两个观点 578

第四十八章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581

一 制度的先例 581

二 现行制度概况 582

三 设置的目的 583

四 现行状况 585

五 改革的建议 586

第四十九章 市制 588

一 都市问题的重要 588

二 过去立法的简述 590

三 市设置的经过 592

四 各市组织的情形 594

五 现行法律的分析 596

六 市自治 597

七 市行政 599

八 都市计划 601

第五十章 地方民意机关 605

一 省临时参议会的组织 605

二 省临时参议会的职权 607

三 市临时参议会 609

四 县临时参议会 609

附论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重要内容 612

一 总纲 612

二 人民权利与义务 613

三 国民大会的组织 615

四 国民大会的职权 617

五 总统 619

六 行政院 621

七 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 623

八 地方制度 625

九 国民经济及教育 626

十 宪法之施行及修正 626

参考书目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