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E.G.里查孙著,江之永译 1
第一节 质点振动 1
第二节 受迫振动;共振 1
第三节 耦合振动 2
第四节 双重强迫振动;结合音 4
第五节 傅里叶定理 4
第六节 张弛振动;分谐波 5
第七节 波动 6
第八节 纵平面波 7
第九节 紧张的弦 8
1. 横向振动 8
2. 纵向振动 8
第十节 横向振动的杆 8
1. 一端夹住的杆 9
第十一节 圆形膜 10
2. 两端支承的杆 10
第十二节 声阻抗 11
第十三节 作为“惯量”和“容量 ”相互串联的亥姆霍茲共振器 12
第十四节 管道的阻抗 12
第十五节 阻抗率 13
第十六节 脉动球体作为振源 14
第十七节 振动活塞作为振源 15
第十八节 流体中声波的吸收 16
第十九节 狭管中的粘滞性阻尼作用 18
符号表 19
第一编 声学测量和吸声材料 20
第二章 标准频率源和它们的校准 L.L.白瑞奈克,K.N.斯蒂文斯著,郑长聚译 20
第一节 引言 20
第二节 一级频率标准 20
1. 石英晶体振荡器和钟 21
第三节 其它标准频率源 21
2. 精密音叉 23
3. 可变频率振荡器 23
第四节 频率源的校准 24
1.拍振法 24
2.阴极射线示波器 25
3.内插法振荡器 26
4.频闪观察器 27
5.电子管频率计 28
6.电桥法 28
7.振动簧片 29
参考文献 30
第三章 压强幅和速度幅的测量 L.L.白瑞奈克,K.N.斯蒂文斯著,郑长聚译 31
第一节 引言 31
第二节 互易技术 31
1.自由场法 32
2.封闭腔室法 35
第三节 波动测量 37
1.瑞利盘 37
2.烟点法 39
3.热线法 39
第四节 一级标准声源 39
1.热致发声器 39
2.活塞发声器 40
3.静电激振器 41
参考文献 42
第四章 吸声材料的性能 C.W.考斯吞著,郑长聚译 44
第一节 引言 44
第二节 斜入射与正入射 45
第三节 各种吸声机构 46
第四节 声阻抗、反射和吸收 48
第五节 阻抗计算概要 52
第六节 刚硬多孔层的吸声理论 55
第七节 多孔层的典型吸声特性曲线 65
第八节 柔顺材料吸声的理论;一些结果 68
第九节 薄板吸声体的理论和结果 73
第十节 单独的共振器和穿孔薄板 77
第十一节 穿孔薄板吸声体的设计和结果 81
第十二节 用干涉仪测量声阻抗 86
第十三节 斜入射的吸声;局部反应的材料 88
第十四节 斜入射声音吸收的测量 91
参考文献 93
第二编 建筑声学 96
第五章 声音透射的理论 C.W.考斯吞著,郑长聚译 96
第一节 引言;质量定律 96
第二节 吻合效应 98
第三节 单层空隙夹墙 101
第四节 多层空隙墙 106
第五节 结构声的某些理论方面 106
参考文献 108
第六章 室内音质和厅堂设计 H.J.帕克斯著,王季卿译 109
第一节 引言 109
第二节 企求的音质 110
第三节 赛宾分析 111
第四节 混响时间的测定 113
第五节 混响时间作为房间性能的一个指标 115
第六节 房间性能的波动分析 116
第七节 其它技术和指标 120
1.脉冲测定 120
2.传声不规则度 122
第九节 混响时间的分布 123
第八节 稳态声压级 123
第十节 清晰度测验 124
第十一节 音质设计的一般原理 125
第十二节 混响时间的计算 128
第十三节 语言扩声系统 129
第十四节 赛宾吸声系数的测定及与正入射阻抗测定的关系,混响室法 130
第十五节 阻抗测量 132
第十六节 控制音质的表面 134
第十七节 吸声材料的分布 138
参考文献 139
第三编 噪声 141
第七章 噪声的测定 A.J.克恩著,王季卿译 141
第一节 定义 141
第二节 测量 141
第三节 ?的测定技术 142
第四节 纯音的等响关系 144
第五节 二级噪声计 145
第六节 主观噪声计 145
(甲)掩蔽法 145
(乙)等响法 146
1.离空的耳机 146
2.单耳机 146
3.双耳机 147
第七节 客观噪声计 148
1.声级计 148
2.英国物理研究所的声级计 148
3.梅特路·维克客观噪声计 149
4.从分析进行噪声计算 154
第八节 响度标度 155
第九节 固体声或振动 156
1.动圈式 157
第十节 振动探测器 157
2.压电式 158
第八章 噪声降低 A.J.克恩著,王季卿译 160
第一节 引言 160
第二节 在声源处的降低 160
第三节 在传递过程中降低噪声 165
第四节 空气噪声的降低 165
第五节 固体噪声的降低 169
第七第八两章参考文献 172
第四编 语言和听觉 174
第九章 语言与听觉在通讯系统中的关系:引言 R.K.扑脱,J.C.斯坦保著,章启馥译 174
参考文献 176
1.语言肌肉组 177
第一节 语言机理 177
(甲)语言过程 177
第十章 语言 章启馥译 177
2.语言肌肉组的神经支配 179
第二节 语言声 180
1.元音 180
2.辅音 182
3.语言声的出现率 182
4.语言失常 184
第三节 说话的声学 184
第四节 仿真语言 186
(乙)语言的物理特性 188
第五节 语言声的功率 188
第六节 语言声的声谱 189
1.元音的声谱 190
2.半元音和辅音的声谱 192
第七节 在连续语中功率的统计性分布 194
3.语言声的迁移效应 194
1.自由空间中语言声压的分布 195
2.在一点处的语言声压的分布 198
3.在海拔高度大的地方的语言声压 202
参考文献 203
第十一章 听觉 章启馥译 207
(甲)解剖 208
第一节 外耳和中耳 208
第二节 耳蜗 209
第三节 神经系统 212
第四节 听觉接收中心 212
(乙)物理性质 213
第五节 压强的转换 213
第六节 耳的声阻抗 213
第八节 频率感觉的局部化 214
第七节 自然周期与阻尼 214
第九节 耳蜗中的进行波 215
第十节 耳蜗响应 215
第十一节 作用电位 216
第十二节 耳的等效线路 218
(丙)听觉的特性 218
第十三节 绝对灵敏度 219
1.声压测定 220
2.最小可听耳道声压 221
3.最小可听自由场声压 222
4.语言的最小可听自由场声压 222
5.听觉测验的结果 222
第十四节 差阈 224
1.纯音--关于强度的差阈 224
2.纯音--关于频率的差阈 226
3.复声 226
1.掩蔽 227
4.分辨的量级理论 227
第十五节 掩蔽 227
2.剩余掩蔽 228
第十六节 声音的响度 229
1.纯音的响度 231
2.复声的响度 231
3.语言响度 232
4.响度的增涨与衰落 233
第十七节 声音的音调 233
1.纯音 234
2.复声 235
3.短时间的声音 236
第十八节 声音的其他属性 236
1.其他的属性 236
2.和谐与不和谐 236
1.角度定位 237
第十九节 声音的定位 237
2.深度定位 238
第二十节 听力减退 239
1.听力减退的测定 239
2.听力减退的类型 240
3.传导型减退 240
4.感觉型减退 240
5.病耳的响应 241
6.骨传导 241
7.响度复原 241
8.剩余掩蔽 243
9.耳聋助听器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一节 测验材料 250
(甲)可懂度测验 250
第十二章 语言传递评价 章启馥译 250
第二节 现场测验 251
(乙)影响可懂度的因素 252
第三节 接收到的声压级 252
第四节 噪声 254
1.概论 254
2.耳聋 255
3.房间混响 255
第五节 频率畸变 256
1.频带宽度 256
2.共振 258
3.频率推移 259
第六节 相位畸变 261
第七节 幅度畸变 263
参考文献 269
第八节 可懂度的计算 269
第十三章 传声器 于立淮译 271
(甲)一般理论 271
第一节 引言 271
第二节 理论 271
1.机电换能作用 272
2.与声媒质的耦合 272
3.辐射 273
4.衍射 273
5.响应 275
6.指向性 275
7.噪声 275
8.互易性 276
(乙)传声器的分类 277
11.测量 277
10.等效线路 277
9.效率 277
第三节 机电换能机构的类型 278
1.静电耦合 278
2.压电耦合 278
3.电致伸缩耦合 278
4.电磁耦合 279
5.磁致伸缩耦合 279
6.变动电阻耦合 279
第四节 按声学方面分类 280
1.声压传声器 280
2.压差传声器 280
第五节 控制性机械元件 281
第六节 热效换能器 281
第七节 炭粒传声器 282
(丙)传声器特性 282
第八节 电容传声器 283
第九节 晶体传声器 283
第十节 陶质传声器 285
第十一节 动线圈传声器 285
第十二节 带振传声器 286
第十三节 热线传声器 287
第十四节 差动传声器 288
第十五节 定向传声器 289
第十六节 杂类传声器 291
第十七节 灵敏度评价 291
参考文献 292
2.电声换能器简史 295
第一节 电声源概论 295
1.引言;应用和问题的概观 295
第十四章 扬声器和受话顺 F.斯潘都克著,于立淮译 295
第五编 声音的重发 295
3.电能转换为声能的原理 297
4.电声源的品质 297
5.类型的细分 298
6.电声换能器的线性定律 298
7.力学量和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298
8.声学量和力学量之间的关系 299
9.换能器原理和机电耦合因数 299
a)电磁原理 299
b)电动原理 300
c)静电原理 300
d)压电原理 301
1.计算 302
a)效率 302
1.电能转换为声能的特性参数 302
第二节 扬声器 302
2.实例 304
3.大尺度时的工作情况 305
b)灵敏度(传递因数) 307
c)传递因数 307
2.扬声器与电路的匹配 308
a)末级真空管和扬声器 308
b)几个扬声器耦合于一个放大器 308
c)电短路产生的阻尼 308
d)机电反耦合 309
c)等效电路 309
f)电开关 310
第三节 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310
1.总论 310
2.电磁策动系统 311
3.电动策动系统 312
b)动圈 313
a)罐形磁铁 313
c)支持圈 314
4.静电原理 314
5.晶体扬声器 315
第四节 机械能转换为声能 316
1.声辐射 316
a)辐射阻 316
b)指向性 317
2.辐射元件 317
a)锥形膜片 317
b)声障板和壳匣 319
1)障板 319
2)壳匣 319
5)实验性喇叭 320
6)锥形、双曲线和球面波型喇叭 320
4)角隅扬声器 320
3)低音反音箱 320
7)折迭喇叭 321
8)喇叭对扬声器的配合 321
9)喇叭的指向性 321
10)扬声器组 322
11)单向性扬声器组 323
12)扬声器组合 324
第五节 扬声器特性的测定 328
1.频率曲线 328
2.瞬变态 328
3.电阻抗 330
4.非线性畸变 330
5.指向性曲线 331
2.?立体声 332
1.房间的影响 332
6.主观评价 332
第六节 扬声器的位置 332
3.分散装置;哈斯效应 333
第七节 听筒 333
1.总论 333
2.声输出和换能因数 334
3.生产中的听筒型式 335
a)电磁系统 335
b)电动系统 337
c)压电系统 337
参考文献 338
第二节 机械录声 343
1.简史 343
第一节 引言 343
第十五章 录声 F.斯潘都克著,倪乃琛译 343
2.声盘的频率响应 344
3.声盘的制备 345
4.磁性录声 345
5.原始录声装置 346
6.刻纹头 346
7.刻纹针 347
8.放声时间 348
9.垂直与横向纹道 348
10.记录的复制 349
11.声盘的放声 350
a)机械放声 350
b)使用拾声器的电放声 351
c)针头 352
e)畸变及其测定 353
d)驱动装置 353
f)本底噪声 354
g)声箔装置 355
h)泰飞风 355
第三节 光学放声 356
1.简史 356
2.主要装置 357
3.胶片的类型 358
4.录声 359
a)光控制装置 359
(1)光源调制 359
(2)照度调制;克尔盒 359
(3)用动片的光控制装置;光阀,弦线示波器 360
(4)用转动镜的光控制装置;RCA电流计,光栓 360
b)发声部分的光学系统 362
(2)显影与复制 363
(1)录声 363
c)胶片录声的技术问题 363
5.光学声胶片的放声 364
a)光电池 364
b)放声 365
c)立体放声 365
6.光学录声中的畸变 365
a)速度的稳定 365
b)交流声 366
c)狭缝效应 366
d)调节的差误 366
e)哥德贝格定则 366
f)雷鸣效应 367
g)无噪声的放声 367
c)使用反光拾声的光学录声法 368
b)菲立浦-密勒录声系统 368
a)小型胶片 368
7.其他装置 368
第四节 磁带录声 369
1.简史 369
2.物理基础 369
3.恒定磁场磁性录声机 370
4.高频磁场磁性录声机 371
5.磁头 372
a)消磁头 372
b)录声头 372
c)放声头 372
b)磁线 373
c)磁板 373
7.驱动装置 373
a)磁带 373
6.载声体 373
a)放声速度 374
b)运行的起伏变动 374
8.频率响应和放大器 374
9.畸变和干扰 375
10.磁性录声机的设计 375
11.磁带录声机的用途 379
12.复制 379
参考文献 380
第十六章 立体放声 J.德·玻埃和K.德·玻埃著,倪乃琛译 384
第一节 引言 384
第二节 双耳听觉 384
1.距离 384
2.时间差 385
4.时间差与声强差的组合 386
3.强度差 386
5.不处于通过两耳轴线的水平面上声源的定位法 388
第三节 立体放声 388
第四节 立体放声中的双声道录声 392
参考文献 393
第六编 声音的分析与综合;乐器的设计与工作情况 394
第十七章 声音的分析 E.G.理查孙著,倪乃琛译 394
第一节 音色或波形的分析 394
第二节 频带分析器 395
第三节 外差式分析器 396
第四节 稳定波形的分析 397
第五节 声? 399
第六节 光学分析器 399
第二节 共振峯 404
第一节 乐器基础 404
第十八章 机械乐器 E.G.理查孙著,周涵可译 404
第三节 原始振动体 406
第四节 紧张的弦 406
第五节 拉奏弦的分析 407
第六节 提琴 409
第七节 不稳定声的分析器 410
第七节 压力与弓宽度的影响 410
第八节 共振效应 411
第九节 材料与油漆的影响 413
第十节 击弦乐器;钢琴 417
第十一节 音色和钢琴上的指触 421
第十二节 钢琴调谐 423
第十三节 拨弦乐器--竖琴和班卓 425
第十四节 杆 425
第十五节 鼓 425
第十六节 板 426
第十七节 钟 427
第十八节 打击音 430
第十九节 吹奏音 431
1.风吹音 431
2.边稜音 433
3.簧片的作用 435
第二十节 通常与原始发声器耦合的空气柱形式 437
第二十一节 直管 438
第二十二节 有侧孔的管子 438
第二十三节 复合管 441
第二十四节 末端改正 443
第二十五节 环层效应 447
第二十六节 温度对管乐器音调的影响 448
第二十七节 管壁材料对音质的影响 448
第二十八节 气振管和长笛 449
第二十九节 簧管 453
第三十节 管弦乐中的簧乐器 457
第三十一节 铜管乐器 461
第三十二节 瞬变态 462
第十九章 电声乐器 E.G.理查孙著,倪乃琛译 464
第一节 引言 464
第二节 单音乐器 464
第三节 振荡器 465
第四节 光电综合器 466
第五节 机电型乐器 467
第六节 电路详述 468
第十七、十八和十九章参考文献 473
第四章附录 一些欧洲建筑材料的吸声系数 王季卿译 479
索引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