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伦琴(W.C.Rontgen,德国人)X射线的发现 1
1902 塞曼(P.Zeeman,荷兰人)磁性对辐射的影响 4
洛伦兹(H.A.Lorentz,荷兰人)磁性对辐射的影响 7
1903 贝克勒尔(A.H.Becquerel,法国人)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10
皮埃尔·居里(P.Curie,法国人)放射性方面的工作 13
玛丽·居里(M.S.Curie,法国人,波兰血统)镭和钋的发现 16
1904 瑞利(J.Rayleigh,英国人)气体密度方面的工作,氩的发现 19
1905 勒纳(P.Lenard,德国人,匈牙利血统)阴极射线方画的工作 22
1906 约瑟夫·汤姆逊(J.J.Thomson,英国人)气体导电的研究 25
1907 迈克耳逊(A.A.Michelson,美国人,德国血统)研制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精密仪器 27
1908 李普曼(G.Lippmann,法国人,卢森堡血统)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彩色照相法 30
1909 马可尼(G.Marconi,意大利人)无线电报的发展 32
布劳恩(C.F.Braun,德国人)无线电报的发展 34
1910 范德瓦尔斯(J.D.van der Waals,荷兰人)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 37
1911 维恩(W.Wien,德国人)热辐射定律 40
1912 达列(N.G.Dalen,瑞典人)发明用于点燃航标和浮标的自动调节装置 43
1913 昂尼斯(H.K.Onnes,荷兰人)低温物理,液氦的制备 45
1914 劳厄(M.von Laue,德国人)晶体的X射线衍射 47
1915 亨利·布拉格(W.H.Bragg,英国人)利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 50
劳伦斯·布拉格(W.L.Bragg,英国人)利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 53
1917 巴克拉(C.G.Barkla,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本征X射线 55
1918 普朗克(M.Planck,德国人)能量子的发现 58
1919 斯塔克(J.Stark,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光谱线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 61
1920 纪尧姆(C.E.Guillaume,法国人)发现在精密仪器中有用的镍钢合金的特性 63
1921 爱因斯坦(A.Einstein,美国人,德国血统)对数学物理的贡献和发现光电效应的规律 65
1922 尼尔斯·玻尔(N.Bohr,丹麦人)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69
1923 密立根(R.A.Millikan,美国人)对电子电荷的测量,光电效应方面的工作 72
1924 曼尼·塞格巴恩(K.Siegbahn,瑞典人)X射线光谱学 75
1925 夫兰克(J.Franck,德国人)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规律 77
赫兹(G.L.Hertz,德国人)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规律 80
1926 佩林(J.B.Perrin,法国人)布朗运动,沉积平衡 82
1927 康普顿(A.H,Compton,美国人)由于光子与自由电子相互作用,使光子能量减少而产生的康普顿效应 85
查尔斯·威尔逊(C.T.R.Wilson,英国人)利用雾化尾迹显示带电粒子的径迹 88
1928 里查逊(O.W.Richardson,英国人)热离子现象,里查逊定律 91
1929 德布罗意(de Broglie,法国人)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质 94
1930 喇曼(C.V.Raman,印度人)光的散射,喇曼效应 97
1932 海森堡(W.K.Heisenberg,德国人)创立量子力学,发现氢的同素异形体 100
1933 狄拉克(P.A.M.Dirac,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的新的有效形式 103
薛定谔(E.Schodinger,奥地利人)发现原子理论的新的有效形式 106
1935 查德威克(J.Chadwick,英国人)发现中子 109
1936 赫斯(V.P.Hess,奥地利人)发现宇宙辐射 112
卡尔·安德逊(C.D.Anderson,美国人)发现正电子 114
1937 戴维逊(C.J.Davisson,美国人)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 117
乔治·汤姆逊(G.P.Thomson,英国人)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 120
1938 费米(E.Fermi,美国人,意大利血统)中子辐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发现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22
1939 劳伦斯(E.O.Lawrence,美国人)发明回旋加速器,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25
1943 斯特因(O.Stern,美国人,德国血统)分子射线方法,质子的磁矩 128
1944 拉比(I.I.Rabi,美国人,奥地利血统)用共振方法测定原子核的磁性质 131
1945 泡利(W.Pauli,美国人,奥地利血统)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134
1946 布里奇曼(P.W.Bridgman,美国人)高压装置的发明以及高压物理领域内的发现 137
1947 阿普顿(E.V.Appleton,英国人)大气高层物理性质,发现阿普顿层 139
1948 布莱克特(P.M.S.Blackett,英国人)威尔逊云室的改进及核物理和宇宙射线方面的发现 142
1949 汤川秀树(H.Yukawa,日本人)介子存在的理论预言 145
1950 鲍威尔(C.P.Powell,英国人)用于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发现介子 147
1951 科克罗夫特(J.D.Cockcroft,英国人)利用人工加速的原子粒子而进行的核蜕变研究 150
瓦尔顿(E.Walton,爱尔兰人)利用人工加速的原子粒子而进行的核蜕变研究 154
1952 布洛赫(F.Bloch,美国人,瑞士血统)核磁精密测量方法以及有关的发现 157
珀塞尔(E.M.Purcell,美国人)核磁精密测量方法以及有关的发现 160
1953 泽尼克(F.Zernicke,荷兰人)论证相衬法,发现相衬显微镜 163
1954 玻恩(M.Born,英国人,德国血统)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66
博思(W.Bothe,德国人)用于原子核和宇宙线研究的符合计数法 169
1955 兰姆(W.E.Lamb,美国人)氢光谱中兰姆移位的发现 171
库什(P.Kusch,美国人,德国血统)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174
巴丁(J.Bardeen,美国人)超导理论 176
1956 巴丁(J.Bardeen,美国人)半导体研究,发现晶体管效应 176
布拉顿(W.H.Brattain,美国人)半导体研究,发现晶体管效应 179
肖克利(W.Shoekley,美国人)半导体研究,发现晶体管效应 182
1957 杨振宁(C.N.Yang,美国人,中国血统)证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84
李政道(T.D.Lee,美国人,中国血统)证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86
1958 切仑科夫(P.A.Cherenkov,苏联人)切仑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88
弗兰克(I.M.Frank,苏联人)切仑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1
塔姆(I.E.Tamm,苏联人)切仑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3
1959 张伯伦(O.Chamberlain,美国人)发现反质子 196
西格里(E.G.Segre,美国人,意大利血统)发现反质子 198
1960 格拉泽(D.A.Glaser,美国人)发明气泡室 201
1961 霍夫斯塔特(R.Hofstadter,美国人)通过电子散射发现核子结构 204
穆斯堡尔(R.L.Mossbauer,德国人)γ辐射的共振吸收,穆斯堡尔效应 206
1962 朗道(L.D.Landau,苏联人)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理论 208
1963 维格纳(E.P.Wigner,美国人,匈牙利血统)通过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作出的贡献 211
玛丽亚·梅耶(M.G.Mayer,美国人,德国血统)核壳层模型的发展 213
詹森(J.H.D.Jensen,德国人)核壳层模型的发展 216
1964 汤斯(C.H.Townes,美国人)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工作,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和激光原理制成的放大器和振荡器 218
巴索夫(N.G.Basov,苏联人)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工作,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和激光原理制成的放大器和振荡器 221
普罗霍罗夫(A.M.Prokhorov,苏联人)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工作,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和激光原理制成的放大器和振荡器 223
1965 费曼(R.P.Feynman,美国人)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高能物理中的基本粒子 225
许温格(J.S.Schwinger,美国人)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高能物理中的基本粒子 227
朝永振一郎(S.Tomonaga,日本人)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高能物理中的基本粒子 230
1966 卡斯特勒(A.Kastler,法国人)用于研究原子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232
1967 贝特(H.A.Bethe,美国人,德国血统)核反应理论,恒星能量的产生 235
1968 阿尔瓦雷斯(L.W.Alvarez,美国人)氢气泡室的发展,数据分析方法 237
1969 盖尔曼(M.Gell-Mann,美国人)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 240
1970 阿尔芬(H.Alfven,瑞典人)磁流体动力学和等离子物理的研究 242
尼尔(L.Neel,法国人)在固体物理中十分重要的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的发现 244
1971 加波(D.Gabor,英国人,匈牙利血统)发明全息照相术 246
1972 库珀(L.N.Cooper,美国人)超导理论 249
施里弗(J.R.Schrieffer,美国人)超导理论 252
1973 江崎(L.Esaki,日本人)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254
贾埃弗(I.Giaever,美国人,挪威血统)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256
约瑟夫森(B.D.Josephson,英国人)理论上预言了超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约瑟夫森效应 258
1974 赫威斯(A.Hewish,英国人)射电天文物理的研究,发现脉冲星 260
赖尔(M.Ryle,英国人)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工作,孔径合成技术 262
1975 阿格·玻尔(A.Bohr,丹麦人)以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的关系为基础的原子核理论 265
莫特尔逊(B.R.Mottelson,丹麦人,美国血统)以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的关系为基础的原子核理论 267
雷恩瓦特(L.J.Rainwater,美国人)以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的关系为基础的原子核理论 269
1976 里克特(B.Richter,美国人)独立地发现了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之一的ψ/j粒子 271
丁肇中(S.C.C.Ting,美国人,中国血统)独立地发现了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之一的ψ/j粒子 273
1977 范弗莱克(J.H.vail Vleck,美国人)磁性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 275
莫特(N.F.Mott,英国人)固体物理中的发现,导致了非晶态物质(如玻璃)在电子转换设备和记忆装置中的应用 277
菲利浦·安德逊(P.W.Anderson,美国人)固体物理中的发现,导致了非晶态物质(如玻璃)在电子转换设备和记忆装置中的应用 279
1978 卡皮查(P.L.Kapitza,苏联人)低温物理方面的发现和发明 281
彭齐亚斯(A.A.Penzias,美国人,德国血统)发现了被认为是初始火球残余物的宇宙微波辐射 283
罗伯特·威尔逊(R.W.Wilson,美国人)发现了被认为是初始火球残余物的宇宙微波辐射 285
1979 温伯格(S.Weinberg,美国人) 287
萨拉姆(A.Salam,巴基斯坦人)彼此独立地发展了弱电统一理论 290
格拉肖(S.L Glaschow,美国人)彼此独立地发展了弱电统一理论 292
附录 294
1980 菲奇(V.Fitch,美国人)CP不守恒的发现 294
克罗宁(J.Cronin,美国人)CP不守恒的发现 297
1981 凯·塞格巴恩(K.M.Seigbahn,瑞典人)光电子能谱的理论和实验 300
肖洛(A.Schawlow,美国人)激光光谱学及非线性光学的研究,饱和吸收法 302
布洛姆伯根(N.Bloembergen,美国人,荷兰血统)非线性光谱学的研究,四波混频法 304
1982 肯尼思·威尔逊(K.G.Wilson,美国人)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 306
1983 钱德拉塞卡尔(S.Chandrasekhar,美国人,印度血统)预言坍缩的白矮星的结构和变化;有关“黑洞”方面的工作 309
福勒(W.Fowler,美国人)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的理论,核物理及空间方面的研究 312
1984 鲁比亚(C.Rubbia,意大利人)发现传递弱作用的W±粒子和Z0粒子 314
范德梅尔(S.van der Meer,荷兰人)发现传递弱作用的W±粒子和Z0粒子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