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第2章 电视图像质量 5
2.1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6
2.2 电视系统质量指标的叠加和分配 9
第3章 线性失真测量原理 12
3.1 线性失真及其测量的特点 12
3.1.1 线性失真 12
3.1.2 线性失真的测量特点 14
3.2 频域测量原理 16
3.2.1 幅频特性测量原理 16
3.2.2 相频特性测量原理 17
3.3 时域测量原理 20
3.2.3 线性失真校正原理 20
3.3.1 测试信号分析 21
3.3.1.1 正弦平方脉冲 21
3.3.1.2 条信号 25
3.3.1.3 场频方波 28
3.3.1.4 载波填充信号 28
3.3.2 双回波理论 31
3.3.2.1 可实现网络的传输特性 31
3.3.2.2 幅频特性失真与测试信号畸变的关系 32
3.3.2.3 相频特性失真与测试信号畸变的关系 33
3.3.3 K指数评价法 36
3.3.3.1 回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36
3.3.3.2 亮度通道的K指数 38
3.3.3.3 色度通道的K指数 41
3.3.4 亮-色不均匀性测量原理 42
3.3.4.1 测试信号的特征 43
3.3.4.2 波形畸变图解法 44
3.3.4.3 波形畸变计算法 45
3.3.4.4 增益和延时测量仪原理 50
第4章 非线性失真测量原理 52
4.1 非线性失真及其测量的特点 52
4.1.1 非线性 52
4.1.2 非线性失真的特征 53
4.1.3 平均图像电平(APL) 54
4.1.4 非线性失真的度量与校正 55
4.2.1 与亮度信号幅度有关的亮度信号非线性幅度失真 57
4.2 亮度信号非线性幅度失真 57
4.2.2 与色度信号幅度有关的亮度信号非线性幅度失真(交叉调制失真) 59
4.3 色度信号的非线性失真 60
4.3.1 由亮度信号幅度引起的色度信号非线性幅度失真(DG失真) 60
4.3.2 由亮度信号幅度引起的色度信号非线性相位失真 61
4.3.3 由色度信号幅度引起的色度信号非线性幅度失真(DP失真) 61
4.4 同步信号的非线性失真 62
4.4.1 行、场同步信号的非线性失真 63
4.4.2 色同步信号的非线性失真 64
第5章 杂波测量原理 65
5.1 杂波及其测量的特点 65
5.1.1 杂波与信杂比 65
5.1.2 滤波 66
5.1.3 加权 67
5.2 杂波测量 70
5.2.1 目测法 71
5.2.2 客观测量法 73
第6章 自动化动态测量原理 75
6.1 插入测试行信号(ITS) 75
6.2 自动化动态监视系统 77
6.2.1.混合型自动化监测系统 78
6.2.2.全数字型自动化检测系统 79
第7章 电视测试图卡 81
7.1 电视测试图 82
7.1.1 解码电路测试信号 82
7.1.1.1 解码电路四种测试信号的定义 82
7.1.1.2 PALD制解码电路的传输特性 84
7.1.1.3 理想条件下PALD制解码电路输出 86
7.1.1.4 隔行色度测试信号的输出分析 87
7.1.1.5 测试信号在PALD制解码电路中的应用 88
7.1.2 电视测试图中的测试信号分析 89
7.1.2.1 彩条信号 89
7.1.2.2 四矢量信号 90
7.1.2.3 绿色差矩阵测试信号 91
7.1.2.4 三基色矩阵测试信号 93
7.1.2.5 方格信号 94
7.1.2.6 灰度级信号 94
7.1.2.7 三色面信号 95
7.1.3 电视测试图实例 95
7.2.1 图像分辨力 96
7.2 电视摄像机专用测试卡 96
7.2.2 电视摄像机专用测试卡 98
7.2.2.1 水平清晰度卡 98
7.2.2.2 线性卡 99
7.2.2.3 烧伤卡 99
7.2.2.4 余辉卡 100
7.2.2.5 调制度测试卡 101
7.2.2.6 重合卡 102
7.2.2.7 灰度卡 102
7.2.2.8 综合测试卡 103
第8章 电视测量仪器 105
8.1 模拟乘法器及其应用 106
8.2 电视信号发生器 108
8.3 电视矢量示波器 111
8.4 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 114
8.4.1 电路总体结构 114
8.4.2 同步消隐信号发生器 115
8.4.3 脉冲信号发生器 115
8.4.4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117
8.5 电视波形监视器 120
8.5.1 电视测试模板 120
8.5.2 基本电路结构 121
8.5.3 典型电路分析 122
习题 127
参考资料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