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和谐之城: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艳华,周兆钿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02117119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广州市和谐城市建设的实践。

前言 1

第一章 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渊源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1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崇尚和尊重 1

二、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深刻的思想内涵 5

三、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有益启示 7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产生的理论渊源 10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意识的普及 10

二、生态文明的呼唤 14

三、环境科学的兴起 18

四、风起云涌的城市运动 21

第三节 环境伦理的觉醒 25

一、当代伦理学的缺陷 25

二、如何遵循自然 31

三、环境伦理学的使命 35

第二章 人与自然和谐视野下的城市 44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44

一、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 44

二、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来考察 48

三、从景观学的角度来考察 51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评价 55

一、自然系统的和谐 56

二、经济系统的和谐 60

三、社会系统的和谐 64

四、区域发展的和谐 68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不同形态的辨析 70

一、生态城市 71

二、山水城市 72

三、森林城市 74

四、园林城市 76

五、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80

第三章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现代诠释 82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理论探源 82

一、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基本特点 82

二、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建设原则 86

三、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建设实质 89

四、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终极目标 91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96

一、适度的人口规模 96

二、资源与发展的矛盾 104

三、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111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要关注的重点领域 115

一、循环经济 115

二、低碳经济 119

三、节约型社会 122

第四章 广州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特点 125

第一节 广州人口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态势 125

一、广州人口发展特点 125

二、人口发展态势 129

三、人口发展的理想状态 132

第二节 广州资源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132

一、广州资源消耗特点 132

二、资源发展态势 136

三、资源发展的理想状态 137

第三节 广州环境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138

一、广州环境发展特点 138

二、环境发展态势 140

三、环境发展的理想状态 141

四、基本结论 141

第四节 广州与国内大城市主要发展指标对比分析 143

一、经济发展情况 143

二、人口基本情况 145

三、土地资源情况 146

四、能源消耗情况 147

五、环境发展状况 149

第五章 广州人与自然和谐的定量测度 155

第一节 广州适度人口规模 155

一、适度人口理论 155

二、广州人口数量的历史发展过程 164

三、广州适度人口规模 166

第二节 广州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曲线 171

一、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 171

二、广州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关系验证 176

第三节 广州生态足迹 181

一、生态足迹 181

二、广州生态足迹的测量 189

三、基本结论 193

第六章 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发展战略 196

第一节 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基本评价 196

一、主要成效 196

二、存在问题 203

第二节 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发展战略 207

一、指导思想 207

二、发展目标 208

三、推进战略 210

第三节 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模式转型 216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216

二、转变社会发展模式 218

三、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220

四、转变人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222

第七章 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能力建设 224

第一节 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行动纲领 224

一、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 224

二、始终保持自然生态能力的生态体系 232

三、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建设体系 238

四、全面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 242

五、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体系 244

六、大力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体系 248

七、倡导有利于自然的绿色生活与消费体系 251

八、重视寻求技术支撑和导向的绿色科技体系 253

第二节 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能力建设 254

一、强化思想意识和观念的保障能力 254

二、加强政府调控、引导和整合能力 256

三、培育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56

四、加强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约束能力 257

五、促进和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能力 258

六、发动公众积极为城市发展建言的参与能力 259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