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第二章 敦煌佛寺禅窟兰若的组织及性质 29
第一节 前言 29
第二节 汉地早期的寺院轨制 32
一 道安的僧尼轨范 32
二 敦煌本《教团规制》所见寺院制度 37
第三节 敦煌寺院纲管 40
第四节 三所禅窟的组织结构 55
第五节 敦煌兰若的头陀思想与社邑职能 61
第六节 敦煌佛寺特点 69
一 禅律同居探源 70
二 敦煌寺院的性质 75
第三章 戒坛的流变与敦煌方等道场 80
第一节 序说 80
第二节 戒坛的起源与成立 83
一 戒坛的名称 83
二 戒坛的结作与结构 87
第三节 戒坛的流变 89
一 南北朝时期的律典传译与戒坛创建 89
1.南北朝时期的律典传译 89
2.汉地的早期戒坛 92
二 唐五代戒坛的变迁 96
1.唐五代戒坛的地域分布 96
2.道宣的关中戒坛及影响 99
3.洛阳戒坛的创建与求法僧 102
第四节 敦煌的方等道场与临坛大德 105
一 方等道场的设立 105
二 敦煌方等道场与临坛大德 108
第五节 后论 129
第四章 敦煌所出戒牒·戒仪·度牒研究 131
第一节 引言 131
第二节 八关斋戒的内容与受持 133
第三节 八关斋戒的授受仪规 136
第四节 敦煌八关斋戒牒的构成与特色 143
第五节 菩萨戒经的翻译与流传 146
一 大乘戒经的传译 146
二 菩萨戒的流传 150
第六节 菩萨戒授受仪轨 153
第七节 菩萨戒牒 163
第八节 度牒 172
第五章 敦煌布萨文与布萨次第新探 182
第一节 缘起 182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波罗提木叉与布萨 188
一 波罗提木叉经的组织及构成 188
1.戒经五篇七聚的原始类集 188
2.五百结集与毗尼八部的编撰 191
二 说波罗提木叉制度的演变 193
1.偈布萨与教授波罗提木叉 193
2.制立学处与威德波罗提木叉 195
第三节 敦煌佛教布萨文与布萨次第 197
一 大乘布萨文与说戒唱道 197
二 声闻布萨文与敦煌僧伽说戒次第 209
第四节 后论 215
第六章 敦煌结夏安居考索 220
第一节 序说 220
第二节 律藏的《安居犍度》与早期佛教的安居形态 224
一 内律关于安居场所与时间的若干规定 224
1.原始佛教安居场所的演变 224
2.安居的时间 228
二 结界安居与自恣说戒 230
1.五众安居与结界羯磨 230
2.安居期间的规定事项 232
第三节 敦煌佛教夏安居与冬安居 235
一 敦煌佛教教团的夏安居与冬安居 235
1.敦煌僧尼的结夏安居 235
2.敦煌僧尼的冬安居 240
二 敦煌僧尼的安居与三时礼忏 241
1.忏悔与内律 241
2.夏安居与三时礼忏 246
第四节 后论 249
第七章 论敦煌净土教赞文 251
第一节 赞文、偈赞与净土教赞文 251
第二节 净土教赞文之研究 258
一 善导的《往生礼赞》仪轨次第与六时礼赞 258
1.《往生礼赞》的写本概况 258
2.《往生礼赞》仪轨次第的作梵法要 259
3.六时礼赞与净土正因 262
二 大乘净土赞探微 270
1.指方立相与无念无相 270
2.自性圆明与唯心净土 278
第三节 后论 283
第八章 敦煌的斋文斋会法会辨析 29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91
第二节 斋的源流与演变 295
一 斋与律制 295
二 汉晋南北朝之际的斋会 300
第三节 唐五代的斋会与庶民信仰 306
一 帝王诏令与斋戒信仰的形成 306
二 唐五代斋会之形态 309
1.国家斋会 309
2.名僧忌日斋会 311
3.其它斋会 313
第四节 敦煌的斋文 317
一 斋文的性质及种类 317
二 斋文与愿文之关系 323
第五节 斋琬文与佛教行事 335
一 斋琬文的内容构成 335
二 《斋琬文》与佛教行事 337
第六节 敦煌的斋会 341
一 斋会仪轨考 341
二 社邑斋会 349
三 追福斋会 357
第七节 敦煌的斋会与民间信仰 362
一 七七斋会与印度佛教中阴身信仰 362
二 敦煌的七七斋会及法会 365
第八节 敦煌无遮大会 373
后论 380
主要参考文献 389
后记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