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死亡文化概论 3
第一章 绪论--文化和死亡文化 3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 4
一、“文化”一词的由来 4
二、“文化”的三类形态 6
三、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8
四、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9
第二节 死亡文化的界定 12
第三节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早期的人类 15
第四节 人类殡葬的起源 21
第五节 研究死亡文化的意义和方法 25
第二章 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30
第一节 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 31
第二节 原始人的自然崇拜 35
第三节 原始人的自我崇拜 38
一、血崇拜 38
二、性崇拜 40
三、鬼魂崇拜 41
四、祖先崇拜 43
第四节 原始人的综合崇拜:原始人与鬼神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 44
一、禁忌和巫术 46
二、献祭和祈祷 48
三、图腾崇拜 50
第五节 原始宗教和原始思维 52
一、原始宗教及其根源 52
第三章 从原始殡葬看人类早期的死亡文化 53
二、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55
三、原始宗教的文化意义 58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文化遗址 63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63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65
第二节 仰韶文化的殡葬 69
第三节 龙山文化的殡葬 72
第四节 原始葬式与灵魂认知的关系 75
一、灵魂观念与葬式的关系 76
二、氏族血缘关系对原始殡葬的影响 78
第五节 原始的死亡文化及殡葬的特征 79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84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生死观 85
第二节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生死观 88
第三节 老、庄及其道家学派的生死观 93
一、老子道家的生死观 93
二、庄子道家的生死观 95
第四节 墨子及其墨家学派的生死观 100
第五节 佛教的生死观 102
第一节 古希腊苏格拉底哲学的生死观 109
第五章 西欧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109
第二节 古希腊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 115
附:伊壁鸠鲁《论死亡》 118
第三节 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 119
一、基督教的由来 119
二、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 122
第四节 中、西方古代哲学生死观之比较 125
第六章 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 129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 129
一、个人形态的极端主义生死观 132
第二节 极端主义哲学的生死观 132
二、民族形态的极端主义生死观 137
第三节 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 142
第七章 19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死观的转变 152
第一节 创建中华民国的志士们的生死观 152
一、“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临难毋苟免” 152
二、孙、黄革命时代的英烈们 154
第二节 “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彷徨 155
第三节 “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的奋起 158
第四节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死观 162
第五节 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人的生死观 167
第八章 死亡文化学的哲学反思 170
第一节 西方“人类文化学”对死亡文化的思考 171
一、弗雷泽的“人类死亡意识进化的三阶段”论 171
二、根纳普的生命“通过仪式”模式论 173
三、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 175
第二节 中国学者对死亡文化研究的现状 177
第三节 个体死亡的意义 180
第四节 死亡文化的本质 185
第一节 社会精力 189
第九章 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 189
第二节 社会经济 192
第三节 社会心理 195
一、永恒心理 196
二、归宿心理 198
三、投射心理 199
四、报恩心理 200
五、依恋心理 203
六、炫耀心理 205
七、攀比心理 207
八、渲泻心理 208
九、权力心理 210
第四节 社会价值观念 212
一、鬼魂观念 212
二、永恒观念 214
三、孝道观念 216
四、家族观念 218
五、等级观念 222
第五节 社会需要 225
第六节 国家的作用 228
第十章 社会文明形态对殡葬的影响 233
第一节 社会文明的界定 23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概述 235
一、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由来 235
二、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三个大一统” 236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 237
一、西周时期君、亲合一的宗法制 238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式的宗法制 240
三、宋以后祠堂式家族组织的守法制 243
第四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偶像崇拜 248
第五节 中国古代隆丧厚葬的社会根源 252
一、隆丧厚葬的社会需求 253
二、隆丧厚葬的社会机制 255
第六节 隆丧厚葬之风不能加诸儒家 260
第七节 西欧古代农业文明对殡葬的影响 266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情形 266
二、西欧中世纪的情形 268
第八节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对殡葬的影响 271
第九节 中、西方古代死亡文化之比较 272
第十一章 丧礼概述 282
第一节 “礼”的内涵 282
一、礼的界定 282
下卷 死亡文化专论 282
二、礼的人性根据和社会需要 285
三、祀和仪、俗的关系 288
第二节 丧礼的社会意义 289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 292
第一节 初终 298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298
第二节 殓 299
第三节 殡 302
一、殡的礼仪规定 302
二、殡期间的悼念活动 305
三、殡的高潮--辞灵仪式 307
第四节 出殡 311
第五节 下葬及葬后的礼仪 316
第一节 居丧守制的起源 323
第十二章 居丧守制 323
第二节 居丧守制的行为规范 326
第三节 两汉的居丧守制 330
一、西汉的居丧守制 330
二、东汉的居丧守制 33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居丧守制 338
第五节 唐以后居丧守制的法制化 339
第六节 夺情起复 341
一、形式主义化 344
第七节 居丧守制走向反面--形式主义化和虚伪化 344
二、虚伪化 346
第八节 居丧守制的荒废 348
第十四章 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352
第一节 奔丧 352
第二节 吊丧 354
第三节 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 356
第四节 丧事中的脱帽礼 359
第五节 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 362
一、寒食节 362
二、清明节 364
三、扫墓 365
第六节 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366
一、丧葬迷信--烧纸钱、纸冥器 367
二、丧葬禁忌 371
第十五节 殡葬服饰 375
第一节 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 375
第二节 五服 378
一、斩衰服 379
二、齐衰服 382
三、大功服 383
四、小功服 383
五、缌麻服 384
第三节 九族血缘关系图解 387
第四节 五服制的文化意义 390
第五节 五服制的起源 393
第六节 铭旌 395
第七节 殡葬服饰的颜色 399
第一节 殡葬语言的意义 404
第十六章 殡葬语言 404
第二节 对死亡的称谓 405
第三节 谥号 408
一、谥号的内涵 408
二、谥号的起源和沿革 412
三、谥号的意义 414
四、谥法走向反面 417
第四节 避讳 419
一、华夏的地理位置对方位观的影响 426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方位观 426
第十七章 坟墓与风水 426
二、周代“堂、室”中的方位观 428
三、方位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 433
第二节 坟墓的起源 436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坟墓制度 439
一、公墓、家族墓地、义冢 439
二、国家对坟墓制度的规定 443
三、合葬 447
第四节 坟墓的意义 448
第五节 风水 453
一、风水术及其起源 453
二、风水术之荒谬 455
第十八章 中国皇陵 463
第一节 陵墓的起源和意义 464
第二节 中国皇陵 466
一、秦始皇陵 467
二、西汉皇陵、东汉皇陵 469
三、唐皇陵 471
四、北宋皇陵、南宋皇陵 473
五、元皇“陵” 476
六、明皇陵 477
七、清皇陵--东陵和西陵 479
第三节 中国皇陵扼要 481
第十九章 墓碑、墓志铭和庙寝 484
第一节 墓碑、墓志铭 484
第二节 西周的宗庙制度 489
第三节 秦汉以后的帝王宗庙、陵寝制度 495
一、尊号 499
第四节 尊号和庙号 499
二、庙号 502
第五节 秦汉以后官员及庶民的宗庙 503
第二十章 祭祀和人殉、人牲 508
第一节 祭祀概念 508
第二节 祭祀的分类 509
一、三类祭祀对象 509
二、祭祀方式 512
第三节 祭祀权的政治化 516
第四节 祭祀的意义 519
第五节 祭文 523
第六节 人殉和人牲 527
一、人殉和人牲概述 527
二、国外的人殉和人牲 529
三、中国原始社会的人殉和人牲 531
四、夏、商的人殉和人牲 532
五、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殉和人牲 535
六、秦汉以后人殉和人性的最后废止 538
第一节 各种葬式 541
第二十一章 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541
一、土葬 542
二、悬棺葬 542
三、塔葬 543
四、衣冠冢 545
五、二次葬 546
六、水葬 547
七、天葬 547
八、火葬 548
第二节 中国火葬的历史 549
一、中国火葬的渊源 549
二、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 551
第三节 中国古代火葬流行的原因以及政府禁止火葬的原因 556
第二十二章 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与简丧薄葬的对立 561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的殡葬风尚 561
一、夏商和西周的情况 561
二、春秋战国的情况 563
一、西汉的情况 565
第二节 两汉的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 565
二、东汉的情况 56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趋简的殡葬习俗 572
一、魏晋“名士”们厌世主义的生死观 572
二、魏晋“名士”们玩世不恭的殡葬观 575
三、帝王贵戚之家趋简的殡葬 577
四、佛教对殡葬礼仪的渗透 579
第四节 唐代以后殡葬礼仪的制式化以及民间的殡葬风俗 580
一、国家全面制定丧礼--丧礼的制式化 580
二、唐代殡葬操作的社会化 582
三、民间殡葬活动的娱乐化 585
第五节 唐代以后民间的隆丧厚葬 587
第六节 殡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589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 59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殡葬变化 593
一、传统的杠业、杠房 593
二、近世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殡葬变化 593
第二节 新中国的殡葬改革 596
一、殡葬改革的倡导阶段 596
二、殡葬改革的法制阶段 598
三、殡葬改革的成就 599
第三节 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601
第四节 目前殡葬领域中的问题 604
第五节 关于中国殡葬改革的设想 607
第二十四章 国家对殡葬的干预及其意义 612
第一节 国家干预殡葬的概述 61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的价值导向 614
第三节 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礼仪的规范化 619
第四节 统治阶级在殡葬上的坏作用 621
第五节 国家干预殡葬的意义 623
第二十五章 现代中国社会的丧礼程式 626
第一节 国家的丧礼 626
一、唁电和唁函 626
二、下半旗志哀 627
三、国葬和公葬 628
第二节 中国社会通行的治丧程序 631
一、组织治丧班子 631
二、丧仪料理 633
三、举行追悼会 633
四、灵堂布置及人员站列次序 634
第三节 丧礼其它 636
一、哀乐 637
二、挽幛、挽联、花圈和悼词 637
三、丧礼服饰 639
第二十六章 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 643
第一节 临终关怀 643
一、临终关怀的起源 643
二、临终关怀的现状 644
三、临终关怀的展望 647
一、安乐死的内涵 648
第二节 安乐死 648
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 649
三、安乐死的展望 651
第三节 遗嘱 652
一、交待国家大事的遗诏、遗疏或遗言 653
二、事业未成之遗恨 655
三、希望影响后人的遗嘱 657
四、法律上处理遗产的遗嘱 659
后记 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