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走入圣殿--世界寺庙文化巡礼 1
第一章 宗教、寺庙与文化--寺庙文化的形成 29
第一节 宗教的传播 30
一、原始宗教的发展 30
二、佛教的传播 38
三、道教的崛起 44
四、伊斯兰教的浸及 50
五、基督教的东渐 52
六、杂教的流创 56
外国其他宗教 56
中国民间宗教 58
第二节 寺庙的兴建 62
原始宗教--祠庙 63
一、寺庙的类型 63
佛教--寺院 64
道教--宫观 65
伊斯兰教--清真寺 67
基督教--教堂 67
杂教--杂庙 68
二、寺庙的兴建 71
祠庙 71
宫观 92
清真寺 99
教堂 101
杂庙 108
一、广泛的信仰 111
第三节 文化的浸润 111
二、饱学的僧众 120
哲学 120
文学 122
史学 126
艺术 129
科技 132
其他 132
三、艺术的礼重 135
第二章 宗教、社会的契合--寺庙实体 140
第一节 寺庙建筑 143
一、寺庙的建筑艺术 143
寺庙的外观风格 146
寺庙的平面布局 154
二、寺庙的建筑技术 194
寺庙的结构技术 194
寺庙的顶墙技术 199
寺庙的其他技术 201
三、寺庙的典型建筑 202
塔幢建筑 202
危崖建筑 215
金属建筑 216
第二节 寺庙结构 217
一、寺庙--社会一体化 217
寺庙的递层结构 218
寺庙的对应结构 225
寺庙的信仰结构 236
二、寺庙--僧众科层化 244
寺庙内部的组织结构 245
寺庙僧众的等级分层 255
寺庙生活的戒律清规 261
第三节 寺庙政治 266
一、稳定社会秩序 267
构成国家政治 270
协助国家政治 278
稳定国家政治 290
二、打破社会秩序 302
重构政治的场所 302
威胁国家的力量 302
社会动乱的策源 306
第三章 神圣的基础--寺庙经济 310
第一节 寺庙恒产 312
一、恒产的构成 316
恒产的形成 316
恒产的结构 326
二、恒产的经营 336
恒产的经营 336
恒产的用途 345
三、恒产的保护 346
恒产的继承 346
恒产的保护 350
第二节 寺庙贸易 353
一、寺庙的稳定贸易 354
二、寺庙的不稳定贸易 363
第三节 寺庙捐赈 372
一、寺庙捐助 377
二、寺庙赈济 391
第四章 为无形赋形--寺庙艺术 402
第一节 寺庙文学 403
一、匾联 404
匾额 404
楹联 407
二、诗文 416
诗歌 416
散文 421
第二节 寺庙书法 430
一、匾书与楹书 436
二、碑铭与摩刻 436
碑铭 436
摩刻 447
三、卷轴与条幅 452
卷轴 452
条幅 454
第三节 寺庙绘画 458
一、壁画 458
祠庙壁画 458
寺院壁画 461
宫观壁画 486
其他寺庙壁画 490
二、卷轴与条幅 496
三、帛画 504
第四节 寺庙雕塑 510
祠庙泥塑与铸塑 511
一、泥塑与铸塑 511
寺院泥塑与铸塑 518
宫观泥塑与铸塑 542
二、木雕与石雕 547
祠庙木雕与石雕 547
寺院木雕与石雕 550
宫观木雕与石雕 556
其他木雕与石雕 557
三、摩崖与石窟 557
摩崖与石窟的轨迹 557
摩崖与石窟的分布 566
摩崖与石窟的特点 566
一、音乐 572
第五节 寺庙伎艺 572
祠庙音乐 573
寺院音乐 584
宫观音乐 601
教堂音乐 609
二、舞蹈 613
祠庙舞蹈 613
寺院舞蹈 626
宫观舞蹈 640
清真寺舞蹈 647
三、戏剧 649
祠庙戏剧 649
寺院戏剧 652
寺院曲艺 658
四、曲艺 658
宫观曲艺 661
杂庙曲艺 662
第五章 祭坛即娱坛--寺庙游俗 664
第一节 寺庙旅游 665
一、“三山五岳”与“洞天福地” 666
“三山”与“五岳” 666
“洞天”与“福地” 669
名胜与古迹 672
二、寺庙旅游的形成 676
宗教与环境 676
寺庙与园林 679
僧众与旅游 682
三、寺庙旅游的内容 691
第二节 寺庙节祭 694
一、寺庙节祭的种类 695
二、寺庙节祭的形成 708
三、寺庙节祭的内容 717
第三节 寺庙收藏 727
一、寺庙收藏概述 727
二、寺庙收藏择述 733
三、寺庙收藏杂述 738
第六章 控制与操纵--寺庙文化的效能 742
第一节 寺庙文化与宗教传播 744
一、教义的归集 744
佛经的翻译 744
道书的造作 753
杂经的汇撰 759
二、教义的宣喻 762
教义的宣讲 763
教义的论辩 772
三、教义的体现 774
第二节 寺庙文化与社会稳定 779
一、协调功能 780
等级协调 780
文化协调 789
物质协调 791
二、教化功能 792
善的诱惑 792
恶的恫吓 798
三、保障功能 807
第三节 寺庙文化与民众生活 810
一、游冶的主体 810
二、节庆的中心 812
第四节 寺庙文化与中国文化 816
一、文化容留 816
二、文化构成 817
三、文化转移 824
第五节 寺庙文化与社会经济 825
一、影响经济结构 825
加速土地兼并 826
突出工商地位 829
改变经济关系 833
借贷的泛滥 835
二、丰富经济形式 835
典当的兴起 841
拍卖的传入 844
三、促进经济交流 848
寺庙集市化 848
寺庙场镇化 851
第七章 不变与变的变奏--寺庙文化的播迁 853
第一节 寺庙文化的传播 854
一、直接传播 854
二、媒介传播 861
三、刺激传播 871
第二节 寺庙文化的袭承 880
一、物质袭承 880
二、行为袭承 889
第三节 寺庙文化的涵化 893
一、中国文化的涵化 893
儒学的宗教化 893
平民的社会化 898
二、宗教文化的涵化 911
清化与浊化 911
相争与合流 921
三、寺庙文化的涵化 937
中国化 937
合一化 940
四、寺庙文化的俗化 947
主要参考征引文献 956
后记 973